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清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高千一2017-11-15 14:19

郭一清,又名源鉴,1902年3月出生于江西省信丰县游州堡一农民家庭。郭一清自幼聪颖机敏,胆大好动,8岁入私塾,先生点书,每篇能诵,乡亲们都夸他是状元料子。可他不钻诗书,常邀小伙伴弄棍舞棒,专玩打仗的游戏。天长日久,在村里武士的潜心指导下,还真掌握了几套武术,练得腰圆膀粗,臂力过人。

1914年,郭一清考入信丰县立高等小学堂。1921年秋,他高小毕业又进入江西省赣州第二师范学校求学。在这里,他通过与进步师生的交往,接触到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起新的人生观。他在校刊上多次发表反帝反封建的文章,并以学业全优在同学中建立了威信。

1925年5月,华中体育运动会在南昌举行,郭一清作为“三铁”(铁饼、铅球、标枪)选手前往参加比赛。连他自己也没有料到,此次远行竟是他新生活的开始。运动会期间,郭一清接触了许多进步青年,并由共产党员朱由铿、曾宏毅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赣州第二师范学校第一个共青团员。回学校后他便开始了学生运动的组织工作,很快在学校建立了团的组织,当选为团支部书记,同时被选为学生联合会总干事。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留校工作,这对于他团结和带领进步学生,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有十分便利的条件。他不仅向学生传播革命道理,还经常告诫学生注意自身的改造锻炼。他常在演说会上说:“学生运动是革命的活跃因素,但不与工农运动相结合就会失去强大的生命力。”在当地工农运动的行列里,郭一清也是一个十分活跃的角色。

1926年的桂花飘香季节,革命正当高潮。赣南地区成立中共赣州支部,不久又成立了特支。此时,郭一清由郭廷献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郭一清的协助下,赣州第二师范学校党支部成立,并由他担任党支部书记。不久,中共赣州地委安排郭一清担任工农运动指导员,回家乡信丰县开展工农运动。

当时,信丰虽然成立了县农民协会和县总工会,但会员只有500余人。郭一清回县以后,主动公开自己的身份,先联络当地的共产党员和工农积极分子,然后分别召开各种大小会议,宣讲革命道理,介绍外地情况,动员大家组织起来,跟随共产党,翻身闹革命。群众渴望翻身的热情,象一把干柴遇到火种一样,一下子点燃了,要求入会的人纷至沓来。仅几天时间,县农会就发展到4000多人,全县三分之二的农村建立了农民协会。

那时的信丰农村,天灾人祸猛如虎。地方盘剥加上闹饥荒,广大农民食不果腹,苦不堪言。乡亲们都指望农会给点实惠度过难关。郭一清对老同学黄达说:“农会不为农民解难,何必成立?新鲜而又空洞的招牌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能持久。”他们决定日子,在马鞍山坪召开群众大会,共商解决饥贫的办法。那天,风和日丽,四乡八邻的老表们把在山岗临时搭起的高台围得密不透风。

郭一清在台上激昂地说:“不是说一切权力归农会吗?我们种出的粮食为什么没有权力享有,要年年闹春荒呢?今天这个会,就是要让大家好好行使权利的大会。我们必须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开仓分谷烧契约,跟着共产党彻底闹革命。”

农民起来了,冲开一座座土豪劣绅的宅院,劈开一个盛稻谷的仓库,烧毁一张张典田当地借谷的契约和借据,抗租、抗税、抗息斗争,如热火升腾。

土豪劣绅害怕了,暗地里咬牙切齿,千方百计买通官府,妄图把农民运动压下去。

1927年农历正月底的一天,县公署以抗交田赋为借口,把农会主席李官濂扣押。消息传出,郭一清立即带领200多名农民直冲县公署大堂,当着知事史通的面,进行说理斗争。史通没料到郭一清有如此胆略和口才,加上自知理亏,无法辩驳,只好连连鞠躬,当场应承给李官濂披红戴花,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立即释放。这一斗争的胜利,破除了几千年来百姓怕官府的心理,壮大了农民斗争的胆量,扫了官吏豪绅的威风,为以后信丰大暴动奠定了群众基础。

