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光,字厚甫,笔名成兆,1906年生于云南省昭通县城关镇。1923年毕业于昭通中学,1924年后考入云南东陆大学预科,继而又考取了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后来又转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系。在此期间,他有机会与校内陶行知等著名教授经常接触,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教育救国论,给他以深刻影响。
孙承光认为,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军阀、官僚的压迫剥削,政治上丧失主权,经济上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致使国弱民贫。因此,他立誓教育救国,希望通过教育,振兴中华。
1928年大学毕业时,孙承光已成长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进步青年。怀着教育救国的愿望,他选择了教育工作为职业。次年,他应聘任徐州中学小学部教务主任。第二年他改任上海中华书局《中华教育报》(后改名《新中华》)主任编辑。
1932年因资方蓄意迫害,孙承光参加书局的职工罢工,后告假回云南。回云南后,他协助云南省教育厅创办了云南省立师范学院,并在这所学院授课。同年,他返回昭通探亲,并留在昭通,在昭通中学及昭通女师任教两年。1935年夏,他应湖北省立实验中学之聘,离开昭通到湖北,在实验中学负责教务工作。1937年,他又应山东荷泽乡村建设师范学校之聘,到该校任教。
此后不久,七七事变发生,荷泽师范学校停办,孙承光悟到教育不能救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国,于是开始走上了革命的征程,成为一个坚决抗日的知识分子。随即他参加了当地教育界和知名人士组织的学术研究团体——重华书院,借名学术研究,实际从事抗日救亡的工作。日军入侵鲁北后,孙承光率领一部分青年学生,参加山东第二区游击司令部培训政工人员,开展军运、民运工作。同年11月,在红庙工作时,他初步与八路军工作人员接触。12月,他前往延安参观学习,后来又被派到陕西省三原县安吴堡中共中央举办的西北青年训练班学习,1938年初,学习结束,他被派回山东郓城工作。
回郓城后,孙承光由中共郓城县委(秘密状态)指派担任国民党二十三师(抗日军队)政治部主任,对该师官兵进行抗日教育。不久,该师调离鲁西,孙承光回到郓城黄安镇,开办了一个青年训练班,此训练班后被国民党顽固派当局勒令停办,于是他又创办了《鲁西吼声》周刊。
1938年,郓城县委成立了鲁西抗敌自治团,孙承光任该团政训处主任,在郓城飞哲集主办了三期军政人员训练班,培训抗日骨干约500余人。因这三期学员吃的都是黑面做的窝窝头,所以这个训练班又被大家叫做“窝窝”队。同年秋,孙承光曾到冀南大名南宫八路军驻地参观,受到了徐向前、宋任穷、李青玉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1939年春,八路军一一五师到达鲁西,杨勇任东进支队一团团长,在郓城樊坝与日军作战,歼敌600余人。日军败退鲁西,国民党反动政权转入农村活动。杨勇决定配合郓城中心县(包括4个县)建立人民政权。不久,郓城八路军办事处成立,调孙承光任郓东办事处主任。
同年秋,办事处撤销,孙承光又被调到太西行政委员会教务处任副处长。接着成立鲁西军区教导大队,孙承光到大队讲课,分批培训排、连以上干部。同年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教导大队改名为军政学校,孙承光被调到军政学校教育处任处长。1941年,军政学校又更名为抗日军政大学。孙承光继续任教育处处长职务。同年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9月27日,日军在范县一带进行“铁壁合围”,将抗大二分校重重包围,由于武器不足,孙承光壮烈殉国。牺牲时,他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盘龙区民政局优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