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好礼,原名郭福堂,1904年8月13日生于河北省临漳县郭小屯村。小学毕业后考入大名县教会创办的华美中学,毕业后到大名县黄金堤村教书。
当时,大名是冀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名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学生运动,思想十分活跃。郭好礼受其影响,经常带学生上街游行,贴标语,参加抵制英货、日货的爱国斗争。教会得知后对他严厉指责,他据理力争并毅然投笔从戎,到安阳参加了冯玉祥的国民联军,后任连长。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郭好礼回到家乡临漳县,在地方组织自卫武装,任保安中队长。抗日战争中,他不顾国民党顽固势力的百般阻扰和破坏,毅然将部队改编为八路军,表现了高度的爱国情操,受到一二九师及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领导的赞誉。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日军沿平汉铁路迅速南下,1937年10月中旬,邯郸、磁县相继失守,形势十分危急。临漳县城门紧闭,治安混乱,人心惶惶,国民党县长吴明俊已做好南逃的准备。11月17日,临漳县城已听到日军的炮声,郭好礼沉着地指挥保安中队将城内的粮库打开,把粮食分给城内的贫民,然后掩护一部分群众从南门撤离,这时日军已抵达西门城下。
郭好礼等人来到卫河北岸的楚旺镇。一路上,他看到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凄惨景象,心中极为悲愤。这时,国民党第二十九军某部一个参谋与身穿军装的郭好礼偶然相遇,问明了情况后,为郭好礼决心抗日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与郭好礼一起向军部请命,经过交涉,第二十九军授予郭部以河北民军第一路军的番号,任命第二十九军军官田家斌为司令,郭好礼为副司令。同时命令他们在卫河以西地区招兵买马,扩充实力,组建第五支队,由郭好礼兼司令。
1938年秋,郭好礼率部转移到鲁西北的东阿县,驻扎在黄河西岸的鱼山、香山一带。他们同八路军东进纵队、先遣纵队协同作战,并把在第五支队搞统战工作的中共党员乔鲁珍安排到司令部工作,以便接受共产党的帮助,加强部队中的政治工作。队伍不断壮大,最后发展到4个团,共6000余人,成为一支可观的抗日力量。一天,郭好礼带领两个团的军队重重包围了东阿县城,经半天激战,迫使守城日伪军狼狈逃窜。当天下午,日军调来大批增援部队,郭好礼留下一个连阻击敌人,在激战中,全连除17人冲出包围圈外,其余80多名战士全部阵亡,连长孙慎德也光荣牺牲。东阿一役震动山东,但也遭到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中一些顽固分子的敌视,不久郭好礼和第五支队的部分军官被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骗去吃饭,席间被缴械扣押,部队也被就地遣散。
1939年新年刚过,郭好礼从山东回到河南省林县找到了国民党河南省第三专署专员吴明俊(原临漳县长)。吴给郭一颗印和一张委任状,让他担任临漳县长兼自卫大队长。郭好礼的表姑见他回到家乡,真是又惊又喜,一再劝说他不要再冒风险。她说:“儿啊,你在山东混了几千人马都没有成功,现在只有这百十多人,几十条破枪,还折腾个啥?”郭好礼回答说:“咱们这里发了大水,好好的庄稼没有了收成,还种不种了?”表姑说:“咋不种呢?不种还指望啥过日子呢?”郭好礼笑了:“这就对了,我也是失败了再干才能有指望,不打日本鬼子我还指望啥过呢?”他的话把表姑给逗笑了。
郭好礼回到临漳后,以临漳县长的名义,召集旧部,改编地方民团武装,仍以第五支队的番号进行活动。当时县境内已有了两个政权。一是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抗日政权;一是日军刺刀下的伪政权。郭好礼在名义上属于国民党系统领导,但他从东阿被解除武装的事件中,逐渐认识了国民党顽固分子破坏抗战、反共反人民的真实面目,主动与八路军及抗日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受到冀南抗日军民的欢迎。1939年6月,中共冀鲁豫第五地委书记郭超派刘维民到郭好礼部开展工作,并和乔鲁珍、郭文普组成了党支部。在党组织的帮助下,郭好礼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主动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经过党组织的进一步考查,终于同意了他的要求。同年11月,在魏县杨甘固村一座大庙中,刘维民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鉴于他在河南省安阳当保安连长时曾参加过国民党,确定候补期为3年。事后,中共临漳县委书记李亭高兴地说:“我们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郭好礼身上体现得非常成功。”
郭好礼的行动引起了国民党顽固分子的极大恐惶,派遣国民党特务程碧之等人前来进行破坏活动,对郭好礼进行威胁和监视,并阴谋杀害刘维民,这一切均遭到郭好礼的坚决抵制。1939年底,国民党反共气焰甚嚣尘上,“磨擦”事件在各地逐渐增多,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及其它抗日部队时遭进攻,郭好礼对此极为气愤,毅然驱逐了国民党特务,把第五支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十三支队。1940年春,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被粉碎,冀南一带的国民党军石友三及丁树本部被赶跑后,郭好礼所部正式编入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四团,他任副团长。8月,郭好礼部参加百团大战;9月,他从前线调到冀南军区轮训队任副队长,进一步加强政治学习;1941年9月返回冀南第一分区,任分区参谋长并组织抗日武装——临安支队。