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息坤,祖籍山东省文登县,1955年1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父亲王毓勤,中共党员。1948年参加解放军,曾多次立功受奖。1952年转业到地方医院工作。母亲周欣予毕业于信阳护校,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医务工作者。他们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勤奋敬业,克已奉公,诚实正直,使王息坤从小时候起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影响。
从小学到高中,王息坤品学兼优、出类拔萃,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模范团员、优秀班干部。他长着宽宽的额头,一双浓眉,两眼炯炯有神,高鼻梁,厚嘴唇,文静中透出几分沉稳、刚毅和威武。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经常在学校举办的篮球、排球、铅球等项比赛和文艺演出中崭露头角,为集体赢得了荣誉。
1973年3月,王息坤高中毕业,和同学们一起上山下乡,到光山县槐店青年队务农。从此,他自己每逢填写籍贯时,总是认真地写上“光山县”。开始,他对犁田耙地、割麦栽秧、挑大粪等农活很不适应,但是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向劳动人民学习的决心,经过艰苦磨练,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由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正如他在自己的一次劳动总结中所写的那样:“(能够做到)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不仅自己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还能帮助、带动别的同学。”不久,由于他作风正派,勤奋刻苦并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被推选为生产排排长。后来,他又被借调到附近一个“老大难”村(大队)担任治保主任,使该村的工作大有起色。
青年队里的知青,来自不同的地方,南腔北调,性格各异。而王息坤却和他们相处得很融洽,亲如兄弟姐妹,从各个方面给他们以关心和帮助,得到了大家的信赖和尊重。
几年的农村生活,使王息坤增长了才干,磨炼了意志,加深了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1976年2月23日,王息坤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要转折,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早在中学时代,他就立志从戎戍边,用自己的青春和血汗捍卫祖国的神圣领土,保护人民安居乐业。而今如愿以偿,他既感到光荣自豪又深知责任重大。
到部队后,王息坤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军事训练。他深深懂得,没有过硬的军事技术,就无法适应实战要求,平时多流汗是为了战时少流血。他暗暗下定决心:“现在要勤学苦练杀敌本领,一旦战争爆发,可以运用自如,完成保卫祖国的任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训练中表现突出:先后5次获连队嘉奖;投弹成绩居全连之首;担任班长后,夜间训练全班战士都能达到优秀;军里考核,他担任的“夜间静肃行进”课目取得的成绩获得好评。在成绩面前,王息坤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反复告诫自己:“有了一点进步要特别注意不能骄傲。”认为上级的嘉奖和表扬“是对我的鼓励,以后要更加努力。”
1976年11月,王息坤被抽到团骨干轮训队受训。他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专心听讲,认真钻研教材,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数据、公式、要领和概念,达80余页。
王王息坤爱唱爱跳,是文艺宣传的积极分子,1977年1月被调到文艺演出队。报到后,当被分到舞蹈班时,他思想上曾一度有过波动,感到自己年纪相对偏大,又没受过这方面的专门训练,基础差,一时学不出啥名堂。再说,已在连队已打下了良好基础,而来这里要另起炉灶。演出队是编外单位,时集时散,连队又不把你当本单位人看,搞得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组织问题不好解决。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终于战胜了私心杂念,认识到作为革命战士应该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决定和工作需要,不能计较个人得失,便安下心来并干得很好。
在紧张的学习训练之余,王息坤总是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每月的津贴费大都用来买书。对于书视若家珍,他在给父母的信中反复强调说:“我的那个箱子请不要动,里面全是我的书,其它东西可以随便处理。”连队里有人探家,他所要捎带的也只是书。
除了买书,王息坤从不乱花钱,生活十分节俭。他从不穿不是部队发的衣物,把入伍时带去的当时比较时髦的尼龙衫裤、的确凉衬衣之类统统寄回家。
