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斋,原名杨好德,1882年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县马戈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杨仁鉴,一生务农,为了使长子杨明斋知书达礼,节衣缩食,竭力供其读书。杨明斋7岁入学,15岁读完“四书”“五经”,还阅览了许多中国古书典籍、小说。因而,他在当地就成为受人敬重的“读书人”。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地处胶东、靠近青岛的平度,社会更加动乱,民生更加凋敝。次年,杨明斋终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务农。
当时,胶东一代流传着“死逼梁山上关东,走投无路闯崴子(海参崴)”的说法。杨明斋的许多亲友邻居含着眼泪走了这条路,他下定决心也要去闯一闯。
1901年3、4月间,杨明斋辗转到达海参崴。通过族叔的介绍,杨明斋在一家小工厂当工人,兼作记账员。晚上,他主动地到工人夜校教工人识字、读书。1908年以后,他转移到西伯利亚一带半工半读,和那里的矿工有较多的接触。在和工人共同生活中,杨明斋深刻了解到工人阶级的艰难处境和要求;尤其对流落到俄国的华侨苦力深表同情。在帝俄时代,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入俄国的华工人数达二三十万之众。他们大都在边远地区从事开矿、修路、装卸等繁重的体力劳动,而所得报酬却很低微。在与布尔什维克党人的接触中,杨明斋逐步明白了这一切的不平等是民族和阶级压迫所造成的。于是,他积极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并被推选为华工的代表。十月革命前,杨明斋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随后,布尔什维克党安排他在帝俄的外交机关当职员,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俄共(布)党组织保送杨明斋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深造。在那里,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坚定了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1919年,中国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引起共产国际和俄共(布)党的关注。
1920年3月,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派出了一个中国工作小组,负责人是威金斯基,其他成员有库兹涅佐娃、马迈也夫和杨明斋。杨明斋之所以荣任这一要职,是因为他对党忠诚,深为共产国际所信任;他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知识,又是中国人,熟悉中国情况,完全有条件成为共产国际中国工作组的得力助手。
1920年4月,杨明斋陪同威金斯基到达北京。他们从北京大学俄籍教授柏烈伟那里,了解到李大钊等筹划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情况。然后,经柏烈伟介绍,杨明斋与李大钊接洽,安排了威金斯基与李大钊多次会谈,非常融洽地交流了情况,分析了局势,对中国建党问题统一了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共产国际工作组进一步了解到上海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于是,杨明斋和威金斯基建议去上海,与陈独秀会晤。
杨明斋陪同威金斯基等到达上海后,立即访问了陈独秀,并与《新青年》《星期评论》、“共学社”等杂志、社团的许多负责人进行了会晤。经过多次交谈,陈独秀等人更加了解到共产国际和俄共(布)的情况,并一致认为,必须走俄国人的路,立即建立中国共产党。5月,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杨明斋也参加了研究会的组织领导工作。8月,杨明斋和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这时,杨明斋也由俄共党员转为中共党员。中共上海发起组同各地的共产主义者取得了联系,推动了各地党组织的建立。在这期间,为了筹建中国共产党,杨明斋陪同威金斯基常奔走于北京、上海之间,做了很多工作。同年10月,在李大钊领导下,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杨明斋同威金斯基还到过济南与王尽美、邓恩铭等人会见,从而推动了济南地区的建党工作。
从1920年秋到1921年上半年,全国各地以及在日本、法国的留学生和侨民中,共产主义组织相继成立,在全国建党的条件日趋成熟。威金斯基、杨明斋和张太雷同赴伊尔库茨克,向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汇报了中国建党的筹备情况。同年6月,张太雷、杨明斋一起赴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三大”。他们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出席共产国际代表大会的两位同志。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和嘉兴南湖召开。杨明斋虽未能参加这次代表大会,但他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1922年7月,杨明斋参加了党的“二大”,对党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发表了积极的意见。
1925年10月,苏共决定建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杨明斋受党的委托,在上海负责选派学生。10月下旬,杨明斋送走了第一批学员之后,又亲自率领第二批学员从上海乘船去苏联。这批学员共百余人,杨明斋受党中央委托,照管着这些初离祖国的年轻人。十月革命八周年纪念日那天,大家在船上举行了别开生面的纪念会。苏联、中国、日本、朝鲜和同船朋友们都讲了话,并同声高唱《国际歌》,充满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友好气氛。轮船到达海参崴后,改乘火车向西进发。11月底,杨明斋一行顺利到达莫斯科中山大学,开始学习和工作。
杨明斋被安排到学校总务部门,负责500多名中国学生的衣食住行,并兼作生活方面的翻译工作。当时的苏联,在经济上还处在非常困难的时期,生活物资奇缺。杨明斋尽心竭力地安排好大家的食宿,使这些远离祖国的青年人安心学习。然而,杨明斋虽身在莫斯科,但心却怀念祖国,常常回顾在国内时的火热斗争。他曾多次向党提出,要求回国工作,但未获准。直到1927年夏,中国大革命已遭失败,他才按党的指示,告别了中山大学,取道海参崴,返回祖国。
杨明斋秘密回到上海后,党中央指派他到天津一带开展革命活动。此后,他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隐居在北平,巧妙地躲过敌人的明察暗访,从事理论宣传工作。他花了两年的功夫,完成了《中国社会改造原理》这部著作。这本书分上下两卷,共20章,25万多字。在他的著作中指责那些混进革命队伍中的投机分子,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骑墙、投降、滑头,甚至于做些卖身和害民的勾当。”他还热情地鼓励革命的人们,要有“自己的信条,只要所持的人类生活之理是真的,社会运动的方法是对的,毅力是百折不屈的,一定会不但战胜了现在的中国,并且会战胜了将来的全世界。”
这时的杨明斋,已是年近半百的人了,坎坷的经历,长年累月地奔波在恶劣的环境中,使他积劳成疾,终于病倒了。后来,苏联接他到西伯利亚养病。1931年,杨明斋在苏联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