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月明,字朗之,1904年8月22日生于湖北省阳新县源口镇七约村。家赤贫,无田地。其父除佃种二亩薄田外,还时常到附近煤窑卖苦力,虽终年辛劳,但仍难维持一家温饱。
潘月明6岁时,就随父亲下地干活,到煤窑拾煤,倍尝人间艰辛。他羡慕别的孩子读书,常在劳动之余,请在本村私塾读书的小伙伴教他读书识字。他天资聪颖,过目不忘,不到一年,竟能背诵全本《三字经》,识字数百个。塾师得知此情后,大为赞叹,遂免费接纳他到私塾读书。
潘月明13岁时,为生活所迫,辍学回家,到七约煤矿当矿工。
1926年8月,中共阳新部委(后改称县委)成立。9月,北伐军攻克阳新,阳新的工农革命运动由秘密转向公开。10月初,阳新部委派中庄支部书记李秋成和朱塘埠支部书记黄以文到七约山一带工矿区领导工人运动,成立了七约煤矿工会。矿工会举办了工人夜校,从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号召工人团结起来,同豪绅地主、资本家作斗争,以谋求自身的解放。潘月明通过夜校的学习,阶级觉悟日益提高,很快成为该矿工人运动骨干。10月下旬,在矿工会领导下,七约煤矿工人举行罢工,迫使该矿资本家答复了工人提出的缩短工时、提高工资、改善工人待遇等各项复工条件。在这次罢工斗争中,潘月明写标语,发传单,向工人作演讲,同资方进行面对面的说理斗争,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觉悟和组织、宣传的才能。11月,他被工人推举为矿工会宣传科长。
1927年1月,潘月明经李秋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2月上旬,潘月明同中共阳新部委派到金海地区从事农民运动的共产党员黄庭照、李观炳一道,深入到七约矿区周围的乡村,进行串联发动,先后建立了罗于丘、广言、茅村、四房、谭家畈等村农民协会,并建立了海口农民自卫军。时值年关,当地一些土豪劣绅利用封建迷信造谣惑众,破坏农民运动,潘月明和黄庭照当即召开农民自卫军和农协会员大会,揭露封建迷信的欺骗性和土豪劣绅的阴谋,并将源口八郎庙的菩萨捣毁。同时,还组织农协会代表对土豪劣绅把持的各个祠堂庙宇的田地财产进行逐一清算登记,收归农协会管理。
2月27日,阳新反动派在县城发动暴乱,捣毁县党部、县农协、县总工会,残暴烧死省农协特派员成子英等九位工农运动骨干,制造了震惊全国的阳新“二二七”惨案。惨案发生后,金海地区的反动派亦蠢蠢欲动,大造“共产党垮了台”等反革命舆论,妄图对农协会实行反攻倒算。在这紧急关头,潘月明和黄庭照当机立断,指挥农民自卫军在一夜间逮捕了十余名不法的土豪劣绅,随即召开千人大会,发动农友控诉这些土豪劣绅的罪行,并将绰号“天不收”的大劣绅冯怀玉当场处死。这一举动,沉重打击了反革命分子的嚣张气焰,使金海地区的农民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
3月,七约乡农民协会成立,潘月明被推举为委员长。
6月,叛军夏斗寅部窜扰阳新,每到一处就捣毁农协会,捕杀共产党人,使革命力量遭受严重摧残。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叛变革命后,白色恐怖笼罩了阳新大地。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阳新县委通知凡是已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迅速分散隐蔽。潘月明在农友的掩护下,转移到石灰窑,进富源煤矿当矿工。
11月,中共湖北省委派胡朝珠、项升平到阳(新)大(冶)地区恢复发展党组织,发动武装斗争,建立了阳大县委。随后,县委在阳新北乡建立了金海、龙山区委,书记黄庭照。1928年3月,潘月明潜回家乡,与黄庭照取得联系,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
