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茂新,化名王凤亭,1913年出生于湖北省江陵县新观镇(现属监利县)一个家徒四壁的农家。不满10岁,他就给地主放牛,帮镇上一家磨坊推磨。
1927年大革命风暴席卷江汉平原,杨茂新的父亲杨立贵被群众推举为农民协会主席,13岁的杨茂新担任儿童团长,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6岁担任区委巡视员;1931年上半年任江陵县总工会青工部长,下半年任少共江陵县委组织部长;1932年任江陵县少共书记。他同湘鄂西洪湖苏区一同成长。没有苏区,便没有他和千百万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穷苦人的今天。1932年10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率领新组建的独立师突围离开江陵,坚持了五年之久的洪湖苏区陷入敌手。消息传来,身为少共江陵县委书记的杨茂新悲痛异常,禁不住抱着身边的同志痛哭起来。这不是因为他年轻,感情脆弱,经不起这沉重的打击。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和这块红色苏区有着多么特殊的感情。现在,与自己同呼吸共命运的苏区失守了,他怎能不悲痛?大敌当前,杨茂新明白现在不是伤心掉泪的时候。遵照上级分散隐蔽的精神,他秘密来到距新观七八里水路的小集黄彩,与当地共产党员一起办了一个熟食店隐蔽下来。
在黄彩的两年间,杨茂新先后与原少共沙南区委书记谭波亭、红九师副连长席正明、老党员李万顺等十余人取得了联系,秘密做了三项工作:一是调查当地自首人员的情况;二是弄清哪些同志被敌人杀害了;三是打听红军下落,派人外出找红军。1934年初秋,转移到湘鄂边的红二军团政治部派人回洪湖,在江陵县普济观找到了杨茂新。来人传达了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搜集武器,恢复党组织,重建革命武装,坚持根据地的斗争,等待红军主力重返洪湖。杨茂新毅然担起这一重担。他和同志们建立了临时党小组,自己担任小组长,迅即研究制定了开展工作的方案。不久,前往湘西找红军的谭波亭和席正明在大庸找到了红二军团。红二军团政治委员关向应听取他们的汇报后,指示他们成立中共江陵中心县委,为恢复苏区做准备,并亲书委任状,任命谭波亭为中心县委书记,罗超北和席正明分管组织和宣传。中心县委组建后,增补杨茂新为县委副书记,负责恢复监利、石首、公安三地的党组织。白色恐怖下的洪湖地区,又燃起了革命的星星之火。这时,反动军队配合各地保安团,再次对洪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进行“清剿”,杨茂新在秦家场被敌逮捕。在押往国民党普济观区公所途中,他机警逃脱,只身转移江南,隐蔽在华容、石首交界的桃花山。
桃花山,位于湘鄂边界,南饮洞庭,北濯长江。这里峰峦叠翠,古木参天,山回路转,形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湘鄂西根据地的全盛时期,这里曾是革命武装的大本营,有“小井冈”之称。现在这里也同江北一样,白色恐怖严重,到处是“清乡委员会”、“铲共团”、“反共义勇队”。杨茂新利用给地主打短工为掩护,秘密进行活动,很快就恢复了桃花山的党组织,成立了一个党小组,由邓东任小组长。不料,他们的活动被国民党石首县保安队侦知,杨茂新等人被捕,关进石首监牢。刚刚开展起来的革命活动又受到挫折。在狱中,杨茂新坚不吐实,一口咬定自己是帮工的。八天后的一个夜晚,他组织同监的四名党员及几名群众,在狱外同志的接应下,越狱成功。出狱后,他迅速转移到公安县麻豪口镇。
麻豪口距长江仅十余里,镇虽不大,因交通便利,堪称繁华。当地湖荒多,外地人到此开荒种地的络绎不绝。这里在大革命时期闹得红火,群众基础较好,因此洪湖苏区丧失后,江陵、监利等县以及湖南不少地方的一些共产党员、革命群众纷纷到这里种田隐蔽。其中有个原监利县的区游击队长王以山,与杨茂新是老战友,来此已有几年时间,对麻豪口地区的情况熟,人缘关系也很好。杨茂新到麻豪口后,很快与王取得了联系。为了活动方便,他与王以山商定以弟兄相称,尊王以山为三哥,自己则化名王凤庭,作为王的亲弟弟,以修轧花机和帮地主姬兆远打长工为掩护扎下根来。
