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龙,原名吴多富,学名吴有兴,1916年生于广东省澄迈县(今属海南省)加乐奉水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925年进加玉小学。1936年考入澄迈中学。1938年7月,吴文龙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党组织派他到金江镇桂村小学当教师,做群众工作。从此,他与同学们一道,组织了抗日救国会,经常率领学生宣传队到金江镇街道上演说,散发传单,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1939年2月10日中午,侵华日军从澄迈湾登陆,琼岛沦陷。这个苦难的日子,吴文龙深深烙印在心里:乡亲们痛苦扭曲的脸,同胞、死难者的鲜血,时刻撕扯着他的心。3月,他向组织提出申请,毅然辞教从戎,决心拿起枪来同日军战斗,誓把侵略者赶出国门。
1940年,吴文龙担任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第一总队直属特务大队政治委员。
1941年9月12日,天刚黑,在距金江镇10多公里的一片开阔地里,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第一总队第二支队第二大队指战员,排着整齐的队伍,听政治委员吴文龙作部队转移的讲话。这时,一个哨兵气喘吁吁地前来报告:“政委,前面发现日军大队人马。”吴文龙思索片刻后,转头对身旁的大队长符英华说:“我带一部分人掩护,你领部队向定安方向转移。”“政委,还是你带队转移,我来掩护。”“不行,这一带地形我比你熟悉!”吴文龙果断地说。随即,他命令部队:“三中队随我阻击日军,其余部队由大队长率领转移,行动要迅速!”说完,作了个有力的手势。部队转移后,留下的三中队由吴文龙指挥,迅速进入阵地,占领了有利地形。迎面而来的敌军是驻守澄迈的日军两个中队180多人和200多名伪军。原来,日军为了肃清澄迈地区的琼崖武装力量,像野狗四处猛扑,但由于得不到准确的情报,处处扑空,日军大队长把便衣队长叫来,一顿耳光后,限他三天之内,找到琼崖共党主力。当天上午,便衣队长带来了一位獐头鼠目的叛徒。日寇大队长像得到了宝贝一样,高兴地拍着叛徒的肩膀:“你的,良心的大大的好,皇军的大大的喜欢!”吃过晚饭,除留下一个中队守城,日军大队长亲自带队向琼西根据地直扑而来。
面对强敌,吴文龙小声叮嘱战友:“同志们,一定要沉住气,要打得猛,冲得猛,撤得快!”敌人摆开阵式,猫着腰向阵地冲上来了。吴文龙一声怒吼:“打!”顷刻间,枪弹、手榴弹劈头盖脸地在敌群中开了花。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潮水般地向后退去。敌人——从枪声中判断我方没有多少人,于是仗着人多势众,调整好队形后,在迫击炮和机枪的掩护下再次嚎叫着向我阵地扑来。在密集火力的掩护下,一次又一次地向我方阵地冲击。三中队的伤亡越来越大,子弹也快打光了,怎么办?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吴文龙端起机枪,大吼一声:“冲啊!”三中队的勇士们跟着吴文龙政委纷纷跳出掩体,像猛虎一样扑向敌人。敌人被他们的勇猛吓得目瞪口呆,有的伪军丢掉枪,转身就逃。这时,一粒子弹击穿了吴文龙的左小腿,吴文龙一个踉跄,倒了下去,冲在他后边的两个战士,赶上来扶起吴文龙,要给他包扎伤口,吴文龙推开战士,大声说:“别管我,快冲,一定要突围出去!”见两名战士仍不放手,吴文龙火了:“愣着干什么?我死不了!”说完,吴文龙咬牙忍住钻心的疼痛,奋不顾身地向前猛冲。勇猛的战士,冲垮了凶残的敌人。流血过多的吴文龙这时昏了过去,战友们在夜幕的掩护下含泪背着吴文龙,迅速从密林里撤退。
1944年初夏,中共琼崖特委决定,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第一总队第四支队、第二支队各派一个大队进入白沙县,帮助建立白沙县人民政府,吴文龙任县长,王国光(黎族)任副县长。
1947年10月24日,琼崖独立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召开全军第一次代表大会,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决定,将琼崖独立纵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制,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冯白驹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振亚、吴克之任副司令员,黄康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马白山任参谋长,符荣鼎、陈青山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第一、第三、第五总队一个独立团。第五总队,由陈武英任总队长,吴文龙任政治委员。
