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仁,原名王世友,1914年出生在黑龙江省穆棱县下城子河西保安村一个中农家庭。
王克仁从小聪慧好学,本族的叔叔不忍心让他一辈子当农民,就在他10岁时,为他请了一位姓梁的老师,联合本村姜、林两姓家族一起办了一个私学馆。由于经费紧张,私学馆仅办了一年。没办法,叔叔又把他送到下城子小学读书。初小毕业后,叔叔求朋友帮助,把王克仁安排在穆棱县八面通第二完全小学校当勤杂工人。
1933年6月,中共穆棱县委书记李范五以小学教师的身份为掩护,在穆棱八面通第二完全小学校设立了县委机关,领导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这时,年轻的王克仁耳闻目睹日本军侵占东北,烧杀抢夺等种种罪行,气愤不已。他不甘心当亡国奴,总寻思着怎么为抗日救国尽点自己的微薄之力。所以,平时他除干点杂活和照顾青年教师生活之外,积极靠近党组织,并很快成为党领导的反日会的重要成员之一。他主动承担抗日工作,参加党领导的各项抗日斗争,自觉接受革命思想和党的考验。不久,经李范五介绍,18岁的王克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初,王克仁被党派往共青团宁安县委工作,负责领导宁安县青少年抗日救国会和儿童团的抗日斗争。当时的条件是极其艰苦的,宁安县城郊区的老田头的瓜窝棚,既是他的宿舍,也是他的办公室和指挥部。他以一名新党员的青春活力和政治热情,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战斗着,以其出色的成绩,展示了他优秀的组织领导才能。
1935年3月,中共吉东特委在穆棱县下城子河西屯建立,王克仁就任共青团吉东特委委员。第二年年初,王克仁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发现宁安县党组织遭到破坏,县委的黄正清被捕。在随时可能被捕的危急关头,他临危不惊,机智巧妙地摆脱跟踪的敌人,及时向宁安县委的领导同志作了汇报,并立即通知所能联系上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让他们迅速转移,保证了县委领导和同志们的安全,粉碎了敌人“一网打尽”中共地下党的阴谋。
时隔不久,王克仁离开地方,到抗日联军第五军二师五团担任政治委员。由于他作战英勇,身先士卒,爱护战士,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1937年3月,被调任抗日联军第九军二师政治部主任。
1937年3月19日,在抗日联军临时指挥部总指挥周保中的指挥下,第三、六、八、九军及四军先遣队步骑兵计760余人,联合攻打松花江岸重镇依兰。王克仁率部参加了此次战斗。此战,共消灭日军300余人,伤伪军数十人,俘伪军25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扩大了我军的声威,鼓舞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王克仁率第九军二团等部120余人向宝清县境内远征。部队途经香顺、愚公、李京围子等地,活动于凉水泉子、犁树沟双柳河子、花砬子等乡区之间,受到了当地抗日民众的热情欢迎。在王克仁等的努力下,队伍的骨干力量逐渐增多,战斗力明显加强。
1938年春,日寇在抗联活动的山区边沿制造无人区,企图切断抗联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天,伪宝清县长率伪军去双柳河一带烧房并屯。王克仁得知这一情报后,率部200余人,埋伏在敌人必经之路黑牛王屯。下午3时,当伪军走进埋伏圈后,王克仁以枪为令,并高喊:“打!”顿时,枪声四起。毫无防备的伪军被打得晕头转向,叫苦连天。抗联战士们越战越猛,几乎弹无虚发,天黑前,战斗就结束了。除少数敌人逃脱之外,多数敌人被当场击毙,横躺竖卧地倒在路上。
同年6月22日,王克仁率九军骑兵队,袭击宝清西郊马棚,获军马26匹。26日,王克仁部又汇同五军骑兵一部,在宝清西花砬子,成功地袭击敌人运输大队,击毙和俘虏敌军28人,缴轻机枪2挺,其他枪支32支,弹药2000余发,军马4000匹。这两次战斗,为抗日部队解决了大批给养和军马,也为策应我军西征起到了牵制于敌的作用。
在敌人重兵压境的情况下,1938年秋,第九军各部分散活动。王克仁率队在黄鼠狼子沟一带被敌军尾追,当部队行至河边时,双方发生激烈战斗。王克仁当机立断,率警卫排阻击敌人,命令大部战士上船渡河。他领战士们沉着回击,接连打退敌人三次疯狂进攻。在敌机枪封锁河面的紧急情况下,王克仁指挥战士急速上船渡河,安全突出包围圈,使敌人的围歼计划成为泡影。
1938年8月21日,第九军王克仁部随第二路军总直属队一起行动。在周保中、王克仁等的领导下,这支120余人的部队,向西转移,开始了艰苦的长途跋涉。同年冬,王克仁升任第九军政治部主任。
在敌人经济封锁、军事“围剿”,敌特瓦解频繁的情况下,第九军虽然几经整顿,仍有军参谋长洪喜波、一师师长郭成等先后叛变投敌,不久军长李华堂负伤(后叛变投敌)。为减少革命损失,王克仁建议对九军余部实行解除武装、给资遣散的措施,得到上级党组织的批准。不久,王克仁调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工作。1939年3月,日伪当局调集6000余人的军队,向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和五军军部活动的牡丹江下游进行疯狂“讨伐”。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1939年3月30日至4月1日,中共吉东省委在牡丹江西四道河子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任命王克仁为第五军政治部代理主任,与军长柴世荣一起,率部向穆棱、东宁、汪清地区转移,相机进入宁安等地,协同第二军部队向蛟河、舒兰、榆树一带伸展,恢复四、五军联络,建立后方基地,坚持长期斗争。
1939年4月15日夜,柴世荣、王克仁率第五军主力冲出敌人重围,向南挺进。
首先,第五军兵分两路,由王克仁率先头部队,巧妙穿插,沿乌斯河左岸,隐蔽行军三昼夜。18日晨,通过龙爪沟,从林口的向阳车站,越过图佳线,向穆棱方向疾进。被敌发觉后,王克仁率部佯进奔袭密山县平阳镇。敌上当,急派重兵部署在梨树镇平阳镇附近,妄图一举歼灭第五军。当王克仁率先头部队行至梨树镇西北红石砬子时,突然沿山南行,从穆棱西部穿越铁路线,使敌部署落空。接着,我军以快速动作,于22日夜从容越过中东铁路,沿山向南前进。为摆脱敌人追兵,柴世荣、王克仁等商计设伏泉眼河。第二天,日伪军数百人果然追踪而至,王克仁指挥战士集中火力,狠狠打击日伪军,经5小时激战,敌军受挫,死伤无数,我军顺利转移。
但是,就在这次战斗中,王克仁及其他20名同志壮烈殉国。王克仁牺牲时,年仅25岁。
(孙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