王息坤对革命前辈的高风亮节和献身精神仰慕之至,把他们奉为学习的楷模。曾在日记本上认真抄录了陈毅的《红梅》、《青松》、《梅岭三章》等诗作,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他还再三催促弟弟将《长征组歌》寄给他,自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978年9月,王息坤在鲜艳的党旗下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王息坤和他的同龄人一样,在新中国的五星红旗下生长,没有直接体验过革命战争年代艰苦的斗争生活,对老红军的非凡经历羡慕不已,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没有赶上两万五千里长征而惋惜”,表达了他渴望为国效力的宏伟抱负。当1979年早春时节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号角响起,他终于有了一酬壮志的机会。
此前,1978年底,因母亲病重,王息坤曾请假回家探望。垂危的妈妈拉着儿子的手说:“孩子,赶快回部队去吧。我不要紧,别牵挂我,最最要紧的是精忠报国呀!”王息坤心里清楚,母亲将不久于人世,此去很可能就是生离死别,但他还是尽量克制住自己的感情,以国家利益为重,含泪告别病榻上的妈妈,假期未到就风风火火地赶回了部队。不久,母亲便与世长辞。弥留之际,反复对老伴说,她走后暂时不要让儿子知道,让其安心报国。母亲是12月28日去世的,直到春节过后,父亲才写信告诉儿子。当时,父亲还不知道儿子即将随所在的部队开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前线。
王息坤随部队到达前线后,稍事休整便投入了战斗。
1979年3月2日12时30分,王息坤所在连配合兄弟部队攻克广渊后又奉命向同厄推进,在同厄西南的无名高地前突遭阻击。越军凭借有利地形,从正面和两边的山头上一齐开火,把一排压制在公路两侧的开阔地上,连长、副连长和部分战士先后负伤。“跟我来!”在此紧急关头,已担任二排排长的王息坤带领4名战士迅速向无名高地后的5号高地迂回,抢占制高点,打破越军阻击。
5号高地山势陡峭,荆棘丛生,攀登十分困难。王息坤他们的手脸划破了,留下一道道血口子,加上汗水的浸渍,火辣辣地疼得钻心。他们全然不顾,谁也不吭一声,更没有稍作停顿,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快快!赶快上去!一分一秒也不能耽搁!时间的宝贵,对他们来说已经远不是“一刻千金”所能形容的了。他们清楚,早一点上去,就多一分主动,连队就少一分危险,胜利就多一分保障。当他们抓着剌藤踩着石缝爬到离山顶10多米的地方时,一堵约3米高的石壁横在前面挡住了去路。头上是断崖,脚下是深渊,一失足就将粉身碎骨。面对如此险境,王息坤毫无惧色,他反复告诫战友们说:“大家一定要沉着、细心,不要慌张,不能出任何差错。”并鼓励大家:“现在全连的同志和祖国人民都在看着我们,决不能半途而废!不能给亲人丢脸,不能给八一军旗抹黑!”战士们一致表示,要发扬革命前辈“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精神,不向困难低头,坚决完成任务。在排长的组织指挥下,大家很快搭起了人梯,借助青竹葛藤登上了崖顶,占据了5号高地。
到达山顶后,忽听附近隐约有人说话之声,立刻引起了王息坤的警觉。他急忙让战士们就地隐蔽,自已到前面看个究竟。前进了10多米,发现在5号和6号高地相接的山垭口,有十几个越军端着冲锋枪、扛着火箭筒,正探头探脑地向六连阵地后迂回,意欲偷袭,有的已经在用火箭筒向我阵地瞄准。情势紧迫,千钧一发!王息坤顾不上通知身后的战友,操起冲锋枪就是一阵猛扫,战友们也闻声赶来助战,越军措手不及,扔下3具尸体、两具火箭筒抱头鼠窜,钻进后面的竹丛。
王息坤一边用火力追歼溃逃的越军,一边留意观察,只见近处的一条山沟里还有五六十个越军也在向山垭口运动。他忙告诉战友:“看来刚才打垮的是尖刀班,原来是老鼠拖木锨——大头在后边呢!别看他人数是我们的十几倍,可他们比不过我们‘正义在手,仇恨在胸,以一当十’。大家赶快占据有利地形,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刹那间,战士们的轻机枪冲锋枪一齐怒吼,山下的越军像掐了头的蚂蚱乱蹦乱窜,人仰马翻。
战斗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王息坤担心枪支连续使用时间过长会引起故障,就命令战士们用轻机枪和冲锋枪轮番射击。这样一来,越军才发现打得他们焦头烂额的对手只有几个人,便硬起头皮疯狂反扑。王息坤见状异常镇定,反而让战士们停止射击。等越军进入最佳射程并自以为得计时,才一声令下——“打!”轻机枪冲锋枪同时开火,越军被打得落花流水,连滚带爬,留下了一片尸体。战士们检查了一下武器,发现子弹已经不多了,正当大家为此着急时,王息坤拿出自己的挂包和干粮袋,不紧不慢地说:“诸君勿虑,山人有锦囊在此,可解燃眉之急。”话刚落音,战士们便围了过来,只见包里、袋里装满了子弹,不禁喜出望外。原来,王息坤上山前把自己的干粮物品全换成了子弹。“我可是倾囊相赠了,全部家当都在这里,要注意节约哟!”王息坤边给战士分发子弹边风趣地说。
此时,他们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吃饭睡觉了,加上连续行军作战,饥饿和疲劳一齐袭来。王息坤便利用越军被打退的间隙给战友们讲《上甘岭》,哼《练兵歌》和《沙家浜》中的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顶天立地傲苍穹。八百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激励大家要经得起艰难困苦的考验,敢打敢拼,坚持到底,夺取胜利。
战斗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越军的反扑以失败告终,阵地前横七竖八的满是越军的尸体。王息坤仔细观察了近半个小时,未见什么动静,就命令机枪手留在原地监视,自己带领班长潘细腊、副班长申占军下山搜索残余越军,然后再迂回到4号高地支援一排的战友。刚走不远,突然从树丛中窜出一名越军,王息坤手疾眼快,一个点射把他送回了老家。至此,王息坤一共消灭了52名越军。接着,3人交替掩护向前搜索。行进中来到一块巨石旁,巨石中间有道大裂缝,王息坤一马当先,走近石缝,探身向里观察。这时,躲在石缝中的3个越军用冲锋枪一齐向他射击,然后仓惶逃去。王息坤身中数弹,血如泉涌。就在他将要倒下的最后一刻,还艰难地抬起右手,为战友指示越军逃跑的方向。
王息坤以身殉国,荣立一等功。1979年9月17日中共中央军委追授他“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胡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