1948年,琼崖纵队为了配合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的战略反攻,也向敌军展开了攻势。琼崖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长兼第五总队政治委员吴文龙,受命同总队长陈武英率领琼纵第五总队活动于崖县至乐东县城的公路一线。他们拔据点,破碉堡,截断敌人的运输线,使龟缩在城镇的敌人成了惊弓之鸟。
1949年2月,琼崖区党委和琼崖纵队总部在白沙县的毛栈召开党政军领导干部会议,讨论部署发起春季攻势等重大问题,会议决定,春季攻势的主攻方向为琼西,先进攻澄迈、临高,后转战儋县、昌江等地,以扩大解放区和游击区。同时,决定第一总队的七、八团,第三总队的第一、三团,第五总队的第四、六团共六个团组成春季攻势的主力部队,成立前线指挥部。会议结束后,各部队按计划行动,陆续进入战区。3月4日,春季攻势首战打响,一举拔掉了里万、好保两个据点。接着,部队挥师临高、儋县。
3月9日夜,部队到达临高县和舍墟附近。获悉敌保安三总队一个加强营夜宿和舍墟,准备次日晨取道兰洋返回那大。总指挥吴克之笑着问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前线政治部主任吴文龙:“这一仗打还是不打?”吴文龙坚定地说:“到嘴边的肥肉哪能不吃!”指挥部最后研究决定,兵分三路将敌包围,其中吴文龙为第二路,指挥两个营从右面攻入。和舍墟面南背北,东西两端各有一段石头墙,长约五米,村中建筑密集,四周是开阔地,是个易守难攻的地形。
夜幕下的和舍墟静悄悄的。依稀可辨的是一片隐隐约约的黑影,偶尔传来敌哨兵的几声咳嗽声。吴文龙带领部队悄悄进入了右边阵地。“砰!砰!两颗红色信号弹划破了长夜的寂静。这是进攻信号。吴文龙右臂一挥,喊了一声“打!”顿时,机枪、步枪射击声,手榴弹、炮弹爆炸声响成一片,冲天的火光撕开了夜幕,照亮了大地。惊醒的敌人,凭借有利地形和优势装备负隅顽抗。敌人的轻、重机枪把开阔地织成了一道道密集的火网,迫击炮、山炮在我方阵地掀起一股股烟尘。部队一时被敌人凶猛的火力压在开阔地。怎么办?吴文龙意识到不炸掉东、西两段石墙,解除敌人两道重机枪交叉火力的威胁,部队攻击就无法奏效。吴文龙命令:“三营长,组织爆破队炸掉东、西两段石墙!”执行爆破任务的三名战士跃出隐蔽地,扑向敌人,可是没等他们通过开阔地就倒在血泊之中。爆破手一次、两次跃进都失败了。吴文龙观察片刻,要过一位战士手里的炸药包,命令三营长:“你组织火力压制敌人,我去炸掉它。”三营长一看吴文龙要自己去炸石墙,急了,一把夺过吴文龙手里的炸药包,“你不能去,太危险!”“战士能去,我就能去,这是命令!”吴文龙毫不客气地把炸药包夺了回来。在手榴弹烟幕掩护下,吴文龙敏捷地跃出隐蔽地,时而跃起,时而卧倒。近了,50米、30米、20米,正在这时,吴文龙身子一震,浑身像被抽了筋一样。他用手在肋部一摸,粘乎乎一手鲜血。他明白自己负伤了,然而时间就是胜利。吴文龙咬着牙,用双肘支撑着身体,继续向前爬去。豆大的汗珠像下雨一样从他脸上往下滚,剧烈的疼痛使他感到一阵阵眩晕,他看了一眼目标,露出了一丝微笑,接着,他以惊人的力量站起来,把炸药包往石墙上一靠,点燃导火索,就势往左边一滚。他刚要跳进一个弹坑,突然又一颗子弹穿过他的胸部,吴文龙无力地倒在弹坑旁边。“轰”地一声巨响,敌人赖以依托的西面短墙连同敌人的机枪飞上了半空,也震醒了昏迷的吴文龙。他吃力地睁开眼睛,映入他眼帘的是正向敌阵地猛冲的战士……东面石壁敌人的重机枪又响了。正冲锋的战士纷纷倒下。吴文龙怒火万丈,用双肘支撑起身体,用右腿蹬地,向东边的石壁爬去。他怕自己再度昏迷,咬破了自己的下唇,血迹随着吴文龙前进的身躯而延伸。到了,吴文龙伸展手臂,颤抖着拿出身上的一颗手榴弹。这颗平时一出手最少也是50多米的手榴弹,此时是如此的沉重,以至于他三次想举起来,都失败了。最后他拼尽全身力气,终于把这颗手榴弹投向敌人。“轰隆”一声响,敌人的重机枪哑了,可是吴文龙也倒下了……琼崖支队的战士们呐喊着:“为吴文龙同志报仇!”像旋风一样扑向敌人。
吴文龙倒在了生他养他的土地上。他留下了英勇而壮烈的故事。
1949年3月15日,琼崖纵队第三团政治委员王民在火线日记中写道:“吴文龙同志是澄迈县人,他一生忠心耿耿地为党工作,对个人的问题,从来不向组织伸手。吴文龙同志最善于教育和团结干部。凡是跟他见过面,认识他的同志,对这一点永远不会忘记的。”
1963年6月,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在临高县和舍墟建立了一座四方形六米高的纪念碑,供后人瞻仰。其碑文的正面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策应大军南下,开展强大攻势,1949年3月9日夜,在海岸岭截击匪军,歼敌一部。是役,我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长吴文龙……光荣牺牲,特建此碑,永志纪念。”
(石清理王明思王广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