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伯尧,原名黄世芬,1895年出生于广西凌云县平乐区力那村坡篆屯(今属凤山县)一个壮族家庭。父亲黄焕章终年劳碌,早早就去世了,丢下黄伯尧兄弟两人,全靠母亲韦氏含辛茹苦抚养长大,家境十分清贫。
自幼聪明勤奋,刻苦好学,深得伯父黄汉章喜欢,主动资助他入私塾读书,后又送他到凌云县云峰高小继续求学。黄伯尧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进田南道师范讲习所就读。
黄伯尧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平乐小学当教师。由于他为人恳切坦诚,脚踏实地,教育得法,成绩显著,深得当地群众的爱戴和学生们的尊敬。1925年,他又应邀离开家乡,前往百色甲篆乡巴盘屯(今属巴马瑶族自治县)任教。此时已是大革命时代,东兰县农民领袖韦拔群自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归来后,到东兰西山开展革命活动。巴盘与西山相距不远,追求进步的黄伯尧得悉后,便与亲友经常爬山越岭走到西山聆听韦拔群宣传,得到启发,向往革命。从此,他与韦拔群相识,遂成为朋友。1925年9月15日,韦拔群在东兰武篆北帝岩开办第一届农讲所,黄伯尧从巴盘赶来参加学习。
1926年初,黄伯尧学习结业,思想认识大为提高。他回到家乡后,在海亭召集志同道合、要求进步的青年韦春芳、廖熙宽、李天心等人商议,大家一致同意在海亭组织革命同盟,开展革命活动。不久,建立了区、乡农民协会,群众推举他为平乐区农会会长。同时还建立了农军,亦由黄伯尧兼任总指挥。农会、农军建立后,黄伯尧便在当地带领民众开展打倒土豪劣绅、清算贪官污吏等一系列斗争。同年10月,黄伯尧经过周密侦察并事先派人作内应,率领平乐、巴轩、牙里3个区的农军攻打平乐民团总所。此役缴获步枪30多支,赶跑了所长班述澄。其后,他又乘胜出击,打垮了民团局董黄平章的部队,获枪8支。11月间,黄伯尧、康熙宽联合平乐、巴轩、牙里农军与东兰农军协同作战,攻打谋爱乡豪绅唐子钊(又名唐海),夺得步枪20多支,并活捉唐家父子,解押到东兰,枪毙了作恶多端的唐子钊。还把唐家的部分财产分给了贫苦农民。经过数次行动,既壮大了农军的声威,又武装了队伍,也震慑了敌人。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西当局也在大举“清党”的同时,出动大批军警对东兰、凤山等地进行“围剿”。8月,桂军第七军第五师第五团派黄明远营前来“围剿”农军。敌军到达谋爱与平乐交界的丢草坳时,黄伯尧当机立断,即派廖熙宽集结各乡农军100多人,又相约东兰农军配合作战,给敌军以突然袭击。黄明远营措手不及,伤亡惨重,连夜返回谋爱。但敌人不甘失败,由当地民团头目唐思贤带路,又向凤山县城进发,并联合各地反动武装一起镇压农军。大敌当前,黄伯尧临危不惧,一面迅速组织群众转移,一面又与敌人周旋于山林间,保存实力。同时派人到东兰向农军总部求援。农军总指挥韦拔群得悉后当即率一、三两团农军赶到凤山,狠狠打击了黄明远营。此后,黄明远躲在凤山县城,再不敢轻易出城。
同年10月中旬,广西当局令其第七军第五师全师出动,由副师长朱为珍率部向东兰、凤山大举进攻。这时,龟缩在凤山县城的黄明远、罗颂纲两营又纠集凌云、凤山两县的反动武装卷土重来。黄伯尧面对强敌气不馁,他根据韦拔群的指示,随机应变,让农军分散小股活动,开展灵活的游击战,遇大股敌人就躲,碰到小股敌人就狠狠地打,取得了很好的战果。
1928年1月中旬,黄伯尧亲自指挥平乐地区农军袭击牙里民团局董班尚勋、班尚茂,缴获枪械数支。同年9月,他又率农军数十人枪与那王乡农民自卫军200多人联合围攻王屯土豪班述珍、陈毓忠,被打得两个土豪狼狈外逃。
1929年6月,经受了数年严峻的革命斗争考验的黄伯尧,在东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介绍人是著名的东兰农民革命领袖韦拔群和韦命周。入党后,黄伯尧更自觉地投身于革命事业。
