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远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李行知2014-01-16 14:45

吴光远,又名吴冬生,1910年10月18日生于湖南省平江县长寿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穷,幼年时过继给一个厨子为嗣。1927年大革命风暴席卷平江,吴光远当时任长寿区少年先锋队大队长。

1928年冬,吴光远参加了平江工农游击队,坚持在平(江)修(水)铜(鼓)一带打游击。

1930年7月下旬,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攻打长沙,中共湘鄂赣特委和湘鄂赣边工农兵军事暴动委员会组织地方武装积极配合。吴光远奉命率领游击队一个侦察班,配合红五军侦察员先行侦察敌情。他们化装成被红军打散的挨户团团丁,沿途探听敌军的情况。他们查明:敌第十五师师长危宿钟率七个团,分两路进攻平江,已进至瓮江、三角塘、双江口一线,其第二梯队进至金井,第三梯队进至春华山;各梯队间隔30至40华里,摆成长蛇阵。企图以攻为守,保住长沙。得此情报后,彭德怀决心在瓮江公路两侧设伏歼敌。7月25日,红三军团一举歼灭敌侯鹏飞团。随即乘胜追击,直逼金井,攻进长沙城。

8月6日,红三军团撤出长沙,到长寿地区休整、扩大部队。吴光远被编入红五军一师三团任宣传员。10月,由该团政治委员黄春圃(江华)介绍,吴光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十万人的兵力,向红一方向军和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红军为迷惑敌人,进行了佯动。吴光远奉命带一支宣传队,配合地方游击队在沿途假插路标,假造番号,丢上一些破烂草鞋等物,把敌人诱到预定地区。

12月29日,敌前线总指挥、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率第五十二旅、五十三旅及师直属部队,向东固、龙冈推进,企图与第二十八师、第五十师、第二十四师和第八师合击红军于小布、黄陂地区。红军利用有利地形,在黑夜蒙蒙雾雨笼罩下,秘密西进,埋伏在龙冈附近山中。12月30日,天空泛白,雾雨散去,正在山沟里打转转的张辉瓒师完全进了红军的火力网里。上午10时,战斗打响。红军轻重机枪一齐向敌人猛烈扫射,打得敌人晕头转向。这时,冲锋的军号声响彻山谷。吴光远和战友们一道,在重机枪火力掩护下,勇猛地冲杀下去,一排排手榴弹掷向敌人。激战至黄昏时分,红军全歼敌十八师。师长张辉瓒带着勤务兵落荒而逃。吴光远和几名战士紧追不舍,终将张辉瓒活捉。

在中央苏区,吴光远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战斗,因作战有功,由红五军一师三团连政治委员提拔为兴国县教导团政治委员。

1934年10月,吴光远随中央主力红军离开兴国,踏上万里征途。

1935的10月,主力红军到达陕北后,吴光远继续在红一方面军从事政治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初期,他担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组织部长。后改称留守兵团政治部,仍任组织部长,为加强陕甘宁边区留守部队党的建设和政治工作,做出了贡献。

1944年3月,吴光远调中共中央机关,任刘少奇的机要秘书。他虚心向办公室的同志们学习,努力钻研秘书业务。严格保守党的秘密,尽心尽职地做好机要秘书工作。

1944年抗日战争发展到接近战略反攻阶段。这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派遣八路军三五九旅,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由司令员王震、政治委员王首道率领,挺进华南,深入敌后,到两湖、江西、广东去宣传发动群众,创建湘鄂赣抗日根据地。

吴光远主动请求参加这次军事行动,获得批准。他作为随军的地方工作干部,参加了在中央党校举办的南征部队营以上干部训练班,学习了党的方针政策和敌后工作经验,并担任了南下支队干部大队(七大队)政治委员。

11月10日清晨,朝霞映着结着薄冰的延河,显得格外晶莹闪亮,宝塔山在淡淡晓色中分外雄伟壮观。吴光远久久地凝视着中央机关驻地,决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迎来抗日胜利的曙光。他同大队长郭鹏率干部大队随支队主力踏上征程。

部队东渡黄河后,进入吕梁山区,为了通过敌人重点把守,碉堡、岗哨林立的同蒲铁路,吴光远奉命协助一大队政治委员李铨率领一营,携带电台,提前五天出发。他们冒着凛冽的寒风,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急行军。吴光远几次摔倒,跌得脸青鼻肿。他咬着牙,继续往前赶,先期越过汾河和同蒲铁路,向太行军区前进,把铁路沿线敌人的机动兵力吸引过去,掩护主力乘虚通过封锁线。

越过同蒲铁路不久,吴光远随部队进入云雾缭绕、峰峦叠嶂的太岳山(亦称霍山)区。在司令员王震、政治委员王首道的周密部署下,部队巧越冰桥,南渡黄河。吴光远的脚被冻伤,他咬紧牙关,脱掉棉裤鞋袜,涉水过河,隆冬季节,刚一下水,就像好多钢针扎进肉里,又疼又麻。他没有哼一声,趟过了洛河……

