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源芳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李行知2013-11-08 09:09

廖源芳,字萱城,曾更名为“先行”,即革命先行之意,1880年出生于广西凤山县长里区长洲乡八龙屯(现长洲百乐村)的壮族农民之家。少年时曾在本屯私塾和凤山高等小学堂念书,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回家务农。父亲廖训成有四个儿子,廖源芳是老大,其余三个弟弟在红七军和赤卫队中为革命先后献出了宝贵生命。

青年时期的廖源芳追求进步、主持公道、伸张正义。1901年,凤山县县官李弹压作恶多端,欺压百姓,无理将农民廖源苛抓到县衙门关押拷打,折磨得死去活来。廖源芳知道此事后,召集长里乡的农友冲进县衙门与李弹压论理。县官迫于人多势众,众怒难犯,被迫放了廖源苛。廖源芳第一次尝到了依靠群众的力量取得斗争胜利的喜悦。

从1910年起,廖源芳为了谋生,先后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做小生意,接触了外地风土人情,逐步倾向革命,1914年,他回到家乡,开始组织农民武装。1915年他在凤山与韦拔群相识,两人意向和情趣相同。1916年,蔡锷将军在滇、黔组织讨袁护国军,广西韦拔群招募了100多名同乡开赴贵州,加入护国军熊克诚旅,廖源芳也随韦拔群一同参加讨袁护国战争,后来又与韦拔群同进贵州讲武堂学习军事。1918年毕业后回到家乡后,廖源芳参加了凤山瑶民首领邓卜才组织的“合大团”起义,在邓卜才手下当军师,为邓出谋划策。1920年,廖源芳又与其他青年人投奔东兰广西自治军第十一支队,担任副官。数月后,又担任凤山团务总局副局长。不久辞职。

1921年9月,廖源芳到东兰,参加了韦拔群组织的“改造东兰同志会”,向武篆大土豪杜瑶甫进行清算的斗争。1922年10月28日(农历九月初九),廖源芳参加了韦拔群在银海洲组织的革命同盟大会,回到凤山长里区秘密组织“革命同盟会”,并组织了一支二三十人的农民自卫军队伍。次年,廖源芳率队与韦拔群领导的队伍清算了土豪地主韦龙甫,三次攻打东兰县城,赶走了县知事蒙元良和大土豪韦龙甫。

1925年9月15日,廖源芳入韦拔群在东兰武篆巴学村的北帝岩(后改称列宁岩)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回凤山。1926年初,他在长里区八达乡成立了第一个乡农民协会,并成立了农民协会办事处。同年8月,他任凤山县农协会筹备处主任,统一领导全县七个区农民运动。区乡农会组织达80多个,农民会员发展到2万余人。1927年该县的农民自卫军已发展到2000多人。凤山地痞“五虎”韦文稻横行乡里,群众尤为憎恨,群众写信告到农会,廖源芳将情况汇报韦拔群。1927年3月,廖源芳指挥凤山上、下段农军,攻打“五虎”盘踞的板牙屯,活捉了韦文韬并召开公判大会,将其处决,群众拍手称快。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凤山地主土豪反攻倒算。廖源芳率领500多农民军攻打坡心乡地主武装,经过两天激战,歼敌10人,缴获步枪10支和一批财物。7月中旬,廖源芳还指挥农民军先后袭击霞里、上林的反动武装,缴获大量枪支财物,使地主还乡团不敢轻举妄动。

12月,广西反动当局悬赏通缉韦拔群、廖源芳等23名农民运动领导人。面对敌人的疯狂搜捕,根据韦拔群指示,农军改变了斗争策略,组织了精干暗杀队,伏击敌人。廖源芳等农民领导人也转移到南丹县罗富的央哨村和更五屯办起了一所国民小学,自任校长。廖源芳白天教学,晚上走村串户,一面辅导学生,宣传革命。在罗富一带,部分乡建立了农民协会,并开展了反对苛捐杂税的斗争。

