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仞千,原名梁于振,1912年3月生于山东省郓城县六区(现黄安乡)洪王庄一个富农家庭。1930年在城内书院高小毕业后考入荷泽第六初级中学。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悍然侵占我东北三省,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1932年1月,日本大举进攻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驻守的国民党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全国人民纷纷声援。梁仞千和广大进步师生一起,积极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浪潮中。他先后组织请愿团,支援各地的抗日活动。1933年,他在荷泽毕业后,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1935年冬经林浩介绍,梁仞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任济南一中党支部书记、济南市委委员,负责领导学生运动。
当时,他身患肺病,常住病号室,因此,病号室就成了济南一中党支部的办公室和接待室。校内外的革命同志和进步学生,借探望病号的名义与梁仞千进行接洽;他巧妙地利用这个条件,讲解革命道理并布置工作。济南一中成了革命青年的摇篮,从这里培育出了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
梁仞千在百忙中还担任了《新亚日报》副刊的主编,经常撰写文章揭露蒋介石的内战阴谋和卖国罪行,号召爱国青年组织起来抗日救国。
梁仞千在济南还组织、领导了几次大型的青年活动,如举行鲁迅追悼大会;号召青年发扬五四精神继续战斗;要求国民党当局释放沈钧儒等七君子,组织学生罢课,游行示威等。特别是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他再次组织学生罢课,游行示威,要求南京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中共积极主张抗战,而国民党内的亲日派,宣扬投降主义,受此影响,济南一中的校长在召集全校学生讲话时,也大肆宣扬不抵抗主义。梁仞千当面质问校长:“你说现在不到最后关头,中华民族已危在旦夕,什么时候才算到了最后关头?难道待日寇吞并了全中国,才是最后关头吗?说到底,最后关头论,就是亡国论!汉奸论!卖国论!”“轰”的一声,学生乱了阵,都围上来质问校长。校长被问得无话可说,十分恼火和难堪。
由于梁仞千目标已经暴露,而且学校当局早已注意到他的行动,在济南也不好出面活动了,党决定护送他回原籍,执行新的任务。
1937年8月,梁仞千回到了郓城洪王庄,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以洪王庄为中心的周围村庄都先后建立了党的支部或小组。党员和民先队员发展到四五十人。根据中共鲁西特委指示,成立了郓城、巨野、鄄城、荷泽四县边区县委,梁仞千任县委书记。
1938年2月,当地的民众组织联庄会首领到洪王庄,与四县边区县委取得了联系,向梁仞千汇报了巨北人民的抗日热情和联庄会的情况,表示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梁仞千代表县委讲述了鲁西抗日的形势,要求他们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广泛动员、团结群众,逐步把联庄会变成抗日救国的团体,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扩大巨北、郓南一带抗日救亡的战斗力量。
同年6、7月间,日军侵占鲁西,路经巨野县北,联庄会武装与日军发生激战,当场打死日军50余人。激战一整夜,日军未能前进一步。天明后,日军调来炮兵和骑兵,向联庄会阵地猛烈轰击,并迂回包围。联庄会见敌我力量悬殊,不宜恋战,便掩护群众撤退。日军进村后大肆报复,残杀未撤离的老弱妇孺40余人,烧掉房子一百多间,由于这次战斗重创了日军,巨北人民的抗日热情更加高涨。
联庄会的抗日行动引起日军和汉奸的注意。汉奸刘信功勾结日军进行报复,以数千人的兵力向巨北大举“扫荡”。联庄会立即向县委汇报了情况。梁仞千热情地鼓励他们,并指出下一步要切实注意保存有生力量,建立常备武装,迅速转入游击战争,尽量避免“牛抵架”拼消耗的阵地战。同时,要他们多看多学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和“论持久战”,提高战术,扩大战线。
不久,上级党组织将四县边区县委改为郓城中心县委,梁仞千任书记。由于斗争形势的艰苦和他日日夜夜忘我的工作,身体明显地消瘦了。当时没有药品,又缺乏营养,他的肺病日益加重,然而,丝毫没有影响梁仞千的革命热情,他更加忘我地为党工作。
1939年3月,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代师长陈光率师部和三四三旅六八六团2000余人的东进支队,挺进到郓城西北,师部驻在状元张楼。梁仞千带领中心县委的同志,立即去师部汇报当地情况,接受首长指示。师首长传达了党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和“上海、太原失守后的形势和任务”的精神,决定答应县委的请求,将杨勇所率领的六八六团留在鲁西,配合地方党创建鲁西根据地。该团于3月4日,一举全歼盘踞在郓西西樊?的伪军一个团,俘伪团长以下570余人。自此,中共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在当地声威大震。
同年4月,郓城中心县委又改为运西地委,梁仞千任地委书记。在梁仞千领导下,郓城、郓南、荷泽、鄄城、巨野县委先后建立,并扩大各县武装力量,在地委的领导下并成立了运西支队,很快发展到八九个连队,编进了杨勇领导
的独立旅二团。这时,运西的党组织和武装力量空前壮大。
不久,日军500余人,带野炮两门,骑兵百余,窜犯梁山。在一一五师首长和杨勇率领下,运西军民沉重地打击了进犯的日军,接着又取得了泰西陆房战斗的胜利。梁仞千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使运西的党、政、军、民各种组织和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许多县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了县大队(或独立营)、动委会、青救会、妇救会等,为运西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同年8月,在杨勇帮助下,郓城各界代表召开大会,选举梁仞千为郓城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从此,郓城人民开始当家作主了。郓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后,接着在运西成立了专员公署,杨勇兼任专员,梁仞千任秘书长。
同年底,蒋介石发动了反共高潮,国民党郓城县县长张培修之流密切配合这次反共逆流,暗中策划,对运西人民下了毒手,不仅杀害了县民运部长张秀之,而且将革命老人梁秀松(梁仞千的父亲)逮捕。老人在就义前威武不屈,大义凛然,高呼:“要杀就杀!要砍就砍!头可断,血可流,精忠保国不能丢。”老人壮烈殉国后,全县群众极为悲痛,更加深了对日寇汉奸的仇恨。运西广大军民在杨勇和梁仞千的指挥下,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抗日反顽斗争,一举歼灭了顽军张培修部和伪军石友三部的一个团,彻底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逆流。
1940年,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党中央决定召开党的“七大”。鲁西出席“七大”的党政军代表有梁仞千、徐运北、杨勇和崔健同志。在去延安途中,梁仞千本来身体就不好,还曾负过伤,但他意志坚定,突破了敌人重重包围。一路上不仅战斗频繁,而且生活艰苦,但他始终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还经常鼓励大家:“这次是到毛主席身边去学习,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苦都受了,我们的苦和红军比起来,又算得什么呢?……”一路上虽然极其艰难困苦,却没有一个掉队的。最终他们历时八个月,穿过五个省,行程七八千里,穿过五条铁路、三道严密封锁线,跨过滚滚黄河,于1940年11月,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到延安后,党中央决定“七大”延期召开,梁仞千被分配到马列主义学院学习。之后,又调到中央研究院工作。因为他长期地紧张工作,积劳成疾,又得了致命的伤寒病,经多方医治无效于1941年9月不幸逝世。这位党的忠诚战士,运西人民崇敬的领导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党中央为悼念梁仞千同志,把他安葬在延安黄家坪山顶上,立碑一座,以示永久纪念。1975年又移葬于郓城东郊宋金河畔的烈士陵园。每逢清明节,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鲜花盛开的地方,深切怀念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