同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的百色起义成功。黄伯尧派李天心带领100多名农军到百色领取枪支。部分农军当即参加了红七军,其余的仍返回本地。黄伯尧以回乡的农军为骨干,组建一个大队(后改称赤卫大队),由黄世华任大队长。他和李天心又亲自到沙里、龙川一带组织农民武装,伺机袭击敌人,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打下了基础。
1930年2月,上级党组织决定在凌云组建中共凌云县特别支部。中共东兰县委派黄唤民到凌云县平乐协助黄伯尧建党。经过一段筹备,凌云县特支成立,黄伯尧任书记。同时成立了凌云县苏维埃政府,亦由黄伯尧任主席。革命政权建立后,黄伯尧认真贯彻红七军政委邓小平的指示精神,在凌云实行土地革命,严厉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没收其土地财产,各族贫苦农民分到了土地和财产。
1930年10月,红七军主力第十九师、第二十师北上后,右江根据地红军兵力薄弱,桂系军阀趁机勾结贵州军阀王海平部围攻东兰、凤山苏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黄伯尧沉着机智地与敌人周旋。他和李天心把留在凌云的一个红军营整编为3个连,分散活动。他带领红军战士白天隐蔽,夜间活动,出其不备,痛击小股之敌。当时,黔军王海平部攻破苏区平乐革命据点三门洞,准备把抓来关在平旺一个地主家的几十名群众杀害。得到这个情报后,黄伯尧即用凌云县长黄由孝的名义写信给黔军的团长。信中说:驻三门洞的红军早已在夜间撤出,剩下的全是老弱妇孺,不必加以杀害,希即释放归家。落款盖上了国民党县政府的公章。原来这印鉴是红军解放凌云县城时缴获的。敌团长看到信后盖有政府大印,深信不疑,就把这批群众放了。黄伯尧用智谋救了几十个群众的性命。
1931年3月20日,黔军从平乐进逼凤山,和当地反动民团罗颂纲、龙达尊、龙达渊、韦锦开勾结,共同进攻凤山县城。凤山县苏维埃政府和部分革命群众退到恒里岩,坚持斗争。桂军第七军军长廖磊派百色地区民团总指挥岑建英带一个特务连入凤山督战,妄图与黔军联手消灭红军。4月上旬,当时任红二十一师第六十三团第三营指导员的黄伯尧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根据师长韦拔群、政委陈洪涛的指示,用“离间计”来瓦解敌人。他以桂军第七军的名义写了一封“密信”,令岑建英、罗颂纲火速将黔军缴械,并盖上仿刻的第七军印鉴。派一赤卫队员化装成农民,故意绕道经黔军驻地送去,被黔军搜获,黔军团看信大惊,深怕被暗算,便先下手为强。黔军两个团长乘凤山民团不备,当夜就率部冲进县政府活捉了来督战的岑建英。第二天凌晨又将在芝山区那良屯督战的罗颂纲打死。而黄伯尧看敌人中计已相互残杀,即派兵四处拦截。敌人遭到重创,黔军两个团仅余500多人,逃到天峨更新一带后又被桂军杨一峰营截击,最后只剩下100余人回到贵州。黄伯尧用此妙计,成功地瓦解了敌人的“围剿”。
1931年底,凌云、凤山革命形势日趋严峻,环境更为恶劣。黄伯尧率领幸存的同志坚持革命,毫不动摇。是时,敌军1000多人突然袭击凤山巴达乡当银山寨,乡党支部负责人不幸牺牲,赤卫队群龙无首,同上级也失去联系。黄伯尧得知后即率部60多人,绕道来到巴达指导工作,稳定赤卫队员和群众的情绪。他对大家说:“现在我们四面受敌,革命受到了挫折,但这是暂时的,我们要转攻为守,化整为零,打游击战。”他再三嘱咐大家要团结互助,坚持斗争,争取胜利。
1932年,敌人对革命根据地反复“扫荡”。残暴的敌人将黄伯尧的母亲、妻子和女儿都抓走,统统杀害。黄伯尧从外地回来后听到噩耗,万分悲痛。4月,右江革命委员会主席黄举平到平乐传达右江特委和独立师党委的指示:要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到黔桂边开辟新的根据地。他化悲痛为力量,毅然领命,把尚存的30多支枪收藏好后便与黄举平带领队伍转移出去。他们在天峨县的林佑屯召开会议,成立中共黔桂边委员会,黄举平任书记,黄伯尧、牙美元、牙永平等为委员。他们来到敌人力量较薄弱的黔桂边地,重新集结力量,等待机会夺取黔军王海平部的武器武装自己。
