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士筠,又名季陶,字衡甫,1905年生于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原刑门县)城关。1919年他在城关高小读书时,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接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1923年,尉士筠考入荆门县龙泉中学时,共产党组织已在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他积极参加了由进步学生杜永瘦等组织的“读书会”,常在僻静处学习马列主义和其他进步书刊,讨论局势。从此,他细心观察社会,大胆探索真理。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帝怒潮。为了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尉士筠积极参加了由荆门党组织发动的以荆门县学联出面领导的1000多名学生队伍上街游行演讲,焚烧英、日货物,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游行活动持续三日,龙泉中学罢课一月。尉士筠经过这次革命的洗礼,对共产党的认识日渐加深。1926年春,他经张汝洛的介绍,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尉士筠担任中共荆门县支部书记。在他的领导下,城南、城北、城东、城西先后建立党小组。这些党组织深入城乡宣传革命真理,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兴起了城乡结合的工农革命运动。同年12月,中共荆门县部委成立(1927年5月改为荆门县委)后,尉士筠相继任县部委委员。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但斗争并未停止,荆门各级党组织转入地下活动,县委部分成员转移赴武汉。9月,尉士筠奉党的指示回到家乡,担任中共荆门县委书记。他以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为指导,经过艰苦的发动工作,恢复和发展了党组织,在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建立了四个区委;各区、乡均成立了农民协会,为组织农村暴动、实行土地革命聚集了强大的革命力量。
1928年2月,尉士筠调任中共鄂西特区委特派员。5月,荆门靳家湖、高家畈、城北等地暴动失利和部分区委组织解体后,尉士筠以特派员的身份到荆门指导工作,帮助荆门县委总结经验教训,分析斗争形势,做出了将斗争的重点区域转移到荆(门)潜(江)、荆(门)当(阳)、荆(门)钟(祥)交界地区开辟苏区的战略决策,恢复了荆南区委和荆北区委,这对后来荆门与邻县相联的三块边界苏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30年,尉士筠以鄂西特区委特派员身份巡视各县并指导工作;9月调任中共湘鄂西特委巡视员;1931年6月调任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团省委书记。12月,经湘鄂西省委常委万涛、彭之玉的推荐,尉士筠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1932年1月,他同关向应(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一道回洪湖。3月,受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的派遣,尉士筠以中央分局代表的身份去鄂北改组鄂豫边临时省委,并担任新的省委常委。
尉士筠在湘鄂西苏区期间参加过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为创建和巩固湘鄂西苏区做出了积极贡献。1932年,夏曦在湘鄂西苏区极力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执行宗派主义干部政策和错误的肃反政策,杀害了大批革命干部。同年6月,尉士筠被中央分局召回洪湖,以“改组派”罪名将他逮捕。9月,将尉士筠杀害于洪湖瞿家湾。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尉士筠为革命烈士,并将他的英名镌刻在洪湖革命烈士纪念碑上。
(李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