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伯华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李行知2013-12-30 14:34

杜伯华,原名杜维汉,字华昌,1904年生。原籍河北省,幼年的时候,他随父亲逃荒到吉林榆树县,在福安乡夏宝村落脚。杜伯华的父亲是位乡间医生,因常给小孩子种牛痘,人们称他“杜花先生”。他同情劳苦百姓,常常免费为他们治病,在群众中威望很高。受父亲的影响,杜伯华从小就很懂事。邻近百姓的穷苦生活,特别是有病无钱医治的痛苦情景,给杜伯华触动很大,他决心随父学医,帮助他们解除病痛。学有所成,他便开始在乡里行医。他治病不分贫富,谁请都去。对那些拿不起治病钱的穷苦人,有时不取分文,有时还为病人支付药费,很受百姓赞扬。

1931年,杜家由乡下搬到榆树县城,开办了建中医社。翌年1月,医社在战火中烧毁,杜伯华又与人合资兴办了健康药房。不久,因股东不和散伙,他便独资经营起了华昌药房。这时,杜伯华的医术已大有长进,不仅懂中医,还学习了西医,成为县城有点名气的医生。他每天接待几十名患者,药房的生意越做越兴隆。

1932年8月,中共党组织派遣李向之等六人来榆树开展抗日活动。李向之与杜伯华有亲戚关系,他等便住在了杜伯华家。李向之见杜伯华关心国事,有爱国思想,就向他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介绍全国抗日斗争的形势。这使杜伯华受到教育和鼓舞,表示要和他们一块儿干。一年后,李向之等人再次来榆树活动。杜伯华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积极帮助了解情况、转送情报、提供开会场所,参与了许多抗日活动。李向之对于他的表现和工作很满意,认为条件已经成熟,遂决定在华昌药房建立党的地下交通联络站,任命杜伯华为联络站负责人。从此,杜伯华的“行医”不再仅是为民除病,还成为他从事抗日活动的掩护。杜伯华走上了一条新的生活道路。

榆树县的地下交通联络站建立后,在抗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县城活动和过往的抗日干部,经常得到联络站的掩护。他们与杜伯华联系,一般都在夜间,通过暗号从华昌药房后门进去,接头后再由杜伯华把他们护送到关系户家。在经济封锁十分严重的情况下,杜伯华把华昌药房每日营业收入的300多元伪币,大部分都用于支援抗日部队了。当时,日伪当局控制得很严,部队缺少医药,特别是红伤药品奇缺。杜伯华利用开药房的方便条件,搞到了许多药品,巧妙地转送给抗日部队。他还给抗日部队购买粮食、胶鞋、帽子、纸张等物品,并用自己省吃俭用的钱为抗日干部买了三支手枪。

杜伯华行医时,接触的人很多。他就抓住机会,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经过他的教育、影响,一些爱国青年投奔了抗日队伍,一些日伪政权中有爱国思想的人也有了变化。伪警务科长刘杰同情抗日,杜伯华就主动接近他、争取他,利用他爱国的一面,多次为我提供日军情报。

1935年春,日伪特务机关发觉了杜伯华的抗日活动,长春警备队密令伪榆树县警察署:火速逮捕杜伯华,查抄华昌药房。刘杰得到这一消息,当即告知了杜伯华。情况很紧急。杜伯华向党组织报告后,当夜弃家出走,取道五常县山河屯进山。之后,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北平,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继续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不久,经李向之介绍,杜伯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6年春,东北军将领张学良,请求东北人民抗敌会派送一批进步青年到西安充实东北军。抗敌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抗日组织,经研究,决定派杜伯华等几十人前往。这批青年到西安后,编入东北军孙铭九旅,即有名的东城门楼学生队,杜伯华任连指导员。西安事变时,学生队成为一支重要的革命武装队伍,杜伯华率先加入了活捉蒋介石的行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至南京,东北军一度混乱。这样,杜伯华同部分学生队队员,于1937年初返回北平,住在西城的一家煤铺。

北平西城粉子胡同25号的这家煤铺,表面上是李向之、肖丹峰、陈大凡、张大嫂等四家合伙开的买卖,实际是东北抗日救亡总会下属的一个社会支部,是以东北爱国青年为主体的抗日救亡活动中心。杜伯华、肖丹峰、李向之、陈大凡、于毅夫、陈钟、张文海、张可威、焦若愚等人,还有20多名东北青年,常聚集在这里,开展抗日活动。当时,煤铺生意不好,人又多,食宿都有困难。杜伯华就教书行医,整日忙个不停,挣些钱供大家用。有时收入不足,出现无米下锅的窘境,他就把自己的铺盖和衣服等典当或卖掉,串换些费用大家吃饭,以便坚持战斗。