1928年5月,中共湖北省委决定,撤销阳大县委,建立阳新县委。阳新县委成立后,指示全县各地党组织,迅速建立农民武装,举行暴动,杀戮土豪劣绅,以发动广大农民起来抗租、抗债、抗捐、抗税。根据县委这一指示精神,潘月明同黄庭照、黄家高一道,在金海区七约山一带秘密筹措枪支、土铳、刀矛等武器,组建了一支有20余人组成的七约游击队,由潘月明任队长。同年7月,金海区大塘铺大土豪黄香谷以做60大寿为名,企图索取一笔钱财后外逃。正当黄香谷宴请宾客时,潘月明和黄庭照、黄家高带领游击队冲进黄香谷家,当场将黄香谷打死,没收礼银800余元。随后,他们又指挥游击队杀死善福里“清乡团”团长费连甲和企图转移家资外逃的大土豪费新吾。接着,镇压了横行乡里、对抗“四抗”斗争的四房村劣绅费东山和茅村族长费明道。这场战斗,沉重打击了金海地区的反动势力。一些原来仇视共产党和民众的豪绅,受此打击后,不得不向共产党投降。广大农民通过这场斗争,提高了革命热情和斗争勇气,纷纷加入农委会和抗委会,投入抗租、抗债、抗捐、抗税的“四抗”斗争。
1929年春,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局面业已形成,蒋桂战争爆发。驻阳新“清乡”的桂系军阀胡宗铎部一个团调走,阳新只剩有保卫团等地方反动武装。县委决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全面开展游击战争,消灭地方反动武装,收缴其枪支,以发展壮大工农革命武装。同年3月,潘月明率七约游击队配合县游击队,一举消灭了金海保卫团,缴枪24支,接着又消灭了龙山保卫团,缴枪八支。此后,各乡、村赤卫队、赤先队等工农革命武装组织普遍建立起来,金龙区(1928年5月由金海区与龙山区合并为金龙区)实现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同年6月,七约乡苏维埃政府成立。潘月明当选为乡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兼赤卫队七约大队大队长。
10月,县委命令潘月明率七约赤卫队配合李灿、何长工率领的红五军第五纵队攻打源口镇。源口濒临长江、北与大冶、黄石相邻,西南距七约仅6公里,以潘月明对此处地形十分熟悉。该镇驻有国民党江防局一个营和一个保卫团。红军夺得该镇,既可消除敌人对金龙苏区的威胁,又可控制阳新沿江地区。10月中旬的一个夜晚,红五纵队以潘月明率领的七约赤卫队为先导,择小道悄悄进至源口,将该镇团团围住,拂晓时发起攻击。敌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急忙登船渡江北逃,红军占领该镇。此战,敌落水淹死40余人,伤十人。红军缴枪50余支,活捉天主堂神父一名,缴得大洋数千元。战后,李灿对潘月明及其赤卫队大加赞赏,称潘月明为“好一个难得的军事人才”,称七约赤卫队为“好一支训练有素的赤卫队。”
同年12月,金龙区苏维埃政府在中庄铺曾港成立,潘月明当选为区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兼任赤卫队金龙区纵队鼓动部长。
1930年5月,中共鄂东特委在阳新太子庙成立。7月,鄂东特委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以红五、八军后方留守处的干部为骨干,以阳新县游击队、赤卫队为基础,在阳新县大凤区太平地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第七团。团长刘振山,政委郭子明。全团辖三个营,共1000余人枪。潘月明率金龙区30多名赤卫队骨干参加红三师第七团,任第二营第四连副指导员。8月,升任第二营副教导员。
