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简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李行知2013-11-06 15:48

施简,原名施漾旌,1906年出生于江苏省崇明县黄仓镇(今江苏省启东市决心乡轶冒村)一个比较殷实的家庭。父施圣范,在黄仓镇开油米行,并有农田1万多步(约合40余亩)。施圣范有六个子女,施简最小。施简自幼深受父母宠爱,并得到兄长的特别关心和照顾。可施简却不愿接受优裕的关照,喜欢粗茶淡饭,穿青鞋布袜。施简喜欢和年岁比他大的穷人家的孩子一起玩耍。村里有人为琐事闹矛盾时,他上前直言相劝。村里的长辈都很喜欢他。

施简聪颖好学,8岁上私塾。1920年夏从海门启秀高小毕业后,三哥施漾东将他带往上海求学。

在上海,施简受到革命的强烈影响,萌发了拯救中华、献身祖国之志。他在读书期间,参加了学生爱国运动和五卅运动。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浪潮中,施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施简在党的领导下,工作更加积极。他不顾危险,日夜奔波,宣传革命道理,以唤醒民众。在此期间,他曾两次遭到帝国主义租界巡捕房的拘捕,党组织设法将他营救获释。

1926年夏,施简中学毕业,受党组织委派,考进了上海邮政总局,以拣信练习生为公开身份,开展革命活动。日子一长,施简的活动被察觉,邮政总局将他调到基层支局当办事员。施简仍继续进行革命活动,他穿行于大街小巷,散发传单,张贴标语,传送党的指示,多次机智地躲过了外国租界巡捕的搜身和上海地方当局“耳目”的监视盯梢,圆满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任务。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上海工人为配合北伐军北伐,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施简按照党组织的安排,积极参加了起义。

1927年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捕杀,整个上海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共产党组织转入地下。留在上海办理善后事宜的周恩来,把幸存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送往武汉,把施简等一批有培养前途的骨干送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施简离沪时,由于时间紧迫,环境险恶,他向新婚不久的妻子盛德婧匆匆话别,只说有事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希望妻子善自为之,并代他照顾好已上了年纪的母亲。施简赴苏后,十分珍惜这一极为难得的机会,努力克服语言、生活习惯等各种困难,学习专心、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后又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攻读,为报效党和人民,完成更加艰巨的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年代初,中共中央为了对付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的军事“围剿”,决定将在苏联军政院校学习深造的刘伯承、秦邦宪、何叔衡、张闻天、左权等一批骨干陆续调回国内,充实并加强中央和各革命根据地党政军的领导。施简也是其中的一个。

施简自接到党中央的通知后,意识到国内形势紧迫,便以最快的速度办理了离苏的一切必要手续,立即起程回国。在经过长途跋涉后,施简于中秋节前赶回上海,向党中央报到。党中央负责人很快召见他,决定派他为中央特派员,速去闽西,组建新红十二军(原红十二军于1930年6月随红一军团进军江西),配合中央红军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

施简临危受命后,顾不上去老家(仅与上海一江之隔的江苏启东)与爱妻团聚,并探望他日夜思念的母亲,连对近在咫尺的三哥(时在上海东吴大学任教)也未及去看望一下,就从上海起程,于1930年10月1日到达闽西苏区龙岩。到龙岩后,施简即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对闽西的军事、政治、经济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10月7日,施简在龙岩主持召开了闽西总行(动)委(员会)、红二十一军军委、闽西红军学校校委参加的联席会议。会上,施简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比较透彻地分析了闽西的军事政治形势,并着重指出:闽西之所以面临如此严重的局面,主要是由于闽西红军在策略上犯了单纯军事观点的错误,机械地执行向外发展的路线,军队与地方苏维埃的关系未处理好,以致影响到整个的斗争和工作。会议完全同意党中央的指示和施简的报告,决定转变闽西的斗争策略,向闽南发展,夺取漳州,并把红二十一军、二十军改编组建为新红十二军,下辖一、二、三步兵团,全军共3100多人,1600多支枪。施简任政治委员,贺沈祥(贺沉洋)为代军长(后左权任军长)。10月20日,闽西(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在龙岩列宁公园召开成立大会,施简任主席,张鼎丞、左权等六人为常委,具体负责党务、军务、政务工作。