七七事变后,北平地下党组织决定利用义勇军赵同余部,建立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杜伯华、王建忠等十几名共产党员和党的积极分子,参加到这支游击队中。8月22日,在北平地下党的指示和支持下,游击队砸了设在北平德胜门的河北省第二监狱。杜伯华带领十余名战士冲在前面,营救出“政治犯”七八百人。游击队随之壮大,由五六十人迅速扩充到五六百人,编为三个总队,命名为国民抗日军,成立了军政委员会。杜伯华担任了军政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二总队政治部主任。国民党日军整编后驻在温泉、阳房、南口交界处的黑山扈,杜伯华率二总队在南山担任警戒。

9月8日下午2时,有六七十名日军,从红山口一带向二总队发起进攻。杜伯华指挥战士们英勇还击,把冲上山的敌人迎头打了下去。杜伯华还派两个中队,从山脚绕到后面包抄敌人。当包抄部队的机枪、手榴弹在敌人身后突然打响时,敌人猝不及防,伤亡惨重,慌忙逃走了。

10月初,日军出动近万人,配有飞机、坦克和骑兵部队,实行“分路合围”,妄图一举将国民抗日军歼灭。抗日军得知这个情报后,迅速转移进山,使兴师动众的敌人扑了个空。10月下旬,杜伯华奉命带二总队700余人,到青白口、雁翅、门头沟以东活动。所到之处,组织演讲、唱歌、演剧等,扩大抗日影响,受到群众欢迎。

这时,八路军总部加强了同国民抗日军的联系。10月底,吴伟等十几名同志来到平西国民抗日军指挥部,带来了朱德、彭德怀亲笔签名的给游击队的信。这使部队指挥员、党团员和积极分子都受到了极大的鼓舞。12月下旬,决定将国民抗日军改编为晋察冀第五支队,负责保卫、建设平西抗日根据地。赵同为支队司令员,高鹏为副司令员,下设三个总队。杜伯华仍在二总队工作,王建忠任总队长,他任总队政治处主任。此后,五支队开往灵寿、行唐,进行整军、扩军。

1938年3月下旬,敌人分路进攻晋察冀根据地,阜平遭敌机轰炸,损失严重。五支队奉命前往增援。4月2日,五支队抵达涞源南时得到情报:有一股敌人押送20余辆马车的军需物资,从紫金关运往涞源城,4月3日上午9时许路过浮图峪。支队立即决定:在二道河子村西的山沟里打伏击。战斗部署是一总队埋伏在后山岗,放敌人进山沟后堵死退路;三总队埋伏在西面,从前面向后打;杜伯华、王建忠带二总队隐蔽在南山,担任正面围歼任务。第二天,当敌人钻进五支队布下的“口袋”后,顿时满山谷里枪声大作,杜伯华指挥二总队战士从南山冲入山谷。受到意外攻击的敌人,还未来得及还枪,已人仰马翻,溃不成军。战斗打到中午,有一架敌机到二总队阵地低空扫射。杜伯华命令两挺机枪对空射击,竟将敌机打中,坠落在北面的山谷里。这次战斗,共消灭日军近百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予敌重创。

1938年4月下旬,五支队开回平西。这时,军区指示抽调一批主要干部,整顿、充实地方政权和加强地方武装。同时,决定新建房(山)良(乡)联合县,县政府设在五区长操村,杜伯华任县长。他到任后,深入基层,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加紧县、区、村的政权建设,唤起民众共同抗日。在党的统一战线和联合抗日政策的感召下,经过杜伯华的工作,先后有60多名知识分子到县政府工作,壮大了抗日干部队伍。各村政府和各级抗日救国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也相继建立起来。对四区、五区的保卫团,从思想、组织、纪律等方面进行改造,改编为平西游击四支队即房良县大队,三个大队的400余人布防在房良抗日前线。为壮大队伍,杜伯华还积极动员和组织青年参军参战。一时,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兄送弟共同上战场的动人情景。

杜伯华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房山五区自卫团团总谢景波,是当地颇有影响的人物。杜伯华亲自做他的工作,把他争取过来,安排到县政府任财政科长。北安村的罗化之,当村长,开煤窑,有权势。杜伯华耐心给他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帮助他弃家从戎,投身革命,后在同日军作战时壮烈牺牲。当地的一个土匪“司令”胡振海,有抗日的愿望。杜伯华就抓住这一点,积极开展工作,与其订立互不侵犯、共同抗日的协议,促进了房良县统战工作的巩固与发展。

