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蛟蟠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李行知2013-12-26 11:19

钟蛟蟠,原名蛟磐,又名蛟盘,号子安,1899年4月11日生于广东省南雄县珠玑乡灵谭恒丰店一个贫农家庭。父亲钟腾湘当过塾师,母亲胡氏是普通农民。钟蛟蟠3岁丧父,家境十分穷苦,两个哥哥已过继与人为子,妹妹当童养媳。他6岁开始劳动,直至1915年,伯父们见他聪颖好学,才集资送他到珠玑高等小学读书。他深知自己年龄较大,要十分珍惜机会,故非常用功读书,成绩优良,还苦练出一手好书法,画得一手好图画。

1921年,钟蛟蟠考入省立南雄中学。在此他开始接受新文化的洗礼,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后来回顾说:“当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我常常看《向导》、《中国青年》以及《犁头周刊》等,把许多新的思潮印入我的脑际,使我一天天接近了真理;同时又感到社会到处是黑暗的,只有参加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1922年春,他与曾昭秀、李乐天等100余名学生开会发动罢课和示威游行,坚持斗争月余,把反动校长王道纯撵走,但他和另外15名学生却被反动县长扣上“捣乱”的罪名开除学籍,随即回家耕田。

曾昭秀等从广州回到南雄组织《青年学社》传播马列主义,钟蛟蟠首批被吸收入社。陈赞贤到南雄组织工农运动,钟蛟蟠亦积极参加。他还参加了斗争县长邓惟贤等反动人物。由于他立场坚定,斗争勇敢,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南雄县第一批中共党员之一。

2月,钟蛟蟠由中共南雄县委安排投考黄埔军校,被录取在入伍生班,适逢四一二政变,又转入韶关北江农民自卫军军政学校,经受三个月的严格训练。该校北上开往武昌,经过南雄时他被留下。同年12月,他奉命参加了广州起义,失败后,潜回南雄参加革命斗争。

1930年4月1日,朱德、毛泽东根据前委和红四军军委会议关于分兵发动群众的决议,率前委、红四军军委及红一、二、四纵队经南康大余越过大余岭向南雄进军。钟蛟蟠被派前往梅岭接应。红四军在梅岭中站村宿营时,与来拦截红军的粤军陈济棠部队只有五里。红四军不知道这种情况,形势非常危险,随时都有被敌军包围消灭的可能。钟蛟蟠以高度的革命责任心,连夜赶到中站村将情况报告给红四军。红四军离开中站村不到半个钟头,敌人就进占了这个村子。此举使红四军避免了重大损失。

随后,钟蛟蟠与南雄游击队负责人李乐天等率部配合红四军主力作战,取得了攻克南雄县城、俘敌吴文猷教导团900多官兵和攻克信丰县城、歼敌1700多人、缴枪500多支的胜利。战斗结束后,前委决定将南雄、信丰、大余、南康各县游击队整编为新二十六纵队,钟蛟蟠受命任纵队政治处宣传科长。接到整编命令后,南雄游击队许多人为能够参加红军而高兴,但也有些人怕远离家乡。钟蛟蟠此时已有三子一女,最大的女儿才11岁,但他身先士卒,带头报名参加红军,还耐心做游击队员的思想工作,讲述只有当红军打天下才是唯一出路的道理。他的言行感动了许多游击队员,使南雄县游击队整队参加了红军。

新红二十六纵组建后,即投入“赤化赣南”的斗争。钟蛟蟠征战南康、上犹等地,改任政治处组织科长。7月,他随新红二十六纵编入红二十二军,任该军秘书。年底,红二十二军缩编,钟蛟蟠调到十二军,任军政治部文化娱乐科长。

