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方昌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李行知2013-12-27 09:17

金方昌,回族,1920年6月11日生于山东省聊城一个小商贩的家庭。金方昌的祖父、父亲都以炸油条和经营其他熟食品为业。当时,这种行业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不但要受封建行会和官吏的剥削,还经常遭到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因此,金方昌的父亲金春亭殷切期望儿子用心读书,走上仕途,改换门庭,光宗耀祖。他的祖母对他要求也很严格,每晚回家后必须参加劳动,不许迈出门槛一步。

1935年夏,金方昌考入聊城山东省立第三中学。这年冬天,北平爆发了震撼全国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金方昌和聊城的爱国学生奋起响应,不久便随着刚刚出狱的大哥金默生(中共党员)来到济南,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

1937年11月,根据党的指示,金方昌的三哥金瑞昌要去山西参加抗战,金方昌执意一同前往。金瑞昌劝他说:“你还小哩!个子又矮,还是去念书吧!”他坚决地说:“小孩也能办大事,个子矮还不能当小兵吗?”就这样,他怀着满腔热忱,带着简单的行装,搭上运送撤退军队和难民的火车,辗转徐州、开封、郑州、洛阳,经风陵渡到达山西运城,考人民族革命大学。1938年2月,金方昌在民族革命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8月,金方昌从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毕业,奔向抗日斗争的最前沿——代县。

代县,古称代州,位于山西省北部山区的滹沱河上游,人口16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7年9月30日,代县被日军占领。敌人把这里作为继续南进的战略据点,常驻日军一个旅团,并在阳明堡修建了飞机场。

金方昌来到代县时,这里的抗日政府刚成立,只有十几名党政干部,力量很小,武器缺乏,群众基础也很薄弱。不久,代县县委进行改组,金方昌担任赵家湾区的区委书记。

赵家湾地处山区,环境十分艰苦。日军经常派兵进山“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了加强对代县人民的统治,敌人还命令各村向县府造送名册,邻取“良民证”。赵家湾村的村长李文华接到敌人的通告后,担心不领“良民证”会招来敌人的屠杀,便偷偷地跑到城里办了登记手续。金方昌知道后,立即把李文华找来,气愤而又诚恳地说:“你真糊涂哇!交了村名册,邻回良民证,敌人就可为所欲为地派粮抓夫、残害百姓了,这不是把绳索往自己脖子上套吗?你这样做,是把老百姓往敌人火坑里推啊!”李文华深感惭愧。

为了更好地动员群众抗日,金方昌根据县委的部署,在赵家湾积极推行“二五减租,四六分粮”的政策,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对此,一些地主、富农极为不满,千方百计在群众中制造谣言,诽谤抗日政权。金方昌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一再耐心地向他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实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合理负担的必要性。对于少数破坏减租减息的地主富农分子,则进行了必要的斗争。

赵家湾村大地主金清,有土地300余亩,在这一带颇有影响。他的大儿子金幼月,毕业于北洋政治学院,抗战后回到家乡,在县政府任助理员。金清自恃财力雄厚,又有儿子做靠山,对减租减息置之不理。金方昌多次跟他谈话,希望他以民族大义为重,带头实行减租减息。金清口头表示同意,暗地里却一再进行破坏活动。金方昌及时组织群众对金清进行了斗争,使他再也不敢乱说乱动了。后来,金清偷偷跑到城里的亲戚家躲了起来。金方昌又叫金幼月动员他回村,告诉他:只要改变自己的错误立场,抗日政府和人民群众还是欢迎他回来的。

在金方昌的领导下,经过减租减息斗争,赵家湾区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日益高涨,各村都建立了农会、青救会、妇救会、民兵自卫队、民主选举了抗日政权,成立了党的基层组织。赵家湾,这个一向贫穷落后、荒凉寂寞的山区,顿时出现了一派沸腾的现象,成为代县抗日斗争的一个坚强堡垒。