春天,正当赣南的工农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国民政府中的反动派已勾结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糜集南昌,酝酿政变。为了及时揭露反动派的阴谋,地委命令郭一清返回赣州第二师范学校,负责地委机关报——《红旗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同时带领进步学生到各地散发报纸和传单。

3月6日,国民党反动派终于举起屠刀,首先杀害了赣州工人运动领导人陈赞贤。地委通知各县组织群众为陈赞贤烈士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追悼会,彻底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阴谋,同时建立工农武装,与反动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郭一清再次以工农运动指导员的身份回到信丰,在临江会馆主持召开了工人、农民、学生和各界人士共700多人参加的追悼会。他还亲自撰写并当场高唱了一首悲壮激昂的歌曲:

爱同胞!爱同胞!

为何呼?为何号?

豺狼兴刀,夺我英豪,

十八枪的仇啊,终久要报!

追悼会结束,郭一清立即组织群众在县城游行示威。市民都拥向街头助威呐喊,官吏们则龟缩在家里恨得咬牙。

不久,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在赣州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6月17日,信丰的反动头目王廷骥到赣州雇请了一个连的“清党军”,叫嚷要镇压信丰的革命。郭一清闻讯,及时通知地区的党组织转移到农村。王廷骥欲杀无人,恼怒至极,窜到游州堡捣毁农会,杀人放火,烧了郭一清等人家里的房屋,又在城门悬挂无辜百姓的头颅,到处张贴通缉共产党员的布告。他们将郭一清列为“首犯”悬赏5000元大洋买他的人头。白色恐怖一时笼罩了整个信丰。

形势险恶,但郭一清仍然设法联络了疏散在乡村的共产党员,继续宣传与发动贫苦农民,恢复农会,发展党员,成立支部。仅四个月,便重建农会20多个,会员发展到8000多名,建成党支部12个,党员发展到70多名。

在1927夏天的险恶形势下,信丰党组织派郭一清和黄达赴南昌向省委请示工作。省委指示:为了配合全省的战略安排,赣南派来的同志必须迅速返回赣南,继续发动群众,做好暴动的准备,并将南下的其他人员组成一支工作队,任命朱由铿为队长,郭一清为副队长,对外则使用中国国民党省党部宣传队的名义作掩护。郭一清受命后,全然不顾千里跋涉的劳累和途中的危险,星夜兼程返回信丰。南昌起义爆发后,郭一清又接到赣南特委的通知,要他火速赶到会昌县筠门岭,迎接南下的南昌起义军。郭一清冒着酷热,昼夜赶到筠门岭。一打听,部队早已南下向广东挺进,郭一清只好返回信丰。回到信丰不久,朱德、陈毅、王尔琢等带领的部分起义军入湘途经信丰。郭一清立即在黄泥排召集地方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周密地安排了对起义军的接待工作。由于他的精心安排,信丰县接待起义军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朱德、陈毅十分赞赏郭一清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临走时留下八支长枪、一支短枪和需保存的文件,并嘱咐他尽快组建农民武装,作好暴动准备。

南昌起义后,信丰的农民协会转为公开活动,同时宣布成立中共信丰县特区委,郭一清任宣传委员并兼管军事工作,黄维汉任书记。

年底,萧风鸣任中共信丰县委书记,郭一清帮助他宣传贯彻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积极组织农民赤卫队,开展“不还租税,反对高利贷剥削”、“收租收债者杀”的年关斗争。当地土豪十分恐慌,哀求和怂恿县长李枝煊和保警队长王廷骥再次下令通缉共产党人,捉拿郭一清等人。于是,一场新的残酷战斗严峻地摆在了郭一清等人的面前。

郭一清的家被敌人烧毁以后,老表们又帮助盖起了几间土屋。1928年2月21日晚上,县委就在这里召开扩大会议。在昏暗的桐油灯下,密密匝匝地挤满了人,跳动的火苗映红了一张张兴奋的脸庞。会议决定成立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和暴动总指挥部,选举智勇双全的郭一清担任总指挥,并讨论通过了暴动行动计划。这是一个将被历史牢牢记住的难忘的夜晚。

22日夜里,信丰城外一阵紧密的锣声过后,万余农民衣领内、武器上一律缝扎了红布条,左臂佩戴红袖章,肩背鸟枪或手持梭标大刀,高举火把,按拟定方案兵分四路向信丰县城进发。总指挥郭一清亲率第三路大军,及时赶到县城上西门外火焰山指挥部部署攻城。