1945年1月,南下支队通过平汉铁路,徒涉淮河,与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第五师在湖北礼山县(今大悟县)胜利会师。2月14日,吴光远随部跨越长江天堑,向鄂南挺进,同第二大队的一、三连一道,参加了有名的鄂南阳新县大田畈战斗。日伪军凭借坚实的碉堡负隅顽抗。南下支队扔出的手榴弹难以发挥效力。吴光远向一大队大队长陈外欧建议,将干辣椒同稻草捆在一起,点燃,熏碉堡里的敌人。陈外欧采纳了这一建议后,由吴光远带领战士,将捆着干辣椒的稻草点燃,丢在碉堡附近上风处。因燃放的辣椒稻草距碉堡远了一点,没有奏效。为了进一步接近敌碉堡,吴光远把自己的军帽挑在棍子上,冒着敌人的炮火,将捆有辣椒的稻草把子塞到敌碉堡底下。刚要点火时,敌一梭子弹射来,军帽被打穿了几个窟窿,有的战友倒下了。吴光远满身是血,分不清是自己受了伤,还是战友的血溅到了他身上。他不顾一切地将辣椒稻草点燃,瞬间,一股股浓烟辣味顺着风势涌进碉堡,呛得里面的日伪军又流眼睛,又打喷嚏,纷纷从碉堡里跑出来。吴光远率一营一鼓作气,将一排手榴弹扔过去,消灭了敌人,占领了敌碉堡。

3月初,正是鄂南地区阴雨连绵时节,南下支队进攻通城、崇阳地区。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下一步支队即将进入湖南。支队司令部决定派出熟悉平(江)浏(阳)情况的杨宗胜、吴光远带领一支小分队挺进湘阴、岳阳地区,开展敌后工作,发展抗日人民武装。

吴光远非常兴奋地接受了王震、王首道交给的任务。他和杨宗胜同心协力,带着一支小部队巧妙地摆脱国民党第九战区薛岳所部的堵截尾追,于3月来到岳阳、湘阴地区,积极开展敌后工作,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5月上旬,在白鹤洞建立了中共湘阴县委,吴光远兼任县委书记。下旬,召开代表会议,吴光远作了《关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于新民主主义与联合政府》的报告,成立了湘阴县抗日民主政府。同时,劝说湘阴县维持会长、伪县长兼保安总队长左钦彝率部起义,改编为“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一师”。

吴光远和杨宗胜根据王震、王首道的指示,不断壮大抗日武装,以桃花山为中心,建立起湘东抗日根据地和湘东军分区,由杨宗胜任司令员,吴光远任政治委员,胡政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他们率队纵横驰骋在湘阴、汩罗、岳阳、平江、浏阳之间的广大地区,迅速发展到3000多人,扩编为三个大队,像一把锋利的钢刀,直插到敌人的心脏。在湘阴的四个多月时间里,吴光远和杨宗胜率部与日、伪、顽军进行了十余次战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1945年8月,吴光远、杨宗胜奉命率队北返。10月中旬,南下部队在横陂县孙家畈恢复三五九旅名称,加入中原军区序列,吴光远调任第一纵队政治部副主任。

国民党反动派处心积虑地妄图消灭中原军区部队,从1946年3月起,即组织对中原军民进行军事围歼,调集了22万大军包围中原军区部队,还构筑了3000多个碉堡封锁我军。

为了突出重围,吴光远奉命率领侦察队,分别化装成商人、农民、樵夫、牧童等,以河南省罗山县西南扼南北交通要道的九里关(一称黄岘关)东山为中心,向平汉铁路至辛店沿线,分头对敌之兵力部署、工事设置、火力配置、通过铁路的大小道路以及铁路以西的前进路线等情况,反复进行了周密的侦察。在预选的路线上,找到了一部分夜间也能看清的地物作为部队前进的路标。吴光远还在铁路以东发现了一条从九里关东山流出的小河,沿河西行,即可顺利到达铁路以西。这条小路除骡马以外,其他如迫击炮、重机枪都可以顺利通过,还可以利用小河两岸丈余高的土坎和铁路桥洞,避开铁路沿线敌人各据点的火力威胁,隐蔽安全地通过铁路。吴光远和侦察员一道,把侦察到的情况都详细地标绘到军用地图上。重要地段还另行绘制了若干要图,向旅首长作出了详细汇报。他建议由此小路突围。为了迷惑敌人,又派出一个武装侦察队向东活动,调查了东进的路线。

6月30日,中原军区部队终于突破敌军平汉铁路封锁线。吴光远在突围中又一次负伤。部队进至鄂西北地区后,于8月底正式成立鄂西北军区,吴光远继续任政治部副主任。

1946年11月,在鄂北保康县境簸箕山突围战斗中,吴光远为了掩护军区首长安全转移,挑选军区政治部的青年工作人员组成突围敢死队,自任敢死队长,冲在前头,抢占有利地形,向敌人发起猛烈还击,终于打开了一个缺口。待军区机关首长转移后,他又率队断后,堵截敌人,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胸口,血流如注。他左手捂住伤口,右手坚持向敌人开枪还击。终因失血过多,英勇牺牲,时年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