患难与共的战斗生活,使金方昌同当地人民群众建立了浓厚的感情,人们都亲昵地称他“小金”或“俺们的小金同志”。有一年夏天,赵家湾一带发生旱灾,地里的荞麦都枯死了,许多人吃糠、吃野菜。金方昌看到房东王振邦的父亲体弱多病,就把组织上分配给自己的几斤白面送给了房东。老人看到金方昌白天黑夜地工作,十分劳累,怎么也不肯收。金方昌语重心长地说:“你年纪大了,吃点白面,补养补养身体,我还年轻,吃些野菜没关系。”王振邦一家深受感动,把金方昌当亲人一样看待。

张德成是赵家湾区沿村的一个50多岁的老农。有一次,日军对赵家湾一带进行“扫荡”,张德成把金方昌隐藏在自己家中。“他是什么人?”几个日本兵端着明晃晃的刺刀,逼视着张德成。“我的儿子!”张德成坦然地答道,脸上没有丝毫的惊恐。敌人只好悻悻地走了。

赵家湾的人民群众发动起来后,金方昌将18岁以上的青年组织成“武装模范队”,以后又建立了区分队,他亲自兼任区分队政委。他率领战士们和各村民兵,割电线,挖公路,伏击敌人的巡逻队,打得日军惊魂不定,整天龟缩在炮楼里不敢出来。一天夜晚,金方昌带领民兵到山外破坏敌人交通线,刚一出山口,便遇上了敌人的巡逻小分队。金方昌机警地问:“你们是那一部分?”“八路军团口部队。”金方昌听出是假的,便指挥民兵猛地扑上去,将敌人全部俘获。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代县抗日民主政权日趋巩固,金方昌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得到迅速发展,日军和代县伪政权惊恐万状,在几次进山“扫荡”都失败后,便四处张贴布告:悬赏5000元,捉拿金方昌!

但是,金方昌依然像一团炽热的火焰,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熊熊燃烧,1940年冬天,在他的要求下,县委调他到斗争环境比较恶劣的城关区任区委书记。1940年春天,又当选为中共代县县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仍兼城关区区委书记。

1940年11月下旬,金方昌接到县委通知说,敌人最近向代县大量增兵,有对周围地区进行“扫荡”的迹象,要他抓紧时间,赶在敌人封锁山口之前,把公粮送到根据地。

11月23日下午,金方昌和区自卫队队长周致远等五位同志来到代县城东北15里的赤土沟监督送公粮,直忙到深夜送走最后一批粮食,他们才转移到大西庄村西的山洞里休息。赤土沟,是代县二区抗日工作开展比较落后的一个村庄,群众基础较差,隐藏在村里的敌人密探庞拴有、庞达达等经常四处活动,破坏抗日斗争。他们得知金方昌等人到来,便连夜跑到县城报告敌人。

第二天清晨,代县敌人出动了200多伪军和骑兵,在伪警备队队长郎豹武的率领下,悄悄地包围了赤土沟,扑空后,又朝大西庄袭来。庞达达一进村,便遇到了刚从山洞回来的金方昌和周致远。他大声喊道:“抓住金方昌,别叫他跑了!”敌人的骑兵奔驰过来,金方昌和周致远一边朝山梁上跑,一边回头射击。子弹打完后,他们便把手枪和文件埋藏在一块岩石下,与敌徒手搏斗,终因敌众我寡而不幸被捕。

敌人把金方昌和周致远绑到村中扶苏庙的柏树上。郎豹武手执皮鞭,恶狠狠地问:“你的枪哪里去了?”金方昌昂着头说:“八路军的枪多得很,要枪跟我上山去取。”郎豹武追问公粮的下落,得到的却是金方昌一阵严厉的斥责和痛骂。

1940年11月25日,敌人把金方昌关押到日军特务机关“红部”。“红部”的特务头子石骨,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外号叫“活阎罗”。他见抓到金方昌,暗自盘算;金方昌虽是共产党的要犯,但毕竟还年轻,只要能从他的身上打开缺口,就可以把代县的抗日武装一网打尽。于是他在“红部”院内的东厢房安排了一间舒适漂亮的房屋,让金方昌住,每天鱼肉不断,并多次派人诱劝金方昌投降。