王海平是黄伯尧在百色师范读书时的同班同学,黄伯尧为了麻痹王海平,就带平乐平旺的王周七去认他做本家,让王周七在他家当差,取得他的信任,王海平遂让王周七替他保管枪支弹药。但是,正当黄伯尧伺机夺枪时,收生了另外3个平旺人偷了王海平部下的5支枪逃跑的事件,此事立即引起王海平的警觉。他们夺枪的计划落了空,也无法再在那里立足了,只好离开贵州回凌云。
1935年5月,中共东兰中心县委派党员韦运祥到海亭,先后组建凌(云)凤(山)边革命委员会和中共凌凤边委员会(曾一度改称凌云第九支部),由黄伯尧任革委会主任和边委书记。黄伯尧在极其困难险恶的环境中,坚持斗争,始终如一。他领导边委和革委秘密串连发动群众,组织同盟,筹集活动经费,还建立了从东兰的西山到黔桂边革委会的地下交通联络站。黄伯尧成为中共黔桂边委书记黄举平最信赖、最得力的助手。
1938年5月,黄伯尧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结束风餐露宿的山林生活,回到了本地当小学教师。此时已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黄伯尧以教师职业为掩护,深入民间,大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革命前途,坚定了老区人民抗战必胜、革命必胜的信念。
1939年,中共东兰中心县委指示黄伯尧打入国民党内部,“穿国民党的衣服,做共产党的工作”。第二年,黄伯尧当上了凤山县参议员。他站稳脚跟后,又让他的战友李天心出来,当上了村长、副乡长,逐步把当地的政权掌握在共产党员的手中。
1940年7月,黄伯尧、黄荣章到东兰西山参加西山抗日救国会,会议由黄举平主持。经研究,决定以巴标为中心,在万冈、凌云、凤山边境地区建立一支地下抗日队伍,由黄伯尧负责凤山县、黄克负责万冈县的工作。
当时黄伯尧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税收员,这对他进行革命活动十分有利。白天,他公开到各地收税;晚间,他秘密走村串寨,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织革命同盟,发动民众反对国民党的苛捐杂税,组建革命武装。他还利用当地士绅出面发动群众买枪,先后在青岗树、巴朝屯、阴河热洞、弄王也、尖焦坳等地建立起一支支抗日地下武装。但后来被凤山县副县长李绍熙率县警及民团打散。
1943年10月下旬,黄伯尧在凤山平乐尖焦坳召开群众大会,凌云、凤山、万冈3个县十几个村屯派人参加。会后,一支250多人枪的抗日地下武装迅速建立起来。国民党凤山当局得悉后惶恐不安,视为叛逆。1944年1月13日,凤山县长谢次颜调民团600人,配合百色保安大队分5路“进剿”巴标。时值寒冬季节,地下武装人员衣衫单薄,他们冒着严寒,英勇抗击,顽军屡攻不破。14日,保安大队长廖平波回百色求援,由参谋长何坚率部驻扎那社乡公所,等待增兵。黄伯尧让张泽运带地下武装人员100多人埋伏于乡公所围墙,次日拂晓发起进攻。但由于地下武装人员武器简陋,火力不强,攻而不破,中午被迫撤走。
国民党凤山县当局利用此事大做文章,向广西省政府谎报巴标成立“巴标省青岗县”起兵造反,要求政府速派正规军前来“助剿”。同年2月24日,省保安司令部命桂林区保安大队长钟福标率部赶来巴标。又调东兰、凤山、凌云、万冈4县民团千余人,由百色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封赫鲁统一指挥,顽军分3路向巴标“围剿”。
在这紧急关头,黄伯尧为了巴标等村人民群众免遭劫难,立即赶到巴标。他打算以县参议员的身份和钟福标和平谈判。同志们怕他遭到不测,不同意他去冒险。但黄伯尧坦然地劝慰同志们,表达了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深入虎穴的决心。
3月1日上午,黄伯尧应钟福标之邀,毅然前往?留峒崔家良家中。黄伯尧一进崔家门就被顽军抓起来,顽军把他捆绑在茅房里的柱头上,然后用枪把他打死,并纵火烧房焚尸。
(麦群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