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原名林有璋。1914年5月21日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三灶泓的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在乡间上学,课余假日随父母田间劳动。19岁时新陆师范学校毕业后,到江南造船厂当职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林达被迫离开工厂,回到家乡。他目睹日军屠杀中国人民的桩桩罪行,联系同学、工友,筹划组织一支抗日武装,寻求抗日救国途径。这年冬天,从金山卫登陆进犯南汇县境的侵华日军,在三灶泓疯狂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林达的婶母、堂弟、外甥女均遭惨杀,他和两个弟弟也中弹受伤。国仇家恨,更驱动他投入抗日救国的行动。
1938年春,中共江苏省委派陈静、蔡辉、周秋萍(周大庚)等返回浦东,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局势,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林达欣然参加了抗日武装的筹建工作。党组织指派他与受过革命影响的南汇二区区长连柏生联系,并出任长沟乡乡长,利用合法身份动员失业工人、农民和青年学生等组织军事训练;之后不久,又与连柏生、王才林等到泥城,参观由共产党员周秋萍、吴建功组织领导的南汇县抗日自卫队第二中队。9月间,按照“泥城二中”的榜样,建立了受中共领导、有二三十人枪的南汇保安团第四中队(亦称抗卫四中),林达任司务长兼长沟乡乡长,负责筹集部队给养。1939年4月,国民党南汇县县长兼抗日自卫总队长于润生玩弄阴谋手段,以“集训”为名,将泥城抗日自卫队第二中队缴械解散。林达所在的“抗卫四中”,趁机接收部分泥城第二中队人员,升级为抗卫二大队,采取“灰色”隐蔽形式,成为浦东唯一的一支抗日队伍,坚持战斗在敌后。
1939年夏,驰骋于浦东平原的南汇县抗卫二大队在潘家泓袭击了日军,使日军对这支活动于眼皮下的浦东游击队,感到如芒在背,欲拔掉这根肉中刺。一天,林达到中队驻地附近的盐仓办事时,发现一队日伪国进入该镇,即鸣枪报警。敌人猛扑过来,林达腰部中弹负伤。但他考虑到二大队的安危,为迷惑敌人,奋不顾身地直奔野外,游过一条河浜,隐藏在芦苇荡中。由于他机智灵活引开了敌人,使二大队得到安全转移。一些亲友看到林达身负枪伤,劝他说:“真险啊,受了这么重的伤,今后不要再干了。”林达理解亲友的关心,笑着开导说:“现在洋鬼子搞‘三光’政策,杀我们的父老兄弟,烧我们的房子,要灭亡我们的国家,全国人民都在抗日救亡。为了驱逐日军出中国,我哪能怕流血牺牲!”一席话,说得亲友频频点头,为有这样一位爱国家,明事理,有抱负的后生而深感欣慰。
1940年的春夏之交,中共江苏省委决定,活动在浦东的二大队,调由苏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统一指挥。林达被送到“江抗”东路教导队受训。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9月,被任命为抗卫第二大队第四中队副队长。该部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改编为国民党第三战区淞沪游击指挥部第五支队,林达任五支队四大队副大队长。1941年初,在南汇的反“扫荡”斗争中,他率部与浦东人民群众一起,攻打东新市、川沙青墩等敌伪据点,全歼敌伪30余人。
1941年4月,日军在浙东发动了宁(波)绍(兴)战役。国民党一二十万军队一触即溃,望风而逃,不到一个月,杭甬(宁波)线以北镇海、宁波、慈溪、余姚、萧山、绍兴、上虞等地区沦陷。中共苏南地区路南特委,决定浦东部队分批南渡浙东镇海、余姚、慈溪三县北部(简称“三北”地区),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6月,林达等奉命率领五支队的四大队渡海浙东,在余姚段头湾登陆。当时“三北”地区的民众,目睹日军的凶残和国民党军队的溃逃,遂产生“恐日症”。林达当即对部队动员,坚定地提出:坚决用战斗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唤醒抗日群众,一定打开“三北”地区抗日的局面。