从1930年12月到1931年9日,钟蛟蟠随军转战江西、福建、广东三省,参加过数十次反“围剿”的战斗。

1932年7月初,钟蛟蟠随红十二军回南雄参加著名的“水口战役”。由于他是南雄人,熟悉情况,军长罗炳辉让他随军部行动,参与战斗指挥。回到恒丰店,他把罗炳辉等红军首长介绍给乡亲,向乡亲们宣传红军三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宣传中央苏区的情况,动员大家踊跃支前,帮助红军打好这一仗。恒丰店的乡亲斩鸡杀鸭,热情款待红军指战员。他向罗炳辉建议红军要尽快占领浈江西岸有利地形,并亲自带同乡、战士欧阳汝芬和一个侦察排,冒着敌人炮火侦察出敌指挥部设在大坑打石湖。在朱德总司令和罗炳辉、董振堂等指挥下,红军集中兵力向敌指挥部发动猛烈攻击,终于摧毁了敌军指挥部,使敌军在打石湖留下四五百具尸体后狼狈逃窜。这次战役,红军击溃了自称“铁军”的广东陈济棠部18个团,缴枪2000多支。群众说这是“铁军”碰上了“钢军”。战斗结束后,他利用部队休整的机会回家,在晚餐席上对家人说:“我以革命为业,走上战斗生涯,对家庭之事就管不上了。我走后,你们要耕好田,无论如何要送子女读点书,不管有什么苦处,都要相信红军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他还书写“耕读维家”四个大字,作为对子女的家训。他随军回师江西中央苏区后,又投入了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的斗争。

1934年10月,钟蛟蟠随中央红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征途中,他高唱“六月里来天气热,黑水、芦花青稞麦;艰苦奋斗为哪个?为了苏维埃新中国”小调,鼓动红军。到了扎西,军委决定各军团缩编,钟蛟蟠调任红一军团第四师政治部宣传科长。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陕北,又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科长。以后,他随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参加了东征和西征,为巩固和扩大陕北根据地而斗争。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钟蛟蟠任一一五师独立团政治部宣传科长。8月下旬,他在三原抗日誓师大会后,参加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

8月25日,他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斗。23日,他在灵丘县上寨村小学土坪上听了师首长的战斗动员后,回到驻地即协助杨成武团长迅速开展战前动员。他向部队题书:“头可断,血可流,宁死不做亡国奴”和“誓与侵略者决一死战,为保卫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口号。因为独立团的任务是在灵丘至涞源间保障主歼部队侧翼的安全,有些干部战士为不能担任主歼任务而不快。他便给战士们讲述师团首长的意图,让他们充分认识保障全师侧翼安全的重要意义。他与团首长一样几天几夜没有休息,突击行军。正值漆黑夜晚,又逢瓢泼大雨,山洪暴发,战士们一个个冻得唇青嘴黑,摔得像个泥人。钟蛟蟠对战士们说:“长征途中的雪山草地都没有拦住我们,这点困难算个什么!”鼓励战士们完成全团的任务。以后,他接连参加了独立团攻克河北涞源、山西广灵、灵丘和察南尉县等战斗,为独立团在一个多月内收复七座县城,开辟抗日的游击区贡献力量。此间,根据聂荣臻政委指示,受杨成武团长派遣,他先后担任过涞源、广灵和尉县的临时县长。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正式成立,独立团改为第一支队,钟蛟蟠改任支队宣传科长。

1938年7月,晋察冀军区在平绥线上分五路、平汉线上分三路、正太线上分两路举行全线总攻击的武装示威运动,以纪念伟大的抗战一周年。杨成武部负责攻击易县。钟蛟蟠象往常一样,战前就深入到战士中去做宣传鼓动工作。6日午后,他冒着烈日来到尖兵班,同战士一起讨论怎样才能多捉几个活的鬼子、多缴些最新的三八、七九步枪和机关枪的杀敌立功计划。黄昏部队出发前,这个班的班长王得胜发出了“缴枪比赛”、“捉鬼子比赛”、“以战斗的胜利来纪念七七”的倡议。钟蛟蟠同尖兵班一起夜行军,一起攻上易县城墙,一起进行巷战。战斗中,王得胜最先登上城墙,缴获迫击炮一门,打死四个鬼子,活捉一个鬼子,背着四支日造新式七九步枪胜利归队。战斗结束后,钟蛟蟠立即将王得胜的英雄事迹写成《易县城墙上的王得胜——“七七”战斗故事》一文,在所属部队内广为印发,掀起学习英雄的热情。这篇文章还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收到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1939年1月,钟蛟蟠调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两年来,他随军转战晋察冀边区,身经百战,备历艰辛,成为一名八路军的优秀干部。

1939年9月8日,日军飞机轰炸延安,正在延安报告工作的钟蛟蟠不幸牺牲。“九八”惨案后,延安地区军民召开大会,隆重追悼死难烈士。钟蛟蟠被安葬在延安革命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悼念。

(朱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