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坤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李行知2013-12-26 16:56

张正坤,原名乐典,1898年11月11日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乌龙乡燕舞村一个农民家庭。他身高力大,又会几路拳脚,好打抱不平,乡间那班鱼肉百姓的地头蛇惧怕他三分。他有9个兄弟姐妹,都相继投身革命,有6人壮烈牺牲,当地人都称张家是满门忠烈。他排行老大,因家境贫寒,只读过两个月私塾。为了供养家庭,他种过田,抬过轿,四处打帮工,过着食不饱肚、衣不蔽体的生活。他痛恨这人吃人的社会。

自从1924年中共湘区委员会派潘心源回浏阳建党后,浏阳农村滚动着阵阵惊雷。张正坤如久旱逢甘霖,看到了新的希望,特意把名字“乐典”改为“正坤”,意思就是跟着共产党扶正乾坤。他哼起了新学的民歌:“霹雳一声震乾坤,打倒土豪和劣绅;往日穷人矮三寸,今天是顶天立地的人……”1925年五一劳动节,在乌龙乡公开成立了浏阳第一个农民协会,他立即带头参加。此后,他扛着梭标、背起大刀,带领一批青年打土豪、抗租税,事事积极带头。1926年8月,叶挺独立团北伐到浏阳,他响应县委号召,率一个担架队,随军转战到湘北。他吃苦耐劳,不怕牺牲,曾受到叶挺团长的夸奖。9月初,他从湘北回来,在家乡办起了农民自卫军,被推选为分队长。10月,由潘心源和徐洪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马日事变后,张正坤参加了十万农民围攻长沙的战斗。由于当时执行右倾机会主义的领导下令撤退,不战而退。张正坤与一批农协干部,只得转到炉烟洞山区隐蔽下来。1929年冬,中共地下县委特派徐洪潜回北区,找到张正坤、罗梓铭等人,在砰山建立了北区区委,在淳口组织了游击队,与敌周旋。

游击队开始只有十几个人,没有武器,张正坤等在徐洪带领下向敌人夺枪。农历腊月的一天,淳口饭铺来了4个背枪的逃兵。徐洪买一只野鸡给逃兵下酒,趁逃兵喝得酩酊大醉时,埋伏在店外的张正坤等一跃而上,将枪缴获,游击队终于有了自己的武器。

当时,淳口的地主武装有100多人,由劣绅陈怀中担任联防队长。1930年农历正月的一天,陈怀中在祠堂里大摆酒席,宴请四乡豪绅。夜晚,在徐洪的率领下,张正坤和30多名游击队员摸了进去,将火把点燃,同干柴一起投进祠堂。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村外数百名助阵的农民一齐呐喊,在煤油桶里放鞭炮,吓得敌人乱成一团,纷纷逃散。张正坤等人又缴到不少枪支弹药。

游击队逐渐扩大到100多人,战斗力不断加强。有一次攻下蕉溪镇,击溃一个连守敌,缴枪30余支,子弹一担。1930年2月8日,在县委的领导下,正式成立了浏阳的农民武装“浏北第一支队”,张正坤任支队长,苏劳任党代表,王震任支队的党支部书记,其主要任务是配合浏东苏区黄公略红六军部队作战。

敌人在淳口通往苏区的交通要道玉皇殿筑起一座炮楼,驻有两个排的民团,共60多支枪。为了拔掉这颗钉子,浏北第一支队前后组织了三次袭击。前两次都没有成功,到第三次袭击时,支队领导接受了罗梓铭的建议,采用火攻。一天傍晚,在火力的掩护下,张正坤率领突击队员,头顶铺着的湿棉絮的方桌,将敌炮楼附近一座瓦窑外的干柴运到炮楼下点燃,时值寒冬,北风刮得正紧,火借风势,把炮楼烧着了。守敌全部葬身火海。

玉皇殿战斗的胜利,吓坏了北区的反动民团头子张忍和周首生,他们急忙跑到县城求援。张正坤探知此事,带领一个排,在县城通往北区的咽喉之地蕉溪岭设下埋伏。周首生由轿夫抬着,在几个团丁护卫下,爬上岭来,张正坤等人突然从树丛中跃出,打翻团丁,当场击毙了周首生。