不久,林达所部在相公殿打响了浙东“三北”抗日第一枪。6月18日清晨,太阳刚从海上冉冉升起,照着一抹无边的庵东盐场,突然从高高的海塘西头露出一面“膏药旗”,一群扛着三八枪的日本兵,耀武扬威地向相公殿扑来。这时,庵东镇地主许先一家的雇工牵着抱着东家的三个小囡跑来,恰遇林达带领的部队在路边拔芦苇、蒿草搞伪装。林达要求雇工给四大队带路,去打日军。开始,雇工感到非常惊奇和怀疑,说:“一个月前日本人打来,在这方圆百里的‘三北’地区,驻着成千上万的国军,可没有哪一支队伍敢向日本佬打一枪呢!”林达告诉他:“我们是贫苦人自己的队伍,前天刚从浦东渡海过来,是专门到浙东来打日本鬼子的。”雇工看看这支队伍确实不一样,个个身强力壮,精神饱满,高兴地拍着胸脯说:“好!我给带路,领你们到相公殿,通过东家熟悉的乡长了解鬼子的动静。‘三北’的老百姓早就盼着有一支真正打日本鬼子的队伍了。”太阳偏西,林达根据雇工提供的情报,趁着暮色将部队埋伏于海塘通道的盐墩上。当从庵东出扰的一股日军进入伏击圈时,四大队的步机枪一齐开火,打得日军死伤过半,狼狈逃窜,连尸体也来不及拖走。这一仗,被民众称为“三北”抗日第一枪,振奋了沉沦在苦难中的浙东民众,人们激动地奔走相告:“真正的抗日队伍来了!”中共余姚县委书记张春松听到捷报,兴奋至极,吟诗一首寄情怀:
江南奇冤为内应,
镇海炮哑宁绍沦。
四明蒙蒙黄雾重,
会稽昏昏膏药升。
钱塘江中奔怒马,
相公殿畔降天兵。
轰隆一响敌遗尸,
红色浙东第一声。
林达在军事上指挥出色,在政治上善于做统一战线的工作。10月,国民党第三战区淞沪游击指挥薛天白为扩大自己实力,妄图分化浙东抗日武装力量,命令五支队派员前去“接受任务”。组织上派林达前往薛部相机行事。于是林达只身到达薛天白驻地,机智地与薛周旋,从国家民族前途、团结抗日大局晓以大义,有理有节地揭露薛分化抗日武装的诡计。当薛提出要将四大队扩大为淞沪游击第三支队,委任林达为支队长时,林达虽洞察薛有拉拢自己的用心,但觉得这正是发展壮大抗日武装的难得机会,有利于“灰色隐蔽,积蓄力量”。他经指示同意了四大队的扩编。林达担任三支队队长后,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提高部队军政素质,不断锻炼壮大部队。一次,他率部于慈北长溪岭五峰寺迎战日军,敌强我弱,日军疯狂地冲过来夺取山头。在这危急时刻,林达身先士卒,猛扑敌阵,投掷集束手榴弹炸死来敌,又端起机枪猛烈扫射,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坚持到天黑,迫使日军拖着20多具尸体撤离阵地。1942年,浙东游击队在“坚持三北,开辟四明”的斗争中得到新发展。根据党组织的指示,林达又利用同乡关系,积极说服“忠义救国军”孙运达部保持中立,使孙作出了“不参加内战”的允诺,削弱了敌军的实力,为浙东游击队全歼艾庆璋部创造了条件。11月初,林达率部由诸(暨)北回四明山参加讨艾战役,在登州街、黄家埠、临山地区与兄弟部队一起,将艾部一举全歼。
1943年4月22日夜,林达率三支队与五支队一起,歼灭盘踞四明山心脏地区梁弄镇的伪十师一个营,粉碎了日伪阻碍我建设四明山根据地,限制我第三、第五支队向山南和曹娥江以西发展的阴谋。四明山反顽战斗胜利后,林达率三支队主动北渡姚江,转战日伪据点林立的“三北”平原。先后于慈北的汶溪和桃花岭与伪十师和日军遭遇。此时的林达虽极度疲劳,鼻部受伤流血不止,但始终在第一线沉稳地指挥战斗,打退敌人,保护领导机关安全转移。6月7日,又奇袭镇海洪桥镇日伪据点,生俘日军少佐顾问吉永久寿秀和伪上校总队长等28人。25日,林达率部在慈东马桥伏击战中,全歼伪十师进入马桥伏击圈的两个连。浙东纵队司令员何克希接到频传林达率部打击日伪的捷报,高兴地对政治委员谭启龙等领导人说:“林达是浙东纵队里一个文武兼备的优秀指挥员,一个难得的人才。他先我们来到浙东,坚持了长达三年的敌后抗战,对浙东根据地的创立有不可磨灭的功勋。”