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彬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李行知2013-12-26 09:36

李文彬,1902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双城县三姓屯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自幼聪明好学的李文彬只在本屯上了三年私塾,就因家境贫寒而辍学了。后来,随全家搬到哈尔滨市顾乡屯。为维持生计,减轻父母肩上的重担,他刚满14岁就开始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在家种地,出外赶车,又到哈尔滨铁路工厂(三十六棚)当学徒。贫困的生活,苦涩的童年,使李文彬受尽了地主、资本家的盘剥之苦。

1920年,18岁的李文彬毅然告别父母,离家去东北军第十八旅当兵。由于他从小饱尝生活磨难,养成了吃苦耐劳、刚强正直、义气豪爽的性格,深受上级的赏识。于是,很快地任班长、连副,骑兵营的连长。李文彬虽然身在旧军队,但他富有正义感和强烈的爱国心,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农民、工人那种忠厚、善良的思想道德,从不打骂士兵,从不欺压穷苦百姓。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文彬同原部十八旅一起参加了吉林一支自卫军,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每次同日军作战,他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带的那部分队伍纪律严明,所到这处深受群众欢迎。1993年春,在战斗中自卫军全被敌人打散,李文彬只好归家隐居。

1934年,在原东北军好友的推荐下,李文彬出任伪依兰县森林警察大队队副。1935年秋,他被调到伪宁安县森林警察大队任大队长,驻防在牡丹江左岸的三道河子(今海林市三道河子乡)。此时此地,正是反日队伍活动的地区之一。日本侵略者妄图利用这支森林警察打击反日部队,但李文彬始终没有这样做,日本人几次强令他率队围剿抗联,而他总是带着部队围着山林空转,打几枪空枪后返回。李文彬曾几次对驻大队的八名日本警察教官说:“这么多的反日队伍,咱们这几个人怎么能打得了,不用说打人家,连咱们这几个人也保不住哇!咱们驻在这地方,就是来送死!”这几个一谈抗联就变色的日本人吓得不得不听从他们安排。李文彬率队在三道河子驻防近两年的时间,从未打过抗日队伍。驻在宁安的日军,恼羞成怒,曾几次图谋搞掉李文彬,但均因他有部下的保护,使敌人无法下手。没办法,他们只好从别处派来50多人的武装监视队,以防万一。

伪宁安县森林警察大队的士兵,多数是收编的吉林自卫军、救国军的军人,其中许多人是爱国的。时任大队长的李文彬,面临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更是心急如焚,苦苦思索。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派张镇华与李文彬联络策动起义工作之后,李文彬豁然开朗。他耳闻目睹从抗联五军在三道河子一带军威马壮,屡战屡胜,不断壮大的成长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是打击日寇的中坚力量,是真正的救国之师。党的耐心工作和正确引导,爱国士兵不甘当亡国奴的抗日要求,使李文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率队哗变,易帜抗日。

七七事变后,在全国抗战形势的鼓舞下,李文彬率三道河子森林警察大队150多名官兵,连同家属600余人,于7月12日打死八名日本指导官和教官,缴了50名武装监视队枪械,一举烧毁全部营房和军事设施,携带全部武器和物资,奔向抗联五军驻地莲花泡。同时发表了《三道河子森林警察队反满抗日告各地民众及满警书》,以李文彬和四个小队长名义宣布“誓死要抗日救国,”号召“满兵满警们!爆动起来吧!哗变出来吧!”

同月15日,起义队伍在三道通召开抗日誓师大会,正式参加抗联五军,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警卫旅,李从彬任旅长,原一师参谋长张镇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设两个团六个连,共计200余人。会后,军民联欢,杀猪宰羊,使起义官兵深受感动。

在李文彬率部起义的影响下,吉东各地伪军伪警纷纷哗变抗日,仅勃利县伪军第二十九团就有600余人哗变,带出大炮三门。轻重机枪20挺和大批枪弹、物资。这些,使日寇大为震惊,急调重兵前来镇压。

为了保存有生力量,避开敌人锋芒,在抗联五军军长周保中亲自领导下,李文彬率领警卫旅,向下江地区转移。同年7月下旬,抵达依东,在这里,李文彬多次率队重创敌军,仅在十大户一天的激战中,就击毙日军20余人,得战马六匹。

8月,周保中返回牡丹江地区。这时,第二师师长王光宇从宝清来到依东,接替周保中的工作。警卫旅在王光宇、李文彬的率领下,向宝清移动。下旬,胜利到达目的地,与第二师五团会师。随后,李文彬率部参加了二道山子伏击战,打死三名日军指导官,俘虏敌人30余人,机枪一挺。不久,王光宇、李文彬北进攻占星海镇,缴获大量枪弹、物资,补充了部队装备。