筹粮款支持抗战,是县政府的一项主要任务。杜伯华善于做群众工作,他布置的任务群众都积极完成,不仅要粮有粮,要钱有钱,还搞到油印机、电池、手表等紧缺物资。

正当县政府的工作逐步开展起来的时候,五支队司令员赵同叛变逃跑。为充实主力部队,驻房良县的五支队三营和房良县大队先后调走。房良空虚,形势随之急剧变化:九区的民团头子杨天沛、杨万方制造了“王家台惨案”,抗日游击队一个连的战士惨遭杀害;四区的殷耀东投靠日军,引敌向房良县进犯;9月,日伪军分九路向平西根据地大举进攻。在这种情况下,杜伯华奉命带领县区干部和警卫人员迅速西撤,经峨峪、马水口、涞源、灵寿,到达一分区的地界。不久,我军相继击溃了敌伪军对平西的进犯,又平息了房山九区杨天沛、杨万方的叛乱。杜伯华遂率干部、战士返回房良。

1939年3月,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决定成立平西专员公署,调杜伯华任第一任专员。他根据边区党委和冀热察党委的指示,在平西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认真贯彻合理负担政策,筹粮筹款,供应军需;积极组织运输粮草、弹药,转送伤病员,支援抗日前线;努力进行征兵扩军工作,建立地方武装,保卫平西;办起小学、识字班和夜校,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等等。杜伯华把这些工作都做得很出色,巩固、扩大了平西革命根据地。

杜伯华出身于医生,他在从军从政时仍不忘把医术奉献出来,挤时间为干部、战士和群众看病。在五支队时,一名战士的腿在战斗中被子弹打成粉碎性骨折,军医主张截肢。杜伯华看后说:“腿截掉人就不能打仗了,我给他治治看。”他上山采药草,配成草药给这名战士治疗,果然治好了。1938年7月,五支队三营教导员史进前在长操村驻防,得了瘟疫加伤寒,生命垂危,多方治疗未见成效。杜伯华知道后表示:他很年轻,要想方设法救活他。遂亲自采药煎药,精心医治,终于使史进前起死回生,重返抗日战场。史进前对此感激不尽,后来曾写诗赞扬杜伯华:中西合璧医道精,三教九流尔也明。济病扶危热心肠,历雨经风过来鹰。长操同榻夜话旧,白山黑水记犹新。未见分晓龙虎斗,神仙有情葬忠魂。

为加强党对中医、中药工作的领导,1940年夏季,党组织任命杜伯华为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指示卫生部长游胜华:伯华同志到卫生部工作,你应充分发挥他的专长,特别要把制药工作搞上去,以粉碎日军对我之封锁。杜伯华到卫生部后,他的医学知识得到了充分应用。他和边区制药厂的工人们克服种种困难,采用土产原料,实行土法生产,制造了解热镇痛药、防腐药、镇咳化痰药、消炎药、利尿药、止疟药等药品,产量、质量都有提高。这些药品,除满足晋察冀边区的需要外,还供给平津、晋冀鲁豫、晋西北等根据地。还有一部分药品,则用来从敌占区交换伪钞,购进化学药品和医疗器械,对粉碎敌人的封锁起了重要作用。1941年2月20日,聂荣臻司令员签发的《关于自制代用药品问题的训令》指出:“自敌对经济封锁加紧后,西药之购买与输入日益困难,而我们边区土产原料炮制之各种药品……虽因技术设置所限,提炼尚不纯良,外观不若舶来西药之精致,但所采用之原料亦多系含有西药成分之原料,或按中医验方所配成,屡次试验极有效。”聂总肯定的这些成绩,与杜伯华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

1941年6月30日,杜伯华在参加试验新药品时中毒,经抢救无效,不幸以身殉职。消息传开,人们非常悲痛。7月15日,晋察冀军区在红沟陈家大院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军区司令员聂荣臻送了挽联,上面写着“悼死励生”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卫生部长游胜华致悼词,高度评价了杜伯华无私奉献、英勇奋斗的一生。面对杜伯华的遗像,聂荣臻司令员和与会全体干部战士都泣不成声,连十二三岁的孩子也为之挥泪。

追悼会后,杜伯华的遗体安葬在河北省唐县神仙山麓。与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埋在同一地方。为了纪念他,经聂总批准,将他生前创办的晋察冀军区制药厂改名为“伯华制药厂”。1981年,榆树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原华昌药房所在街道命名为“华昌路”,让杜伯华的名字永远留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