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琰

来源:恩施晚报责任编辑:赵磊爽2014-12-01 14:20

潘琰生于1915年10月17日,江苏徐州人。父亲系破落地主,母亲系小妾,有弟妹2人。潘琰的童年并不幸运,由于这个原因,她从小便发愤读书。考入江苏“立达女子中学”后,学习更加用功,课余时间,皆在图书馆认真读书。期间,她读了不少革命书籍,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有一本叫《秋瑾》的书,对她的思想影响最深,她在学校里就是读了这本书才开始走上信仰革命的道路。她崇拜秋瑾的侠肝义胆,希望有一天也能做个烈烈剑女。她认为击剑是勇敢的象征。所以,她在读中学的时候,击剑也是她的一大爱好。抗日战争爆发后,潘琰投笔从戎,加入“抗敌青年军战地服务团”。

在战场上,她冒着枪林弹雨救护伤员,昼夜为伤员唱歌、读报,多次受到“抗敌青年军战地服务团”嘉奖。1937年底,上海、南京相继沦陷。由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潘琰遂弃“抗敌青年军战地服务团”。不久,辗转武汉,拟通过“八路军办事处”北上参加八路军。其时八路军办事处业已转移,只好滞留武汉。期间,潘母多次从徐州赶至汉口劝她回家,潘琰不从,潘母无奈,最后洒泪而别。 1937年初,潘琰考上“湖北省立女师”,并与该校一块迁往建始县城。不久,她加入了共产党,为“女师”地下支部宣传委员。曾多次组织“女师”学生游行示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为“女师”地下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0年夏根据鄂西特委指示精神,潘琰秘密离校,经恩施转移重庆。1941年2月,潘琰参加“农本局手纺人员训练班”。期间,多次聆听周恩来同志教诲,思想觉悟提高很快。1943年,根据组织安排,潘琰考入云南昆明西南联大。期间,她创办了一个“读书会”,为大力宣传马列思想、扩大党在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影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5年12月1日,昆明西南联大爆发了“争民主、反内战”的学生爱国运动。大批国民党特务、军人冲入校园,与学生发生了激烈冲突。冲突中,潘琰始终奋不顾身英勇向前,最后壮烈牺牲,时年31岁,成为“一二·一”运动四烈士之一,系唯一的女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