1929年初,廖源芳、黄文通、黄明春、黄伯尧等人先后整顿和恢复了长里、中区、本农、盘阳、凤凰、赐福、平乐、巴轩八个区的农民协会,新建立了芝山区和牙里区农民协会,很多群众纷纷加入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廖源芳先后在南会、凡星、杨州,极德等地成立了区乡农民协会。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了百色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东兰、凤山两县的农军主力整编为红七军第三纵队,韦拔群任纵队长、廖源芳任纵队副官处处长。

百色起义后,廖源芳根据韦拔群的指示,率领部分红军与凤山县赤卫军继续肃清根据地里的残余反动势力。1930年1月,廖源芳、黄文通、李植华分别指挥三路革命武装连日围剿康里一带的反动武装,歼敌30多名。在这次战斗中,县长李植华牺牲。为了给李植华报仇,廖源芳、黄文通和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黄明春指挥红军和县赤卫军及各区乡赤卫队800多人对敌人展开了全面围攻。经数日激战,歼灭了龙达尊部,接着又攻打驻扎在怀能屯的桂军罗颂纲营和大同乡土豪包良璋、霞里村惯匪罗宝生、罗宝璜,使苏维埃政权武装不断扩大,很快建立了一支二三百人的赤卫军队伍。

1930年8月,廖源芳奉命转战南丹、那地(今属南丹县),并建立了那地县苏维埃政府。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和考验的廖源芳,经韦拔群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11月上旬,红七军奉命北上,廖源芳被留下任第二十一师六十三团团长。

主力部队北上后,廖源芳在红二十一师副师长黄松坚的领导下,日夜在凤山、凌云等地组建六十三团工作。经一段时间的努力,组建工作顺利完成,全团辖一、二、三营和一个独立营。1931年1月中旬,廖源芳率六十三团第一、二营赶赴东兰龙峒围攻当地土匪头目韦肇科,击毙韦肇科,匪众纷纷投降,为民除了一大祸害,当地群众无比欢欣。

1931年3月,桂系军阀向右江革命根据地大肆进攻。为了保存实力,廖源芳下令部队往久文、巴暮撤退,牙里、巴轩、平乐先后被敌占领。敌人围困了三门洞,制造“海亭惨案”,群众遭受重大灾难。在敌军纠集地方民团2000余人“血洗八龙寨”战斗中,红军副营长廖熙英带领60多名战士,掩护300多名群众入八龙寨固守。廖源芳接到报信后率部增援,战士们英勇善战,越打越勇,敌军扔下了37具尸体,败逃回城。

1931年夏,环境变得更加险恶,六十三团虽有三个营的编制,但已不满员。廖源芳带领部分人员从凤山转战到东兰的巴奥、砦浪一带山区打游击。同年6月,廖源芳在凤山县隆维峒开展工作。他与警卫员廖熙文、号兵小何及两名战士到隆维峒的一座大山脚下三户人家走访,可是屋里空无一人。当走出门口时,廖源芳抬头看见背后山坳上聚集着100多人。他便向人们喊道:“我是廖源芳,父老兄弟们别害怕,我们是除暴安良、为民除害的。请大家赶快下来……”话音未落,对面溪边树林里突然响起枪声,廖源芳应声倒下,右大腿动脉中弹出血不止,伤势很重。原来,曾参加过红军的邓鹏和韦榜科已叛变,当他们得知廖源芳行踪后,便通知敌人派两名土匪到树林埋伏。枪响后,山坳上的土匪蜂涌而下。廖熙文抱着廖源芳走出30多米的竹丛,廖源芳流血多难以说话,只解下弹袋和手枪交给廖熙文。廖熙文匍匐在田坎边还击。敌人狂喊着“不用开枪,活捉廖源芳”冲过来。廖熙文瞄准开枪,把一个匪徒打死,另一个被打成重伤。敌人见势不妙,不敢前进。廖熙文趁机背起廖源芳速滑下河沟,一口气跑了十四五里路,才与营救队伍相遇。当到砦桂屯时,廖源芳因流血过多而牺牲,终年51岁。

(方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