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仲屏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高千一2017-11-15 09:53

汪仲屏,又名汪顺昌,1900年4月生于江西省九江县港口区大树村。他8岁入私塾,聪颖好学。在同族亲友的资助下,他11岁就读于九江高等小学;14岁考进九江第三中学,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江西省南昌甲种工科学校。求学期间,五四运动以磅礴之势席卷全国,大大激发了汪仲屏的爱国热情。他和同学们一起,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刊物,参加示威游行,发表演说,在学习和斗争中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运动的洗礼,为他日后成为一名革命者奠定了基础。

1925年,汪仲屏在中共党组织开办的九江书店工作期间,由九江临时地方团委书记毛易虚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以更高地热情为《九江潮》《国民新闻报》等刊物撰写文章,并在市区各学校进行反帝爱国的宣传工作。在风起云涌的群众斗争中,他成为深受学生、民众拥戴的领导人,但也引起反动当局的注意。

1926年,根据党组织的指导,汪仲屏回到故乡港口做农运工作。他以辅仁小学为中心,向群众深入浅出地讲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如阶级与阶级斗争、地主与资本家的剥削、压迫等,还把国内军阀混战的局面和国际列强蚕食鲸吞的形势,分析得精辟透彻。为了加强组织建设,他在港口区发展了张贤思、文金寿、桂蓬、李云香入党,为党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的骨干。他相继组织成立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与地主豪绅进行斗争,并积极为北伐军筹备粮草,组织支前担架队。同年11月4日,北伐军胜利攻克九江。8日,成立了九江县人民政府,汪仲屏出任县政府科长,1927年2月当选为九江县农民协会委员。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了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一些意志不坚定分子相继动摇,革命处于低潮。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汪仲屏毅然带领共产党员广泛地深入到群众中去,揭露反动豪绅的滔天罪行,宣传革命斗争一定会从暂时的低潮走向胜利的道理,坚定了广大群众的革命信心。为此,反动豪绅对汪仲屏恨之入骨,意欲除之而后快。面对敌人的跟踪搜捕,家人的流离失所,他全然不顾。回想起所走过的革命历程,他激奋地吟诗一首:

地上冰封千里白,

地下溶岩尚沸腾。

敢背天公寒杀意,

只缘身在最底层。

1927年12月下旬,赣北红军游击队在岷山组建,大大激发了港口地区的农民斗争。汪仲屏率领的港口农民自卫军,在与当地反动势力的斗争中,越战越勇,越战越强。形势的发展,大大刺激了那些反动豪绅,他们勾结国民党反动军队,大肆屠杀革命同志及其家属,中共港口区委负责人张贤思、张肇锋等及其家属也惨遭杀害。敌人的罪恶行径,激怒了革命群众。为了报仇雪恨,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中共港口区委决定组织武装暴动。1929年农历九月十八日夜晚,在汪仲屏、徐上达等人的领导下,130余名自卫军,手持梭标、大刀和棍棒等武器行动起来。一时间,丁家山麓、赤湖岸边,到处是人流火把,邻近的群众也自动参加了暴动,势如破竹般地镇压了当地恶贯满盈的豪绅。这次武装行动震慑了反动当局,鼓舞了民众意志,许多人投身到革命队伍中来。

不久,根据省委的指示,中共九江县委决定以港口暴动队伍为基础,组建赤湖游击队,汪仲屏任指导员。赤湖位于九江与瑞昌之间的长江边上,和岷山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犄角之势,方圆约120公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汪仲屏率领游击队在这一地区灵活地与敌人展开了军事斗争,仅靠26支枪,巧攻瑞昌县城,营救出50余名革命同志,缴获长枪60多支;夜袭赤湖码头“缉私局”,夺取大批食盐,缓解了根据地人民食盐缺乏的困境;铲除赤湖“垦荒局”,缴获十余支步枪,2000余发子弹,拔掉了敌人安插在赤湖根据地的钉子。同时,还配合鄂东人民武装力量,出征讨伐黄梅、广济的反动地主武装,屡建战功。为此,汪仲屏在当地得到了“军师”的雅号,深受根据地人民的爱戴。

1930年夏,港口区和瑞昌县根据地合并成立了港瑞区苏维埃政府,汪仲屏任主席。在他的领导下,根据地人民满怀激情地开展了分田分地运动。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军的日益强大,成了蒋介石反革命统治的最大威胁。为了扑灭革命的烈火,国民党军疯狂地“围剿”中央苏区。汪仲屏服从党的决定,在赤湖游击队主要武装力量赴湖北阳新、龙港改编为中央红军的情况下,亲自带领一个小分队,留在赤湖坚持武装斗争。

在赣北武装力量战略转移后,国民党反动势力卷土重来,如狼似虎地“清剿”革命根据地,九江县委也遭到破坏。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在一次突围后,汪仲屏和同志们商定暂时分散人员,藏好武器,伺机再战。尔后他带着妻子聂声芳,队员桂蓬、查金堂、何建炎等转移到长江边的一只粪船上。他们召开了会议,确定成立九江临时市委,由汪仲屏、桂蓬、查金堂三人组成,汪仲屏任书记。为尽快向党中央汇报九江革命斗争的形势和请示今后的工作,汪仲屏与桂蓬、何建炎即速赶到上海。由于党中央联络点转移,而未能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只得前往江苏芜湖。1931年4月,桂蓬再次到上海与党中央联系,不幸被捕。汪仲屏闻讯后,心中万分焦虑,决定亲赴上海。临行前,他深知此行凶吉莫测,与怀孕的妻子依依惜别。汪仲屏感慨地说:“声芳,我们是患难之交的夫妻,不能依恋儿女之情。时至今日,如果我汪仲屏半途放弃革命,那就对不起曾经并肩战斗的同志,对不起渴望解放的同胞,也对不起高堂老母,……革命这条路非走下去不可!”他到上海后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党中央。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他回到芜湖,与舒立庭、何建炎一同返回九江,秘密进入港口彭家湾,按党中央的部署,把九江临时市委改为临时县委(汪仲屏任书记),并在九江市区设立交通联系站,保持苏区与上海党中央之间的交通联系,同时,把武装斗争恢复起来。正当他们分头开展工作时,由于彭家湾地主赵达传的告密,他们三人先后落入魔掌。

在狱中,汪仲屏面对敌人的封官许愿,斩钉截铁地说:“共产党员干革命不是为自己,要留洋我早去了。现在,你们这些反动派还没有被打倒,人民大众还没有得到解放,要我不革命,万万做不到!”敌人见软的不行,便又使用种种刑罚。但这些伎俩丝毫不能动摇汪仲屏的革命信念,他早已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敌人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决定杀害他。面对敌人的屠刀,汪仲屏大义凛然,临刑前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革命万岁!”“共产党万岁!”从容就义。他那忠于人民,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永远铭刻在赤湖人民的心中。

1952年,遵照江西省人民政府的指示,赤湖人民将汪仲屏烈士的遗骨护送并安放到江西南昌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