11月初,抗联第五军军长周保中在宝清县兰棒山的密营,召开了东部部队干部会议,决定将警卫旅改编为五军第三师。任命李文彬为师长,王效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八、九两个团。李文彬对三师指战员的要求非常严格,他把原来有鸦片烟瘾的20多名队员送到后方戒烟,将比较优秀的青年干部和士兵送到联军教导队进行训练。经过彻底改造整训,使三师成为抗联五军的主力部队。李文彬自己更是刻苦学习革命理论,对党的认识日益加深、阶级觉悟不断提高,并于1937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3月,第二路军总部命令李文彬率部冲出日军重剿区,迅速收拢全师兵力,向勃利、密山一带转移。3月17日,李文彬下达集结命令,第八团收拢各警戒部队,向山北李炮营集中。18日上午10时,驻守在头道卡子的八团一连,在返回路过石灰窑南沟的小孤山时,被400余名日伪骑兵包围。在生死考验面前,为了不暴露我军后方基地,连长李海峰等16名指战员,不畏强敌,英勇抗击,固守小孤山。激战一天,击毙日伪军95人,打伤25人,打死敌军马90余匹。我军除张凤春等四人趁黑夜意外脱险外,连长李海峰等12人不幸全部壮烈牺牲。

因路远雪深,当李文彬率八团、警卫队和骑兵连前往增援时,战斗已经结束。为了给战友们报仇雪恨,李文彬命令部队隐蔽疾进。19日早,部队赶到敌人回宝清县的必经之路——大顶子山北五里深谷转弯处。当敌人一步步走进伏击围中,我军突然开枪,只打得敌人叫苦连天,四处逃窜。我军当场击毙日伪军60余名,打伤20余名,获军马20匹,军用品无数。这场伏击战狠刹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根据中共吉东省委和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决定,李文彬率三师留守下江根据地,掩护第四、第五军主力西征。按照上级部署,李文彬命令第八团,以托腰子为中心,活动在依兰、勃利一带。第九团由他亲自率领,由宝清向虎林方向移动,联合第七军部队,开展游击战争。

1938年6月17日,李文彬率第九团在宝清东部与第七军三师会合。19日,我五、七军联合部队在韩家木营被200余名伪兴安军包围,经三小时激战,将敌人打退。而第三师九团团长蒋继昌,却不幸牺牲。同年7月10日,在李文彬师长率领下,第五、第七军联合部队夜袭了宝清四区星河镇警察署,击毙日本指导官,俘敌30余人,缴枪30支。以后,我军又转战富绵、同江等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在此期间,李文彬部不仅保存了部队的骨干,而且补充了部分兵力。

1939年,东北抗联五军进入了最艰苦时期。由于敌人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第五军三师处于兵源断绝,缺粮少衣的艰难境地。此时的李文彬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书,更加增强了坚持斗争的勇气和抗战必胜的信心。他亲自策划建立多处后方密营,准备同敌人打持久战。他率战士在山里的朝阳坡开荒、种地,收些玉米和土豆,维持生存。同年8月,他参与指挥第五、第七军联合行动,在虎林黑嘴子营救出工人500多名,补充了抗联队伍。

同年8、9月间,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派政务主任黄玉清到东部虎林、饶河地区巡视第五、第七军工作,在虎林县北部山区后方密营,找到李文彬部。因敌人封锁了虎林与饶河之间的山区,无法与七军沟通。李文彬率第九团200余名战士,护送黄玉清回到宝清。

此时,敌人闻知周保中率部进宝清县境内,便增派了大批日伪军进山“围剿”,并且派特务、密探封锁了山区边沿的各个交通路口、关卡,企图一网打尽抗联部队。

为了密营安全,便于隐蔽活动,李文彬决定选调十几名精兵,随黄玉清主任前往密营。其余人员由第九团政委姜信太率领潜入山区活动。

9月12日下午3时,李文彬等人行至宝石河上游时,被伪军第三十五团和穆棱伪警察大队90余人夹击包围。李文彬发现敌情后,立即指挥战士向西北方向突围。顿时,枪声响成一片。敌人依仗人多,蜂拥而上。李文彬等临危不惧,拚命厮杀,终因寡不敌众,师长李文彬、连长赵荣等七位同志不幸壮烈牺牲。此时,李文彬年仅37岁。

(孙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