杨茂新在麻豪口立住脚后,很快与隐蔽在这里的湘北党员周进前、彭桂泉等人取得联系,建立了一个临时党小组,杨茂新任小组长。为了及时开辟公安的工作,他和同志们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确定了具体工作方案:即一方面找党,争取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一方面对分散在江南、江北两岸的党员情况作广泛的调查,以便尽快把他们组织起来。1934年冬,杨茂新派李万顺在石门找到了红二、六军团。贺龙、关向应等领导人亲切接见了他,指示说:“红军长征后,留下的人要开展地下活动,建立一个地下联络站,以后好与中央取得联系。当江北情况紧急时,江北的党员可以到江南隐蔽,伺机活动。”并送给李万顺50块银圆,作为组织活动的经费。按照这一指示,党组织积极开展工作。杨茂新和同志们商量,在麻豪口最热闹的逸林街开一家小饭店,兼作客栈,由王以山夫妻出面经营,取名王和记饭店。很快,这里便成了江南、江北失掉关系的党员的联络处,在较短时间里便联系上了20多名党员,壮大了组织力量。
1935年春,党组织已有相当发展,如何领导这批党员开展活动,是临时党小组所面临的大问题。杨茂新决定再次派人找党。不久,执行这次任务的党员邰传仁在湖南澧县找到了红二、六军团,带回了“长期隐蔽,以待时机”的八字指示和100块银圆的活动经费。
当时,大麻豪口镇上和附近农村,有一批失学青年。杨茂新考虑到培养革命人才是个很重要的工作,便派共产党员欧阳幼珊串联进步青年彭传华,由他们两人出面,筹办一所学校。麻豪口街上有个大绅士谢博民,在当地很有名望,他对国民党地方政府人员的倒行逆施看不惯,加上他家房子多,是较为理想的支持办学人选。经过商议,谢同意“效劳乡梓”,拿出几间房子做教舍,校名为“自强中学”,他亲任校长。党组织则不失时机地将与党组织有密切联系的老教师廖果生夫妇介绍到该校主持教务。
1935年3月1日,自强中学开学,招收学生50多名,分为中学部和小学部。学校除设国语、算术、英文和历史等课外,廖果生先生还常向学生讲授鲁迅、茅盾等人的文学作品和进步刊物上的文章,并订了不少进步书刊供学生阅读。杨茂新经常与学生们接触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并选择重点学生加以培养。1935年10月,学生彭传华经杨茂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很快在他们周围团结了一批进步学生,学生们受到革命教育的启发后,对反动势力开展了一些“合法”的斗争。如麻豪口的劣绅鲁松阶,多年来利用管理堤工款之便,鲸吞公款。学生们一举清查了他的账目,将他贪污的钱拿来办公益事业。学生们还上街演新戏,宣传新文化,破除迷信,禁烟禁赌,声势越闹越大。这些活动,引起了反动派的敌视。鲁松阶向国民党公安县政府告密,说自强中学讲授“普罗文学”,是共产党的机关。1936年4月的一天拂晓,100多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团团围住自强中学,强行搜查,尽管只搜到了几本公开发行的如《唯物辩证法》之类的小册子,但还是贼心不死,抓走了欧阳幼珊等四名进步学生,并将学校封闭了。杨茂新利用社会力量多方活动,迫使县政府无罪开释学生,并以诬告罪追究鲁松阶。这场风波影响很大,四乡八里的群众纷纷传言“共产党又开始活动了”,希望之星又在革命人民眼前升起。
杨茂新在公安基本站稳脚后,1935年秋,又把党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沙市。他和隐蔽在沙市便河的原监利县乡苏维埃主席刘祖喜和荆州城的党员王铭鼎建立了联系,分工刘祖喜在工人群众中活动,王铭鼎则以荆州省立第八中学作为活动基地,在荆沙一带学生中间活动。
1935年冬,设在江陵普济观东北面易家口的江陵中心县委机关遭敌破坏,谭波亭、罗超北等十余人被捕牺牲。为了使大江南北的党员组织起来,实行统一领导,1936年4月,杨茂新在荆州城内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把各地党组织按江南、江北编为两个党小组,杨茂新任大组长,统一领导两个小组的活动。会议还作出了关于积极清理老同志、慎重发展新党员以及注意打听红军去向等重要决定。会后,江南、江北的地下党员都利用合法身份开展公开斗争。如公安县闸口等地的党员,以教师的合法身份开展活动,扩大了党的工作区域。荆州八中的共产党员陈钟万、黎竞平等创办了《新生》文艺社,在《荆报》上创办副刊,发表文章宣传团结抗日的进步思想,在荆沙地区产生过一定影响。