1930年4月,正是江南花红叶绿,草长莺飞的时节,浏阳县召开第一届苏维埃代表大会,决定成立赤卫军,由徐洪任总指挥,张正坤任特务连连长。不久,县成立警卫营,又由张正坤任营长。他带领这支部队,转战浏阳河两岸,从事艰苦的武装斗争。驻平江的国民党军队以一个团的兵力对浏阳进行“围剿”。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一天晚上,张正坤率领60多个身强力壮的队员,手执大刀,腰揣炸弹,摸到周洛敌团部驻地,炸得敌军血肉横飞,残敌仓皇逃窜。隔了几日,这股敌军又卷土重来。按徐洪的布署,张正坤把警卫营分成两部,事先埋伏在关山至周洛的山上。当敌军闯进埋伏圈时,警卫营战士从山下猛冲下来,枪声、杀声震动山谷,打得敌军人仰马翻,丢盔弃甲。

1932年3月,湘鄂赣军区成立,将湘鄂赣苏区的地方部队升编为正规红军,组成独立第一师,张正坤任第三营营长。独立第一师成立后,第一仗是飞兵奇袭长沙近郊的水安镇。张正坤率领第三营从苏区出发,穿过封锁线,疾走一昼夜,插到永安,打进镇去歼守敌一个连,还缴获了不少军饷和物资。部队凯旋返回根据地,湘鄂赣军区首长表扬第三营“像一架飞机,一下子就飞到了长沙郊外,吓得何键丢魂丧魄,害怕再次丢了长沙。”不久,湖南反动头子何键下令陈光中师进犯浏阳,独立第一师组织反击,又胜利地进行了官渡之战。官渡在浏阳河上游,是浏东重镇,陈光中派了一个营在此驻扎。这支敌军在枪托上都刻有这样的话:“陈光中师长谕:消灭共匪,不成功则成仁!”张正坤接到主攻任务后,立即派人潜入官渡镇侦察,摸清了敌人的驻防情况和活动规律,然后率部队在夜幕掩护下,抄小路赶到敌军驻地。他指挥尖刀班摸掉敌人的桥头哨兵,然后吹响冲锋号,镇内枪声、号声响成一片,吓得敌军魂飞魄散,各自逃命,敌军少校营长没有“成仁”,乖乖地放下武器做了俘虏。

1933年初,蒋介石发动了第四次军事“围剿”。中共湘鄂赣省委为了配合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大力扩大正规红军,成立了红十八军,下辖三个团,张正坤任第一五六团团长。当时,湘鄂赣省委和军区都设在万载县小源,敌第十六师来势汹汹,闯入苏区腹地。红军与敌激战于距小源15里的株木桥。张正坤接受了偷袭敌营的任务,挑选40名党团员,组成夜袭队,冒着倾盆大雨,轻装出击,摸进敌直属营的碉堡内,一阵大刀砍杀,杀得敌人鬼哭狼嚎,纷纷举手投降。不到两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俘敌官兵百余人,缴获机枪四挺,步枪200支。

1933年6月,红十八军缩编为红十八师,沿着罗霄山脉南下,转移到湘赣苏区。张正坤因负重伤,不能随军行动,仍留在湘鄂赣苏区工作。不久,他回到浏阳开展游击战争。这年冬,他被选为出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前往中央苏区。会后,他留在中央苏区,进入红军大学学习。

张正坤从红军大学学习结业后,调回红十八师任第五十三团团长,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1934年秋,湘赣红军奉命组成六军团为长征先遣队西进。途中,红十八师五十二团在黔桂边界与敌军遭遇,由于敌众我寡,损失严重。在这紧要关头,张正坤率五十三团接应,全力压住敌人火力,掩护部队撤离了阵地。他们冲开一条血路,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师。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从湘西出发,再次进行战略转移。张正坤率第五十三团留在根据地牵制敌军,提负掩护主力部队突围的任务。在情况复杂,给养困难,环境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指挥部队抗击着数十倍于我的敌军,激战月余,完成了掩护任务。随后,他采取避实就虚的打法,突破敌人包围,率部到达贵州的江口县。此时,前有大河拦住去路,后有大队敌人追赶,情况十分危急,张正坤冷静地命令部队抢占河滩阵地,掩护伤病员过河。突然一颗子弹打来,他左胸负伤,鲜血直流,这是他第六次负伤。警卫员要把他扶下火线,但张正坤厉声说:“别管我,部队过河要紧!”他撕下一片衣襟,忍痛包扎了伤口,继续指挥战斗,打退了进攻的敌人。时值寒冬,他患感冒发高烧,又带伤涉水过河,一上岸就昏倒在地,战士们把他抬上担架。这时,敌人从四面合围,部队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张正坤清醒后,一面指挥部队沉着应战,一面用电台和主力部队取得联系,在主力部队的增援下,终于摆脱了困境。

