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仪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高千一2017-11-15 09:04

严凤仪,原名严銮海,1896年9月4日出生于海南乐会县第二区笃琼乡(今琼海市中原镇山仙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亲严琼台,春种秋收时在田地里劳作,农闲时挑着油担子走村串户叫卖,挣几个血汗钱养家糊口。母亲王氏是个勤俭谦和的农妇。

严凤仪少年时期在本地水口国民学校读书。因家境贫寒,父母亲只得节衣缩食供他上学。后来因为家庭经济确实难以为继,严凤仪只好挥泪辍学。为了寻找一条活路,他小小年纪就随同族兄弟严承荣远走南洋。苦难生活的磨砺,使他懂得学习文化的重要。1919年,他踏上回国求学的旅程。回国后,他进入中原市红庙高等小学就读,与周士第同窗。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为了支持严凤仪读书,不惜卖田地,卖家产,倾家中所有。不料家境每况愈下,到徒有四壁的程度。1920年,他再次辍学,再次踏上赴南洋求生的漫漫旅途。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在南洋各地也激起了朵朵浪花。严凤仪受五四爱国运动新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华侨夜校学习,苦苦求索救国之路。他学习了孙中山先生的国民革命理论之后,激发了满腔的爱国热情,立志投身国民革命。时值北洋军阀混战,兵祸连结,严凤仪认定军事乃救国之良方,毅然于1921年从南洋回国,抵达西南边陲重镇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在这里,他接触了大批思想活跃的共产党人。在他们的影响下,严凤仪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1923年,严凤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国共两党实现了首次合作。为培养军事人才,孙中山决定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4月,严凤仪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时,正值黄埔军校发布考试委员会招考布告。严凤仪满腔热忱地报名应试,被录取为军校的下级干部,担任学校教练部及学生部第四队副队长。7月6日,黄埔军校举行国民党特别区党部第一届执监委员选举会,严凤仪以国民党党员的身份参加了选举会,被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4年10月,广州地区发生了商团叛乱事件,黄埔军校师生坚决执行孙中山先生的命令,迅速平定了商团叛乱。同月,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成立,严凤仪任第三营营长。

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挥师东征,严凤仪率部参加。黄埔军校师生和教导团组成军队约3000人,担负右翼作战任务。在周恩来领导的政治工作鼓舞下,师生们发扬浴血作战、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挺进东江,连战皆捷。4月,黄埔军校学生军奉命称为“党军”,第一、二团编为“党军”第一旅,并成立第三团。6月初,滇系军阀杨希闵和桂系军阀刘震寰举行叛乱,占领了广州。在此危急关头,东征军立即撤离东江,回师平定了刘杨之乱。6月15日,国民党中央决议将“建国军”及“党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8月,以“党军”组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下辖三个师共九个团,严凤仪为第五团党代表。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蓄意制造中山舰事件,逮捕了共产党员、“中山舰”舰长李之龙,严凤仪也被迫离开黄埔军校。同年,严凤仪和广州姑娘许崇慧结为伴侣,翌年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东方。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员和工农革命群众。15日,广东反动派血洗羊城。此时,严凤仪被组织派往武汉,担任警卫团团长,后又被派往江西组织革命武装对付国民党的白色恐怖。8月1日,严凤仪参加了党领导的南昌起义。之后,他随起义军抵粤到达潮汕地区。起义军失败后,他又辗转到香港。在香港,他找到中共广东省委,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1928年2月,琼崖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乐会县第四区阳江墟举行,中共广东省委派李源、黄雍来琼指导,大会作出了“夺取全琼崖政权”的决定,并选举李源为中共琼崖特委书记,黄雍、王文明等为常务委员。为了进一步壮大琼崖的革命武装力量,巩固和扩大土地革命成果,琼崖特委多次请求省委派遣军事干部来琼加强指导。2月26日,中共琼崖特委《关于第二次党代会情形给省委的报告》强烈要求省委:“急派周士第、严凤仪、符亮诸军事同志返琼。”29日,黄雍给省委的报告中再次请求:“急派周士第、严凤仪、符亮等军事同志返琼加强军事领导。”

1928年3月中旬,国民党广东省反动当局派其第十一军第十师蔡廷锴部及谭启秀独立团来琼,对琼崖苏区及红军进行第一次“围剿”。为了加强琼崖对反“围剿”斗争的领导,5月,中共广东区委根据琼崖特委的多次要求,紧急派遣严凤仪、符亮等赴琼前线。敌人集中优势兵力,以琼崖中路为突破口,使中路形势突趋险恶。严凤仪受任于危难之际,出任琼崖红军中路总指挥。中共琼崖特委根据突然变化的形势,提出:各地红军就地机动作战,军民配合反击敌人“围剿”,保卫革命根据地,保存有生力量。中路红军负有策应东路红军,保卫乐四中心根据地的任务。4月初,国民党军第二十八团向中路的文昌苏区进攻,在文昌的文教、潭牛、宝芳、东阁、水北、公坡、昌洒、翁田等乡村,大肆逮捕屠杀革命群众。由于敌强我弱,力量对此悬殊;文昌之北地处平原,无险可守,不利于红军开展对敌作战;红军子弹告罄等原因,严凤仪只好将中路红军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向南阳山区转移,一部分撤向母瑞山,他带领另一部分转移到中共琼崖特委驻地——乐会县第四区中平仔一带。

1928年秋风萧瑟枯叶飘零之时,琼崖革命斗争趋于低潮。严凤仪潜回家乡,住在堂侄婿家。每天清早,他闻鸡起舞,坚持军事操练。他走村串户,鼓励广大群众咬紧牙关,坚持斗争。

由于琼崖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环境日趋险恶,严凤仪在村子中栖身越来越困难。他在村中诸兄弟和堂侄女的大力资助下出走南洋。在一个雨夜,他提着一盏马灯,从山仙绕道到博鳌港,接着换乘帆船偷渡往南洋槟榔屿。刚卸下行装,他又重新进行革命活动。他与南洋革命同志一道,创办起一所“爱民学校”,并出任教员,进行革命宣传,动员侨胞支援革命。由于频繁进行革命活动,严凤仪在南洋各地成为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人物,因而引起英国殖民主义者的警觉,到处通缉他。他感到此地不可久留,便向新加坡福安商家求借了一笔款子做盘缠,他装为商客辗转到达暹逻。他在暹逻又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不久又被当地政府下令通缉,只好连夜离境。他再度潜回广州,找到中共广东省委机关。

1930年5月,东江地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丰顺县八乡山召开,大会宣布成立东江苏维埃政府,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古大存任军长,龚楷任参谋长。不久龚楷调动工作,严凤仪被派接任参谋长。他指挥红十一军参加三次攻打潮安的战斗。

1931年1月12日至18日,由于中共广东省委机关交通员被捕叛变,省委各机关及广州市委相继被敌人破坏,省委负责人及机关工作人员共50多人被捕。党中央指示李富春组织临时省委。临时省委决定将进行活动有困难的同志调开,严凤仪被安排到香港潜伏以避风声。1931年5月,严凤仪在香港不幸被捕,并被敌人引渡回广州。1931年5月28日,严凤仪被敌人杀害,时年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