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中豪,1903年2月23日生于湖南省耒阳县城南伍家村一个清末秀才之家。他很小就开始读书,从县立高小、长沙岳市中学一直读到北京大学文学院,学习成绩优秀,又得到李大钊等名师的教导,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于1920年冬在北大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2年寒假,伍中豪回到耒阳,与刘泰、伍文生等人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团员60多人。1924年春,他又与陈芬等人创建中共耒阳支部。1925年春,他担任中共耒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他妻子段凤翔担任妇运委员。夫妇两委员,在党内传为佳话。
伍中豪在斗争中越来越感到了革命武装的重要性,经党的批准,1925年5月他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后,分配到广州农讲所担任军事教官,在这里认识了毛泽东等著名共产党人。1926年7月,他参加北伐军进入湖南,根据党的安排回到耒阳担任团防局长。他建立了耒阳工农自卫军总队,兼任总队长,为革命深入发展掌握了一支工农武装。
马日事变发生后,反动当局在《湖南民报》上明令通缉他。他只身潜往武汉,到卢德铭任团长的警卫团担任第十连连长。由于该团没有赶上南昌起义,便折回修水休整,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他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副团长兼三营营长,率部冲锋在前,攻占浏阳白沙,受到毛泽东的赞扬。起义部队在浏阳文家市会师后,他坚决支持毛泽东提出的部队到农村去建立根据地的主张,上了井冈山。
三湾改编后伍中豪先后担任第一团三营副营长、副团长兼三营营长,在攻占桂东县城、激战茶陵、歼敌于遂川等战斗中打出了红军的军威。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之后,伍中豪率部攻占永新县城,打土豪、分田地,为毛泽东《永新调查》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毛泽东多次表扬他能打仗,能做群众工作,是个文武全才。
红军进军赣南时,伍中豪任红四军三十一团团长,率部随毛泽东、朱德南下征战,大柏地一战歼敌团长以下800人,红军变被动为主动。在赣南闽西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斗争中,伍中豪亲身感受到毛泽东战略战术的威力,他意气风发,率部参加两次入闽、三打龙岩的战斗,越打越猛,捷报频传,在战火中锻炼成为红四军中军政兼备的优秀指挥员。在著名的古田会议上,伍中豪当选为红四军党的前敌委员会委员,担任第三纵队纵队长。1930年6月,中共中央指令全国红军整编,他担任红十二军军长,并成为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跻身红军高级将领之列。
残酷的战争环境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在汀州他患了急性肺炎,不得不住进中央红色医院。主持党中央工作的李立三强令红一军团出师北上,攻取长江,饮马长江,会师武汉。进军前,毛泽东到医院看望他,他觉得中央的决策不合实际,便对毛泽东进言:“气候不对,北上不妥。”并嘱咐毛泽东“保重”。
红一军团进军湖南后,伍中豪出院,由于留守闽西的红二十一军出击失利,军长胡少海牺牲,他便接任红二十一军军长,并任闽西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毛泽东、朱德率新成立的红一方面军二打长沙,急需得力战将和补充军力,毛泽东两次致信闽西特委,点名要伍中豪带一万兵员到平浏前线来,“愈快愈好”。伍中豪深知毛泽东执行中共中央打长沙的命令是艰巨的任务,便亲自去调集各红军独立团。不幸遭敌伏击,在安福县被敌人杀害,年仅27岁。红军攻占安福县城后,召开悼念伍中豪军长的万人大会,青山含悲,绿水鸣咽,党和人民永远怀念这位军中之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