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玉,原名李德润,1915年出生于河北省易县南管头村的一个富裕农民家里。
20世纪20年代,李君玉的家乡就有了中共党组织的活动。受革命的影响,李君玉喜欢看进步书籍,并乐意帮助比他家困难的孩子。193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易县省立第八中学。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一些进步人士高举“反蒋抗日”的旗帜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李君玉也不例外。在八中党组织的领导下,他们联合易县简易师范和第一高小的爱国知识分子学习《中国青年》杂志和《红军战士小报》等进步刊物,举行各种集会和游行示威,揭露日军蹂躏中国人民,肆意霸占中国领土的滔天罪行。李君玉是进步学生中的活跃分子,每次集会和演讲都站在斗争的最前沿,向劳苦大众讲解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略东北后的形势,讲苏联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意义,讲中国人民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走苏联革命的道路才能得到幸福和自由,以此激发同胞的抗日救国斗志。由于李君玉在革命斗争中的突出表现,1932年他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员。同年秋假回家,他根据党组织的指示,深入到偏僻山区,向贫苦农民宣传穷人为什么受穷,怎样才能摆脱贫困和剥削。他还在村里组织进步青年开展读书会,给他们讲解进步思想,宣传抗日,开展革命工作。1933年五一节前后,李君玉带领八中进步学生到县城附近的营房村、店北村一带散发传单,张贴标语,被国民党政府当局发现,并在校内进行搜捕,李君玉等学生被学校开除。1933年秋,他考入保定第六中学,入学后立即加入保定学生运动行列,同年与出身书香门弟的李月亭结婚。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地方官吏南逃,保定、易县相继沦陷,李君玉被迫失学。1938年初,因斗争的需要,他被派往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山办的军政学校学习,很快掌握了一些政治和军事知识,学会了一般日语会话。党组织又派他去延安学习,因敌人封锁,未能成行,后被派往国民党第七路军做争取与八路军联合抗日工作。
1940年7月,易县划分为易县和龙华县。因工作需要,他被派往龙华县任教育科长。为了发展龙华县的国民教育,他踏遍了龙华县所辖的沟沟村村,号召劳苦大众学文化、学知识、学习进步思想,以唤起国民抗日救国的热情。他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到日军统治区的主良、豹泉一带调查研究,恢复和重建村级小学。为了解决师资不足和统一边区教育,于1940年至1941年组织举办了三期小学教师培训,由李君玉亲自授课,课余时间还教唱抗日歌曲。通过学校的整顿和培训班的开办,龙华县基本上达到了一村一校,学生入学率达77%。
1941年夏,李君玉改任龙华县民政科长。为了有力打击日军的侵华气焰,推动抗日军民反“扫荡”,他冒着生命危险到县城附近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积极开展“拥军支前”活动,对死难者家属及时给予安慰和抚恤,并带领游击小分队经常在一区、二区、三区打游击,有力地牵制了敌人。
李君玉忙于革命工作,经常路过家门而不入,就连最疼爱他的祖父母去世,他都未回家为老人送终。在最艰苦的1941年反“扫荡”中,他回过两次家,每次回家都教妻子学文化和革命知识,使妻子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当年夏,为了躲避日军“扫荡”,李月亭随家人搬迁到狼牙山脚下的龙王庙村居住。9月23日,日军分4路向狼牙山进发,围困了两天两夜,李月亭带着刚出生3个月的儿子随乡亲们藏在山洞里,由于李月亭没奶水喂孩子,孩子饿得哇哇乱哭,如果被日军发现,洞内几十名乡亲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在此紧要关头,她忍痛捂住儿子的嘴。25日傍晚,日军撤退了,可儿子早已停止了呼吸,为此李月亭一病不起。李君玉回家得知这一消息后痛苦万分,想自己为革命出生入死,近而立之年才得一子,但妻子为了保护乡亲们的生命安全,舍弃自己的儿子,也是对的。他忍住悲痛,劝慰妻子说:“为了乡亲们的安全,你忍痛割爱,做的对,是我的好妻子。儿子,今后咱们还会有的!”
不久,李君玉到边区开会途经狼牙山,又遇上来狼牙山“扫荡”的日军。为了不使革命文件落入敌人之手,他赶紧回到家中将文件交与妻子,并交待说:“文件是我的生命,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你都要全力保护它。”说完,他就离开了家。李月亭刚把文件藏好,敌人就进屋了。日军将刺刀架在李月亭的脖子上,逼问八路军的下落,并把两岁的小女儿拉到屋外折磨。敌人的刺刀,女儿的哭喊都没有动摇李月亭保护丈夫交给的文件的决心。她只有一句话:“不知道!”敌人一无所获,最后打了李月亭几个耳光离去。李君玉回到家里,见家中被抢劫一空,文件却安全无恙。李君玉深感内疚,感到自己对家庭、对妻子亏欠的太多太多,他激动地拉起李月亭的手,已是热泪盈眶,没想到这次相见竟是夫妻俩的最后一次相见。
1942年3月6日,根据专署指示,李君玉同龙华县公安局长康翰文一起到边区开会。由于日军“扫荡”频繁,会期推迟了几次,这次接到通知,二人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如期赴会。他们刚走到大盘石村就遇上了外出“扫荡”的敌人。日军像饿狼似的扑了上来,他们边打边退,与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搏斗,行至玉山铺上边的上下铁壶处,日军追击越来越近,枪声也愈响愈烈,康翰文不幸腿部受伤,二人见势不好,立即在水洞沟口烧毁所带的主要文件,相互掩护,想摆脱敌人的追杀。不料,敌人围了上来,李君玉头部中弹昏了过去。急切中,康翰文把剩余文件塞进冰窑,把所带边区票撕碎。为了不当俘虏,康翰文饮弹殉国。敌人冲上来用石头将李君玉的头砸烂,李君玉壮烈牺牲。
为了缅怀李君玉、康翰文二位烈士,龙华县政府在他们牺牲的山沟里树立了纪念碑,还将李君玉生前生活和战斗过的孔各庄东沟命名为“君玉村”。
(史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