1931年1月底,潘月明参加了著名的沿埠头战斗。1月下旬,敌第二十六师师长郭汝栋以其第二旅刘公笃部第五团留守沿埠头,以该旅第一、二、三、四团会合赣北之郝梦麟部和通山之谢彬部围攻红五、八军后方——龙港。红三师第七团避实就虚,于30日夜撤出龙港,奔袭沿埠头。31日拂晓,红军发起攻击,将留守沿埠头的敌军第二十六师第二旅第五团全部歼灭。是役,击毙敌团长袁帮铨,击伤副旅长尤国材,俘敌官兵290余人,缴枪400余支,重机枪两挺,迫击炮一门,子弹数千排。敌受此打击,惊恐万状,纷纷撤出苏区,从而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鄂东苏区的第一次“围剿”。
沿埠头大捷后,中共鄂东特委集中阳新、大冶两县警卫营,在阳新龙港组建红三师第九团。潘月明调任红九团副政委。至此,红三师三个团的建制已建成。1931年2月,鄂东特委在龙港召开庆祝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成立。郭子明任师长兼政委,叶金波任政治部主任,童又军任参谋长。
同年夏,国民党武汉行营对鄂东南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5月4日,敌郭汝栋部以两个团进攻三溪口,以一个团进攻湖市,以一个团驻木石港策应瑞昌之敌。驻武宁、通山、鄂城、大冶之敌均向苏区紧缩,对龙港形成包围之势。红三师和红十六军第七师决定采取集中兵力,避强打弱,歼敌一部,各个击破的战术,粉碎敌人的“围剿”。7月9日,红三师和红十六军第七师南渡富水,进击木石港驻敌第二十六师第三团胡荡部。战前,红军指挥员商讨作战方案。潘月明认为,木石港之敌虽只一个团,但工事坚固,且离阳新县城不远,援军易到,如果敌军凭藉工事,死守待援,则我腹背受敌,难以取胜。因此,必须采用“围点打援”的办法,消灭敌人。大家采纳了这一方案。于是,红十六军第七师和地方赤卫队以浩大声势佯攻木石港,红三师则埋伏在县城通往木石港之要隘玉岭山,以伏击援军。战斗打响后,驻阳新县城之敌急派一个营驰援木石港,行至玉岭山,红军伏兵四起,将援军全歼。然后红三师乘胜挥师木石港,会同红十六军第七师将守敌全部吃掉。是役,歼敌1000多人,俘敌300多人,缴获长短枪800多支,重机枪20多挺,迫击炮十门,恢复了木石港苏区。其余进攻苏区的各路敌军闻讯后惊惶失措,均不战自退。敌人的第二次“围剿”宣告彻底失败。
玉岭山、木石港大捷后,潘月明升任红二师副政委。
同年10月,根据中共湘鄂赣省委的决定,红三师除留少数军、政人员外,全部改编为红十六军第九师第九团。潘月明被鄂东南特委留了下来,仍以红三师副政委的身份,负责在鄂东南地区组织兵源,训练新兵,为重建红三师做筹备工作。
此后,潘月明和李发雷(红三师副政委)在鄂东南特委、鄂东道委(1932年1月,鄂东南特委撤销,鄂东道委成立)领导下,为红三师的重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跑遍鄂东南各县,挑选出一批优秀的赤卫队员,在龙港新兵训练处加以训练后,于1932年1月组建为红三师第七团。1932年4月,又将鄂东南警卫团改编为红三师第九团。在此前后,他们分头深入到鄂东南苏区边界的大(冶)阳(新)边游击区、大(冶)鄂(城)边游击区、咸(宁)鄂(城)边游击区、咸(宁)通(山)边游击区、武(宁)通(山)边游击区、阳(新)瑞(昌)边游击区,加强对游击战争的领导,不断袭击敌人,夺取枪支,发展壮大游击队。同年5月初,集中上述各游击区的游击队主力部队,组建了红三师第九团。同年5月8日,第二次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在龙港正式成立。师长张焘,副师长萧高蔚,政委叶金波,副政委潘月明、董有才、李发雷、程功全。
同年5月中旬,潘月明率部在四季山与敌作战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8岁。
(杨前松陆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