1936年初,张正坤任红十八师师长兼政委。2月间,红二、六军团继续西行,渡过金沙江,进入川西,于6月24日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的指挥部会师,北上进入草地。张正坤因多次负伤,缺医少药,过草地途中又害了一场大病,身体更加瘦弱,连头发也脱落了一半。贺龙总指挥闻知,马上专程前来看望他。在战友们的帮助下,他拖着负伤的腿,强支病体,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一步一拐地走出了草地,到达陕北。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张正坤回到浏阳,担任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游击支队副司令员,率领游击队活动在平江、浏阳、铜鼓、万载一带,为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推动湘鄂赣边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了许多工作。不久,延安八路军总部又派李涛、罗梓铭到平江嘉义,将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1团,由傅秋涛任支队副司令员兼团长,张正坤任副团长。1938年初,张正坤随部队奔赴皖南抗日前线,调到第二团任团长。

这年5月,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一、二支队挺进苏南,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根据地,并决定消灭京沪线上新丰火车站的日本侵略军,作为给江南父老的见面礼。

新丰火车站位于镇江市东南郊,是日本侵略军的重要据点。张正坤接受了陈毅、粟裕交给的袭击火车站任务。当时,部队的装备十分低劣,既无重武器,又无攻坚器材。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他令一、三营分别在车站两侧警戒上海、南京方向,自己率第二营担任主攻。深夜,他带领数十名战士,在机枪的掩护下,抵近敌人的炮楼,采用当年火烧玉皇殿的办法,指挥战士们用晒簟把炮楼紧紧围住,浇上几桶汽油,将几十名日军活活烧死在炮楼里,拔掉了这颗钉在京沪线上的钉子,大灭了日军的威风。陈毅司令员曾题诗称赞。

初战凯旋,士气大增。6月底,张正坤团又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据侦察人员报告,日军将从金坛运输军用物资去丹阳。这天拂晓前,张正坤率部埋伏在金丹公路的一隘口处。上午8时许,从金坛方向开来三辆大卡车,有30多个日本兵押送。敌卡车刚进入火力圈,只见张正坤的枪一挥,就打破了第一辆军车的轮胎。顿时,公路两旁的枪声齐鸣,日军东逃西散。这次战斗除生俘日军四人外,还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由于新四军频繁活动,到处袭击敌人,日军龟缩到城里,不敢轻易下乡骚扰。

1940年,陈毅率苏南主力渡过长江,建立苏北指挥部。张正坤留在苏南坚持斗争。不久,江南新四军组编为三个新支队,张正坤任第三支队司令员兼参谋长,转战江南,浴血苦战。

1941年1月,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当时,叶挺、项英率领新四军军部及江南三个支队共9000余人,在泾县的茂林地区遭国民党军队八万多人的包围。在危急关头,张正坤受命任第三纵队司令员,组织部队突围。他指挥部队同敌人激战了七个昼夜。由于敌众我寡,部队伤亡惨重。他的大腿又负了重伤,流血过多,战士们不得不将他抬下火线。途中,与敌军遭遇,他不幸被捕。

国民党顽固派将张正坤戴上脚镣手铐,转到江西上饶集中营,囚禁在七峰岩监狱。国民党派叛徒刘旦辉和娄子匡多次向他游说诱降,但都被张正坤严词斥退。他经常对难友说:“革命是要流血的,我们要坚持斗争,决不向敌人屈服!”有一次,看守给张正坤松掉脚镣手铐,要将他押到第三战区去。他宁死不从,乘其不备,一头撞在大树上,鲜血直流,敌人只好把他送回监狱。张正坤与难友冯达飞、郑龙泉等商定了越狱计划,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向窗外扔了一块泥土,见外面无动静,撬开牢门。国民党军警发现有人越狱,追赶上来。张正坤与陈龙彪等三人为掩护难友脱险,朝另一个方向跑去,在皂头茅湾山上,他们被敌人追上,张正坤的腰部中了数弹,血涌如注,终于倒了下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43岁的张正坤,带着一身枪伤,却没有留下一张照片,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光辉业绩,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上,闪耀在革命史册中。

(曾长秋唐伯藩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