由何克希、谭启龙两次签署的嘉奖令称赞道:“你们不愧为浙东人民的子弟兵——新四军乃至全浙东人民的骄傲和荣耀!现在,大家都面向你们,向你们庆祝,赞扬你们的英勇行为!”1945年的初夏,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林达率部参加了攻打许岙日伪军的战斗,与兄弟部队一起,共歼俘日伪军1000余人,缴获一大批军需物资。后部队扩编,他调到新组建的四支队任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浙东游击纵队根据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撤至苏北的东台、涟水等地。1945年11月,林达任新改编的华中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旅第九团政治委员。9团是新组建的部队,人员来自各单位,不少人员缺乏严格训练和实战锻炼。林达和团长一起,充分利用内战尚未全面爆发前的难得机会,对部队进行短期整训。经过训练,部队战斗力得到提高。1946年4月24日,林达率部参加解放泰安战斗,担任主攻西关的任务,激战三昼夜,与兄弟部队一起取得歼灭守敌整编七十二师4000余人的胜利。不久,三旅九团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师九团,林达改任团长。他在鲁南战役中,率领九团在吴寺、郭家庄两次防御作战中担任阻击任务。在敌兵力以数倍于我,配以飞机、坦克的疯狂进攻,而九团不足1000人,且装备又较差的情况下,由于林达机智灵活的指挥,采取防打结合,终于以少胜多,像钉子一样牢牢地坚守在阵地上,圆满地完成了阻击任务。荣获鲁南前线指挥部的嘉奖。
林达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总结经验,以战教战。他所创造的山地机动防御战的战术,成为部队战例研究的好教材。他撰写的《鲁南两次防御战的经验》,至今还成为部队珍藏的革命史料。1947年2月,华东野战军各部队普遍开展了技术、战术训练,连队大力开展了运用政治工作“三把钥匙”——诉苦教育、团结互助运动和立功运动的活动,为粉碎敌人新的大规模进攻作了很好的准备。5月中旬,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打响了。蒋介石为了挽救其“五大主力”之一的美械装备的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覆灭的命运,下令整编二十五师不惜一切代价前去解围。敌人距孟良崮只有一两天的路程,情况万分紧急。林达奉令率领九团坚守界牌、天马山阵地,阻击敌二十五师的增援。在作战动员会上,林达对全团干部说:“这一任务关系整个战役的成败。敌二十五师是硬核桃,我们是小铁锤,要砸破它的硬壳,吃它的核桃肉!”敌军蜂拥向九团阵地猛扑,战斗空前激烈,炮声轰轰,火光闪闪。血战四天后,林达率前指人员到最紧急的二营阵地的山头。该营伤亡很大,弹药消耗殆尽,而敌军步步逼近。林达组织部队从敌尸堆里收集一批武器弹药,指挥阵地上的战士勇猛反击。顿时,枪炮和手雷、手榴弹齐发,打垮敌军一次又一次进攻,直至兄弟部队赶来支援,天马山阵地岿然不动,为保障主力部队全歼国民党第七十四师做出卓越贡献。
孟良崮战役后,为再次粉碎敌军对沂蒙山区的进犯,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华东野战军向鲁西南出击,转战于津浦路两侧。时值天下暴雨,山洪突发。7月18日,当九团在邹县一带强渡沙河时,突遭敌机俯冲扫射,狂轰滥炸。林达为了指挥部队疏散隐蔽,不幸中弹负重伤,流血不止。就在他生命垂危之际,仍念念不忘人民的解放事业。
战斗未曾有穷期。这位南征北战,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奋发有为的英雄团长,永远地躺卧在大沙河旁,静静地听着战友们在齐鲁大地上大踏步前进的脚步声。
(张耀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