新红十二军组建后,施简与其他领导人一起,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将全军所有干部悉数集中于龙岩,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将闽西红军学校第一期200余学生提前毕业,派到新红十二军充任连、排干部;开设政治委员训练班,对全军排以上的50余名政治工作干部加以培训。从此,新红十二军的政治工作搞得生动活泼,广大指战员的素质都有较大提高,部队面貌焕然一新。

施简不仅负责新红十二军和地方的党政工作,而且还同军的其他领导人一道,部署、指挥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新红十二军在龙岩进行短时间整训后,即向永福(今属漳平)、适中(今属龙岩)进军,消灭了当地的团匪,接着又挥师挺进平和大芦溪,打败了国民党政府军张贞部杨育庭营,缴获80余支枪,2万余发子弹,俘敌百余人。正当新红十二军乘胜前进,准备再取南靖、漳州时,接到党中央指示,要求新红十二军执行打通闽粤赣三省边界,使三省革命力量得以汇合的任务。施简等即率领新红十二军回师闽西,进入永定境内,在苦竹与龙潭两地打击民团反动武装。其后部队又向长汀、连城移动。10月25日进抵连城的朋口,击溃了马鸿兴部一个团及团匪800余人的三路进攻。11月1日,克复长汀城;11月7日,施简等又率部转攻连城,翌日攻陷,守敌易启文团及团匪1000余人弃城逃窜。这数十天中,施简等所率的新红十二军辗转于闽西、闽南地区,连续作战,打击了敌人,不仅巩固了闽西根据地,更主要的是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一、第二次“围剿”。

其间,施简与左权一起,针对敌强我弱,革命根据地被分割的实际情况,根据在苏联高等军政院校所学的理论,结合闽西、闽南的斗争实践,在紧张的战斗间隙,潜心研究斗争策略,提出了很好的主张。1930年12月29日,施简与左权就闽西的军事问题向党中央、南方局报告、详细汇报了闽西的军事、政治情况,认为闽西红军和整个闽西的武装总共只有4000人,不可能马上远离根据地出击敌人,而应以苏区为依托,相机打击敌人,这才是正确的方针。

施简与左权正筹划并指挥新红十二军以更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夺取新的胜利时,中共闽粤赣边特委于1931年4月在永定虎岗召开特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的指示信,名义上继续反“立三”路线,实际上接受了比“立三”路线更“左”的王明路线,决定在党政军中开展“肃反”运动,以“肃清红军中、政府中、党部中的一切反革命分子”。新红十二军随即集中于虎岗进行“肃反”。施简历来对党忠诚,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可是在这次“肃反”中也难逃厄运。因被怀疑有“托派”问题,而被撤职审查。后调瑞金中央军事委员会总部工作,不久被派到红一军团三军工作。1931年11月,“肃反”进一步扩大化,施简被判处监禁5年,数月后平反,又调回新红十二军。

1932年5月,国民党蒋介石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前夕,施简率新红十二军到福建龙岩接防。

离闽西根据地中心龙岩二三十里的雁石镇,镇虽不大,却是国民党蒋介石军队“围剿”中央苏区的一个前哨阵地,驻有近一个团的兵力,装备精良,且筑有坚固的碉堡。新红十二军决定由施简率军主力前往拔除这个据点。施简率部队到达雁石镇前线后,根据侦察到的敌人的兵力部署,指挥部队于夜间分多路向敌猛扑。由于攻击部队缺乏攻坚的必要装备,因而几次猛攻均未得手,且部队伤亡不小。施简立即将自己的指挥位置移至攻击部队的前沿;并动用预备队,倾全力,集中轻重机枪严严实实地封锁住敌人碉堡的火力点;派出一支支突击队,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像一把把利剑直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施简在指挥部队与敌人展开激烈搏斗时两次负伤,仍坚持指挥。当卫生员闻讯,冒着弹雨赶来为他作紧急包扎时,施简头部被一颗飞弹击中而壮烈牺牲,时年26岁。战斗结束后,施简的遗体被部队指战员用担架轮番抬回龙岩。翌日,新红十二军为施简举行了简朴庄重的追悼会,最后,把他安葬在雁石溪畔。

一簇长满鲜嫩芽叶的绿茶树陪伴在施简的墓前,雁石溪呜咽着流过他的身边。他走了,永远地走了,但他的英魂却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与中央苏区人民、普天下劳苦大众共鸣。他用年轻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铿锵誓言:“拯救中华,献身祖国。”

(钮希隆申学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