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希陵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李行知2013-12-31 16:38

杜希陵,又名杜述甫,1905年出生在山东省乐陵县吴官庄村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庭。父亲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当地很有威望。杜希陵幼年时,父亲教他背诵唐诗,还经常手把手教他写字作画。由于父亲的熏陶和严格要求,杜希陵从小就养成了善于思考,刻苦好学的良好习惯。

杜希陵8岁在本村念私塾。1926年,考入惠民师范学校。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疯狂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革命处于低潮。国民党县党部也派兵到惠民师范学校大搞“清党”活动,一时间到处都是搜捕和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惠民县城。面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杜希陵异常气愤,他勇敢地站出来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不平,愤怒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行径。这时,老师和同学们才发现平时少言寡语的杜希陵原是一位爱憎分明、见义勇为的同学。从此,老师和同学们更加敬重他。

1929年,杜希陵考入上海大陆大学。由于他主持正义,敢于同学校里的反动势力作斗争,因而在同学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被山东籍的同学推荐为同乡会负责人。当时上海大陆大学的党组织已秘密建立起来,而且发展很快。杜希陵在党的影响下,积极参与并组织同学们开展反帝爱国斗争。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杜希陵受到了锻炼,提高了思想觉悟,对共产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由于大陆大学的学潮此起彼伏,国民党当局不顾社会的指责,于1930年春强行查封了大陆大学。

杜希陵回到了故乡乐陵。同年秋他转学到北平大同中学,次年夏又考入中国大学外语系。1934年春节回家,他遇见了在本县教书的同族侄子杜步舟(当时担任中共乐陵中心县委书记),俩人促膝谈心。杜步舟向他讲述红军的事迹、共产党的主张。杜希陵越听越入迷,最后他握住杜步舟的手,声音颤抖地说:“多少年来,我走南闯北,苦苦求索,无甚收效。今天听你一席话,觉得耳目一新。我一向敬佩共产党,因为共产党的主张才是救国救民之良策,以后如果你去找共产党,也把我带上。”表达了追求真理,向往革命的心声。杜步舟笑着说:“共产党要知道叔叔这么有正义感,一定会来找你的!”

1935年,杜希陵大学毕业后,到山东武训中学任教务主任。在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思想日趋进步。他利用职务之便,将进步思想传播到学生当中。

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入侵,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面对山河破碎,国土沦陷,人民遭殃,杜希陵痛心疾首。他向同学们说:“我们的‘国军’南逃了,我们的国土被占了,我们的国民在遭受外寇的蹂躏!”他泪流满面,向同学们大声疾呼:“好男儿要到前线去打鬼子,收复我大好河山!”当他听说杜步舟已在家乡拉起了抗日队伍时,毅然辞去职务,回到了家乡。

杜希陵背着行李踏进吴官庄村口,乡亲们热情地把他围在中间,急切地询问:“希陵啊,你是个文化人,知道的事多,听说鬼子快打到咱这儿啦,是真的吗?”“国军有枪有炮,怎么不打?”他望着乡亲们惊恐、焦虑的面孔,对他们说:“鬼子是快打过来了,国民党有枪有炮就是不打鬼子,真正打鬼子、保家乡的是共产党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今天我回家就是为了找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他回家放下行李,便迫不急待地去寻找杜步舟领导的抗日武装——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经过几天的寻找,终于在南皮县的马村找到了杜步舟。一见面,杜希陵握着杜步舟的手说:“步舟啊,抗日救国,匹夫有责。我虽是个书生,但愿为抗日献上一腔热血。请留下我当一名普通士兵吧!”他的抗日热情感动了杜步舟。杜希陵从此走上抗日救国之路,成为一名忠诚的抗日战士。

盐山城有一恶霸,外号崔小鬼,平日里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日军占领盐山后,他卖身投敌,公开与抗日武装为敌,死心塌地充当汉奸。为了打击汉奸,杜步舟把教训汉奸、宣传抗日救国的任务交给了杜希陵。杜希陵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带领一个小分队深夜潜入盐山县城,活捉了崔小鬼,制止了他烧炭资敌的活动,狠狠打击了汉奸恶霸的嚣张气焰。

1938年,乐陵县抗日动员委员会成立,杜希陵任副主任。他废寝忘食,四处奔波,积极动员号召各界人士参加抗日,并组织抗日积极分子写标语、演节目、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杜希陵还亲自带领宣传队深入到乡村进行演讲,唤醒群众的觉悟,激发民众的爱国之心。由于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乐陵县的抗日救亡斗争很快便出现了新的局面。因为杜希陵工作积极出色,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肖华亲自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着抗日斗争形势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不断扩大武装力量。为此,冀鲁边军政委员会决定建立一支新的抗日武装——泰山支队,由牟宜之任支队长,王斌山任政委,杜希陵任政治部主任。泰山支队创建初期,杜希陵凭着过去干动委会副主任的经验和各种关系,到群众中广泛宣传,激发群众参加抗日武装斗争。在他的动员下,仅乐陵八区就有200余人携枪参加了泰山支队,使泰山支队成为当地一支很有战斗力的抗日武装。杜希陵为泰山支队的创建和壮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39年7月,泰山支队奉命挺进鲁南。不久,杜希陵调任冀鲁豫军区敌工部副部长。杜希陵带领边区军民在鲁南抗击日军多年,没有倒在日军的枪口之下,却惨死在国民党顽固派的手中。

1942年初春的一天,在河南省范县白阳戈,八路军冀鲁豫军区与国民党新八军高树勋部的谈判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着。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的首席代表杜希陵在慷慨激昂地发言:“我们是为团结友军共同抗日而来。现在国难当头,人民遭受涂炭,大好河山让外寇蹂躏,我们国共两党切不可煮豆燃箕,同室操戈,理应携手并肩,枪口对外……”杜希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诠释了高部和八路军不应有的误会,规劝高部要以抗日大局为重,同八路军合作抗战,共同抵御日寇。他的一番肺腑之言,直说得高部首席代表蔡锡伍等人连连点头。但是,在高部代表中,也有少数仇视共产党、八路军的顽固势力,在谈判桌上屡屡发难,诬蔑中共及其领导的八路军,企图混淆视听,制造“磨擦”。对此,杜希陵义正辞严,一一予以驳斥。少数顽固派理屈辞穷,见谈判桌上捞不到便宜,便密谋策划杀害杜希陵等人。这伙人布下埋伏,在八路军谈判代表们的归途中下了毒手。杜希陵立即指挥反击,但终因寡不敌众,参加谈判的十几人全部壮烈牺牲。

杜希陵等牺牲后,冀鲁豫军区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在烈士们牺牲的地方——龙王庄建起了纪念碑,铭文缅怀。

(刘德玺鲁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