有一天,汉奸郎豹武来到金方昌的面前,假惺惺的说:“小兄弟,看来不过十八、九岁吧?真是年轻有为啊!石骨先生和我本人对你非常钦佩。只要你回心转意,为日本人办事,我郎某保你高官任做、骏马任骑……”

“呸!”金方昌指着郎豹武的鼻子骂道:“你是什么东西?没有骨气的卖国贼,总有一天,中国人民要和你算总账。”

郎豹武碰了一鼻子灰,却并不死心,又赔着笑脸说:“俗话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靠你、靠我、靠共产党、八路军的土枪土炮,能打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人吗?算了吧。”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份“自首书”,递到金方昌的面前说:“小兄弟,只要你在这上面按个手印,就可以把你放出去。”金方昌看到郎豹武那副奴颜婢膝的丑相,不禁轻蔑地一笑,一把夺过“自首书”,嚓嚓几下撕得粉碎,狠狠地摔在郎豹武的脸上。

石骨的诱降失败后,恼羞成怒,亲自对金方昌进行审讯。这一天,审讯大厅里杀气腾腾,四个彪悍的日本兵凶神般地站在两旁,厅里摆满了各种刑具。

“金方昌,你在八路军什么的干活?”石骨问。

“抗日!抗日!”金方昌昂首答道。

“嘿……嘿嘿……”石骨一阵冷笑。他一挥手,四个大汉立即拥上来,把金方昌捺倒在铺满石子的地板上,用木杠压住他的双腿。

“你说不说,难道你就不怕死?”石骨问。

“怕死?怕死就不抗日!怕死就不当共产党!”金方昌凛然答道。

“压,给我往死里压。”石骨气急败坏地吼道。

锋利的石砾,深深地扎进金方昌的膝盖,黄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滚落下来。渐渐地,他眼前一黑,便失去了知觉。

连接几天,敌人不间断地对金方昌进行严刑拷打,最后竟惨无人道地挖掉他的一只眼睛,砍掉他的一条胳膊。但是,敌人所得到的,不是昏死的沉默,就是无情的痛骂。

金方昌虽然身受酷刑,但意志却更加坚强。他用剩下的一只手,蘸着眼里流出的滴滴鲜血,在监狱的墙壁上写下了14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严刑利诱奈我何,

颔首流泪非丈夫。”

在敌人的监狱里,金方昌经常忍着剧痛高唱抗日歌曲,向同狱难友和狱卒们宣传抗日道理。一天晚上,金方昌看到值班的伪警察程福祥走到房门口,便喊他给倒了一碗水,并对他说:“你们要把眼光放得远一些,给日本人办事是没有出路的。”程福祥对金方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慨深表敬佩。金方昌继续说:’你们的眼睛被蒙得黑洞洞的。日军的残酷只能说明他们的软弱,抗日战争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

1940年12月3日,金方昌和周致远昂首登上敌人的囚车。一路上,金方昌义正词严,痛骂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鼓励人民起来斗争。他说:“乡亲们,日本鬼子和汉奸卖国贼们的日子不会太久了,只要我们跟着共产党,拿起武器,勇敢地同万恶的敌人战斗,胜利很快就会到来。”

这一天,代县正逢大集,当刑车通过北街向城外缓缓行驶时,成千上万的群众聚拢在刑车的周围,不顾寒冷的北风和敌人的刺刀,倾听金方昌最后一次演说,许多人都默默地流下泪来。

刑车来到北关外,金方昌迈着坚定的步伐,昂首走上高坡。当日军宪兵队小队长刑喜举起杀人的屠刀时,金方昌猛地回过头来,怒目而视地高声喝道:“只许你砍一刀,砍两刀我就跟你算账!”

金方昌牺牲后,被授予“晋察冀边区模范党员”的光荣称号。经晋察冀边区政府批准,他生前战斗过的代县大西庄改名为“方昌村”。新中国成立后,他的遗骨移葬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尚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