次日凌晨,各路大军1万多人到达阵地待命。郭一清一声令下,攻城信号——3声土炮巨响发出了。顿时火光冲天,杀声如雷,十几门松树炮,80多支长枪和300多支鸟枪,齐向四面城楼发射。敌人仗着装备先进固守城堡,农军几次攻击都没有能得手。郭一清又令下西门外的第二路大队,利用早已挖好直通城脚的交通壕,派人身裹用水浸湿的棉絮,带着煤油、干柴,摸到城门焚烧,但因城门铁皮厚实无法烧熔。郭一清在阵地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挑选一批机敏勇猛的赤卫队员组成敢死队,扎长梯爬城墙;同时用“棺材炮”爆炸城根,也未奏效。敌人紧急调动小河、古陂、安西等乡民团3000余人,又调来了驻赣州的国民党第七师一个营赶来支援,使暴动队伍腹背受敌,攻城10余天终告失利。县委为保存革命有生力量,下令撤退疏散。由郭一清等人带领部分赤卫队员转入山区开展游击战争。

暴动失利后,郭一清不气馁,当他途经崇仙进入定南县界时,在黄柏山的一座寺庙墙壁上,挥毫写下了一首表明心志的七言诗:

拔山盖世眼重瞳,

垓下悲歌末路穷;

成败归天谁肯信,

乌江自刎亦英雄。

不久,郭一清在信丰、定南、安远三县交界的杨佳寨接到县委指示:赣西南地区的人民武装改编为三个纵队,授命郭一清将信丰、定南、安远三县边区的游击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赣西南第二十六纵队,任命郭一清为该纵队司令,在三县坚持游击战活动。

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四军从井冈山出发,转战赣南,东进福建,途经定南县的龙塘圩时,与郭一清的红二十六纵队会师。当了解到郭一清部队纪律严明,深得群众的爱戴与支持,由30多人发展到200余人枪的情况后,毛泽东建议二十六纵队随红四军一同东进。不料,行至寻乌县乡时,遭遇敌军金汉鼎和刘士毅部。为了保障红四军的顺利进军,经前敌委员会研究决定,留下二十六纵队地打游击,以牵制敌人兵力。郭一清二话没说,当即表示:“服从命令,坚决完成任务。”

这年3月,红四军攻克长汀,回师赣南发展苏区革命根据地,在瑞金与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以及地方纵队大会师,特将郭一清的二十六纵队编入红五军,成立政治保卫大队,任命郭一清为党代表,李寿轩为大队长,并随同红五军返回井冈山恢复革命根据地。不久,又调任郭一清为红五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政治委员。自此,郭一清作为一个成熟的指挥员和优秀政治工作领导者,一直跟随彭德怀转战于湘粤鄂赣边,在各次战斗中,充分表现了他英勇、果断、善战的特色和指挥才能,颇得彭德怀的赞许。

1930年6月,红五军第五纵队奉命扩编为红八军,郭一清转任红八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7月下旬,红三军团奉命攻打长沙。25日,红军在长沙浏阳门外遭敌阻击。为了突破敌人防线,郭一清不顾个人安危,手举驳壳枪,高声唤着:“同志们跟我来,冲上去消灭敌人!”在郭一清的带领下,红八军像潮水般冲向敌人阵地,击溃了阻击的敌人,并击毙敌团长邓南一。可是,在追击敌人时,郭一清却在浏阳门外猴子石战斗中不幸阵亡,时年仅28岁。

郭一清虽然生命短暂,但他的一生却是流彩闪光。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黄克诚、 何长工、程子华、李寿轩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多篇回忆录中,充满深情地频频追述郭一清的功绩。1951年9月5日,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写给郭一清的遗子郭兴让的信上说:“一清同志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早期信丰县委的领导人之一,是我的战友。他不幸牺牲,安葬于浏阳门外七里巷附近,当时因环境险恶,为避免敌人掘尸而未立碑,与其他牺牲的同志埋于一起,日久已难以辨认。惟郭一清同志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坚决勇敢、艰苦奋斗之精神,将永远留在人间,值得我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