张清萍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李行知2013-11-06 15:26

张清萍,原名永年,又名铨,1908年11月29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莲花乡(今属望城县)上龙村一户贫苦人家,尽管家境清贫,但是知书达礼的父亲还是想方设法送他到双峰寺第四高等小学读了五年书。

张清萍小时候就非常孝顺父母,为了减轻他们肩上沉重的负担,替人砍过柴,放过牛,并挑着父亲造的土纸沿街叫卖。1924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麓山中学。由于学习特别勤奋,成绩出众,深受国文教师易克嶷的喜爱和器重。易老师思想进步,见识广,常用北京大学学生的爱国事迹对张清萍多方启迪和辅导。在易老师的悉心栽培下,他的思想和学业都有显著进步。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来后,他满怀爱国热情参加了省会学生举行的集会游行,亲眼目睹荷枪实弹的军警对游行学生的镇压,而学校当局还要将被打伤的学生赶出校门,心里十分气愤。于是。他向《向导》周报了一封信,提出四点质疑,并认为现在“全中国都被不自由不平等的空气所充满,全国的人民,都被践踏于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军阀爪牙蹂躏,痛苦呻吟,毫无底止”。他深信只有执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实行国民革命,才能打倒帝国主义,求得国家民族解放。他的信引起了《向导》周报的高度重视,不久就在“读者之声”栏发表。同时发表的有瞿秋白写的回信。回信以极大的热情对他提的问题进行解释,要他辨明是非,发奋学习革命理论。年底,他加入了中国国民党。

北伐战争开始后,张清萍不顾亲友的反对,决意加入革命行列,救民于水火之中。他设法借来50块银元,离开长沙去广州,投考孙中山创立的黄埔军校。在黄埔军校他被编入第六期入伍生第十五连。在由长沙经上海去广州途中,他目睹帝国主义军舰在黄埔江中横冲直撞,帝国主义的巡捕在大街上耀武扬威,也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强大力量……。面对严酷的现实,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再次给《向导》周报写信,说:“中国之所以贫困落后,乃是科学没有发达……一切生产工具未改良”的缘故。并明确表达自己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说“无产阶级果然是今日中国革命进程中的精锐和健将,是打倒帝国主义的主要力量,是铲除军阀的先锋队”。说自己“预备将来做一个共产主义的宣传者和实行者,同时也很情愿加入光明正大的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于社会革命的工作”。这期间,他以高度的爱国激情在《广州青年》、《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抨击黑暗现实,唤醒革命民众。

1927年4月15日,广东当局在黄埔军校大肆清除共产党员。张清萍与一大批同学以共产嫌疑罪名被押,关押在广州市郊珠江南岸石头“惩戒场”。

“惩戒场”原是一座关押普通犯人的监牢,广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后,变成了国民党当局关押屠杀革命志士的集中营,是政治犯的“活棺材”。由于这里关押的大多数是黄埔军校的革命师生,所以一切都显得更加“军事化”。他刚入狱,就被剃了个“十字头”,换上囚衣,戴上五六公斤重的铁镣。在这暗无天日的“地狱”里,他度过了三年半的铁窗生活。野蛮的打骂,非人的折磨,强迫的感化,都没有动摇他的革命意志。相反,更加激起了他对生活的坚定信心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在监狱,他同黄埔军校同学、共产党员王屋结下莫逆之交,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他还写了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王屋也写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一书的草稿。由于反动政府的严密监视和搜查,这些珍贵的手稿都没有保存下来。

1930年冬,张清萍获释出狱。长期的铁窗生活,使他面容憔悴,家人都为之伤心落泪,一再劝他好好在家休息。他婉言拒绝了在湘南当县长的堂兄提出为他谋一官半职的意见,来到长沙湾镇他哥哥开的永庆福纸铺做事。由于店小人多,生意不景气,他只好寄居到城南六铺街的亲戚卢海元家中,并通过当教师的卢海元的介绍,结识了共产党员张,也打听到了难友王屋的下落。

1931年夏,张清萍在北外屋王家巷见到了王屋,才知道王屋和张奉中共的派遣,前来长沙从事重建长沙中心市委工作,不禁喜出望外。他应王屋之邀,负责主编以“枫叶文艺社”的名义恢复以前因故停刊的《枫叶周刊》,作为市委的宣传刊物。在接受任务后,他便全力以赴开展工作。他先邀集20多名进步学生加入“枫叶文艺社”,并积极筹备《枫叶周刊》的复刊工作。1932年初春,《枫叶周刊》在他的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以肩负抗日救亡的历史重任出版发行。《枫叶周刊》一经恢复,立即引起国民党政府当局的警惕,并责成侦缉队搜查。为了避开反动当局的视线,《枫叶周刊》出刊四期后改为《洪声周刊》。他以“梦萍”笔名发表了《日本人心中的中国人》、《父子死》、《中国将来》、《除夜》等文章,以犀利的笔锋,猛然地抨击日寇入侵的罪行和国民党官僚的昏庸丑恶行径。如在《父子死》一文中他写道:“死去的父亲从来不愿低头人下。虽然你用心血换来的代价,被如狼似虎的政府砍削的无影无踪,不能维持生活,但是,你还是努力挣扎,与恶劣的环境挣扎,不因此而去乞怜于人……。”他痛切疾呼:“在今日社会里能做什么事?升学既不成,做事也不可……”,“为什么有的人坐车子要我们拉?为什么有的人坐轿子要我们抬?谁做老爷?谁做牛马?”“我们面临这不自由不平等的社会,要用重磅炸弹去炸毁”。铿锵有力的文字发出震憾人心的力量,感召人们与黑暗的社会决战到底。

1932年5月4日深夜,王屋在南门妙高峰中学一带张贴标语时不幸被捕。敌人从王屋的住处大王家巷4号搜出张清萍用同昌公司信封写给王屋的信和“枫叶文艺社”社员名单。第二天,张清萍等十几人也遭逮捕,关押在司禁湾陆军监狱。敌人连夜逐个审讯,企图从他们嘴里得到党组织秘密。其实被逮捕的“枫叶文艺社”的社员只是倾向革命的进步青年,根本不知道有关党内的情况。由于张清萍在黄埔军校时就被定为共党嫌疑分子,又和王屋坐过牢,敌人以为他一定是共产党的大人物,如获至宝,劝他自首。他大义凛然挥笔写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气得穷凶极恶的敌人把他打得皮开肉绽。在被拖进牢房时,他反而劝难友:“这没有什么,充其量不过一死而已!”王屋对他说:“我们还是安心啃草皮吧!”并随口朗诵了一首对联:“才如蓝海,岂七泽三湘灵秀所钟,古往今来悲屈子,气接青天,望九州万国衣冠各异,生死欢乐学庄周。”

1932年6月4日,张清萍被敌人枪杀于浏阳门外识字岭,时年24岁。就义时他谈笑自若,毫无惧色,表现了追求革命、追求光明的崇高气节。同时遇难的还有王屋、张、戴友仁等烈士。

(湘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