1942年9月,经宋任穷批准,同意郭好礼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42年到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加上临漳、魏县一带位于冀豫两省交界处,土地贫瘠,土匪横行,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进行疯狂的军事进攻和残酷的经济封锁,到处修筑封锁沟墙,战士们曾编了这样几句话来形容当时的情况:住在炮楼下,夜观楼上灯,行军必路过,天天跑敌情。部队缺衣少粮,有时连食盐都没有,经常以糠菜充饥,寒冬腊月还穿不上棉衣,当地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郭好礼的兵不好当,破袜破鞋破军装,夜晚常走坷垃地,白天住在树林中。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抗日根据地不断缩小,中共冀南第一地委所辖的临漳、魏县、成安、漳河等县的抗日政府和主力部队先后转移到广(平)大(名)公路以北地区,以南地区完全变成了游击区,留郭好礼领导的临安支队坚持路南的游击战争。
日军为彻底消灭这支仅有100多人的抗日武装,曾派了一个叫康中正的汉奸来做争取郭好礼的工作。康中正原名康万福,曾在郭好礼部任连长,他带了八九个人偷偷摸到游击区,通过郭好礼的老部下穆兰栋、关振汉,找到了郭好礼的母亲,要认老人为干娘,让她好好劝说郭好礼脱离八路军,替日本人卖命。他们许愿说:率队投降更好,即使是单身投日,也可封为伪冀南道十四县“剿共”总司令。当时郭好礼住在魏县坡儿村,与母亲的住地相距不远,郭得知这一消息后嘲讽地说:“当皇协军还不如一条狗,狗还知道为主人看门守户,皇协军是中国人生的中国人养的,却为日本人卖命,杀中国人,当亡国奴……”立即派人把康中正等人扣押起来,送到冀南军区处理。
软的不行,又换硬的。敌人派重兵对路南地区进行反复“扫荡”,妄图将郭好礼部一网打尽。同时,敌人还不择手段地到处捕捉郭好礼的亲属,借骨肉之情迫使他就范。抗战爆发以来,郭好礼的亲属一直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先在郑州,后住汲县、林县,1940年初回到魏县后,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经常是三两天便换一个住所,坡儿村、西南温村、大磨村、小王庄等村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1941年秋后,敌人在大磨村抓走了郭好礼妻子的三弟,关押在临漳县坡头村的炮楼上,由投降日军的大土匪郭清派人看管。后来郭清部一个队长的女人被临安支队抓获,经谈判才将郭好礼妻子的三弟交换回来。1942年底,郭好礼的亲属住在魏县西南温村,魏县伪军团长嵩文带领日本人前去搜捕,当时郭好礼的母亲、妻子和女儿躲到邻居家中,但却被挨家挨户搜查的嵩文认出。嵩文在抗日战争初期曾在魏县第三区任区队长,1940年部队改编为八路军时留在当地,后投靠了日本人。他将郭好礼的妻子和女儿抓进魏县城后,立即派人给郭好礼送信儿:如不投降日本人,就将母女三人统统杀害,但遭到郭好礼的断然拒绝。
敌人的狡黠凶残,软硬兼施,并没使郭好礼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抗日到底的决心。他根据临漳、魏县一带土匪众多,人员复杂的特点,首先抓紧做好伪匪武装的争取和瓦解工作。他曾孤身一人几次到大名县和回隆做伪军李成华的工作,李成华被说服后,和八路军里应外合,一举攻破具有重要军事地位的回隆据点。1942年秋,路南一带的局面略有好转,冀南军区决定抓紧有利时机,组建路南支队,由冀南第一分区参谋长郭好礼兼任司令员。不久,冀南部队在陈再道司令员的统一指挥下,由郭好礼带领部队两度攻克临漳、成安县城,歼灭部分日伪军,活捉十几名日本兵,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和其它物资,扩大了八路军和抗日政府的影响。
1943年1月,郭好礼带领路南支队接连拔除了敌人设在张仁堂、何家庄、白庄等5个村庄的据点。2月4日晚,又一举攻克了魏县城,消灭了一批日伪军。敌人穷凶极恶,调集9路日伪军,向魏县以东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进行大规模的“铁壁合围”。2月27日,敌人在漳河村将路南支队团团围困时,郭好礼已带着警卫人员冲出了村庄,当他发现部队主力还没有出来时,立即停下来接应,警卫人员见情况紧急催他快走,他毅然决定让警卫人员立即返回村庄传达命令,他在村边进行掩护。此时,从村中冲出一群日本兵,端着刺刀气势汹汹地朝郭好礼扑来,他挥枪向敌人射击,一连击毙5个敌人后,壮烈牺牲。
郭好礼牺牲后,他的父亲郭振湖先后收到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部和冀南军区拍来的电报:
郭振湖先生:好礼同志不幸于战斗中壮烈殉国,噩耗传来,不胜悲切。好礼同志一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艰苦卓绝英勇牺牲之精神,足为三军楷模。除通令全军举行追悼并学习好礼同志外,尚望先生善自珍惜保重身体,勿过于悲伤,我等誓率三军与全国人民一起,为好礼同志复仇。
刘伯承邓小平
郭振湖先生:不幸好礼同志于战斗中光荣殉国,噩耗传来,悲愤交加。五年来,好礼同志为着民族解放事业转战南北,迭愤顽敌,功绩卓著,但此抗战将胜利之际,好礼同志竟在与敌搏斗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其英勇牺牲,艰苦奋斗之精神,实为全军模范。已通令追悼英灵与表扬学习外,尚望先生善视贵体,勿过度悲伤,我等再接再励誓为好礼同志杀敌复仇,以克好礼同志未竟之志。
陈再道王宏坤
宋任穷刘志坚
郭好礼烈士在中华民族生死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赴国难,并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为后人所称颂。
(尚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