1936年10月,党组织在公安县恒德垸陈祠桥召开第二次会议,正式成立了荆沙地下党支部,下辖荆沙、江陵、公安、石首四个党小组,选举杨茂新为支部书记,徐少保为副书记。会议作出了积极找党、巩固组织以及积极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武装力量的工作计划。
1937年5月,荆沙党支部在公安县陈祠桥召开第三次会议。这时西安事变已经过去近半年,全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作为孤军奋战的荆沙地下党组织,在与上级党失去经常性联系的情况下,对怎样领导本地区的抗日工作尚无明确对策,一切都有待上级党的指示,于是会议决定派人去西北找党。在杨茂新的精心安排下,彭传华历尽千辛万险,终于在陕西耀县庄里镇找到了红二方面军总部,向贺龙、关向应、甘泗琪等领导汇报了红军主力撤出洪湖苏区后,以杨茂新为首的共产党组织领导群众艰苦斗争的情况,受到了贺龙、关向应等领导人的肯定。随后彭传华到延安向中央组织部汇报,被留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因而这一喜讯未能及时传送回来。
1937年10月,杨茂新听说武汉成立了八路军办事处,便及时派陈钟石、李万顺去联系。随之他自己也到武汉,找到刚成立的省工委,汇报了多年来鄂西地区党的工作,请求组织审查。董必武听了他的汇报,给他讲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关政策,指示他们要“注意巩固组织,搞好统战工作”。杨茂新在武汉逗留的20多天中,学到不少抗战政策,为今后领导鄂西地区的抗日工作做了准备。
为了扩大抗日斗争宣传发动面,1937年底,杨茂新派王铭鼎到宜昌活动,发展了张国栋等几名党员,把宜昌地区的抗日救亡活动纳入党的工作日程。为把这些分散的力量组织起来,不久,党组织在公安毕家党员周云庭家召开鄂西联县党代表会议。江陵、沙市、石首、监利、宜昌、荆门、当阳、津市、华容等十余县市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王铭鼎主持,杨茂新作报告,他传达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发展组织开展游击战争的途径。会议选举杨茂新、徐少保为鄂西联县县委负责人。这次会议虽然只开了一晚上,但意义极为深远,它把原洪湖苏区中心区域几个主要县份的革命力量凝聚到了一起,在鄂西地区形成了更大的抗日浪潮。
1937年11月,为全面了解杨茂新为首的鄂西地区地下党组织的情况,中共湖北省工委应杨茂新及其所代表的组织的请求,派出省农委负责人于光远到荆沙地区对这个党组织进行审查。经过20来天的认真审查,于光远代表省工委承认了杨茂新为首的党组织,并命名为党的荆沙特别支部。特支书记杨茂新,组织委员陈钟万,宣传委员王铭鼎。特支下设荆州、沙市、公安、石首、华容、监利等六个支部(组)。
湖北省工委改为湖北临时省委后,临时省委组织部于1938年2月再次派罗乃夫、魏西(即彭传华)、谭友林等对荆沙特支进行审查。杨茂新接受组织的安排后,逐一向党员传达临时省委的决定,教育党员以正确的态度接受组织的检查。
1938年3月初,杨茂新按照临时省委指示,积极收集武器,组建革命武装,决定首先把盘踞公安、江陵交界的赵克光土匪武装引向为民族而战的正确轨道。杨茂新考虑到赵克光早年背叛过革命,为人心狠手毒,只宜智取。因此先派人联络,赵表示愿与杨茂新携手抗日御侮。杨茂新旋率五人前往赵匪驻地南五洲。赵匪表面欢迎,暗里却早已秉承国民党公安县县长方扩军的旨意,欲置杨茂新于死地。就在这天晚上,赵匪命手下匪徒对独处一室的杨茂新下了毒手。这一年,杨茂新才25岁。
杨茂新牺牲后两个月,组织上对荆沙地下党组织作出了以“杨茂新同志为首的荆沙地下党支部是红军撤离洪湖根据地时留下的革命火种”的审查结论。中共湖北临时省委组织部长钱瑛也对他们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她说:“这个支部在那样白色恐怖的环境中,能保存下来,坚持战斗,是我们党一个不可多得的支部。”
(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