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远定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高千一2017-11-15 18:49

谢远定,号伯平,1899年出生于湖南省枣阳县兴隆谢老湾村一个贫寒的家庭。

谢远定自幼从父读书,聪明好学,成绩优异。1915年小学毕业后,他带着母亲省吃俭用积攒的一串钱,步行到武昌,考入湖北省立中学,随后又转入了中华大学附中。在这里他受教师恽代英的影响,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积极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1920年2月,恽代英等人在武汉创办了“利群书社”,作为传播新文化、传播马列主义的基地。谢远定是该“利群书社”社员,同时还参加了恽代英倡导创立的“仁社”,“健学社”,并成为两社的领导成员之一,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列主义。同年夏天,谢远定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后改为东南大学)学习农科,在校期间参加了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后转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东南大学开始建党,谢远定在校首批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11日,中共上海地委兼区执行委员会决定:将南京城里的五个党员编为地委第六小组,谢远定被任命为组长。

1923年10月21日,南京举行第二次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大会,谢远定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长,负责领导全市27名青年团员,组织从事青年学生运动。

1924年,谢远定组织鄂北旅宁学友会主办了《襄军》季刊,抨击黑暗的旧社会,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启发人们的革命觉悟。国共第一次合作后,他根据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参加国民党南京党部的筹建工作,并在南京高等学校的进步学生中发展了部分党员,为国民党南京党部(后改为南京市党部)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1925年春,根据工作需要,谢远定离开南京回到武汉做党的地下工作,他以私立武昌共和中学教师的公开身份作掩护,宣传马列主义,进行革命串联。当时他经济收入微薄,唯一的一个不满周岁的女儿因患重病,无钱医治而死亡。他以坚韧的毅力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克制自己,夜以继日地为党工作。同年夏,党组织派谢远定回鄂北襄阳地区开辟工作,他以襄阳鹿门中学(后改为湖北省立第十中学)教务主任兼省立襄阳第二师范学校教员的身份公开工作,从学生的积极分子中发展了一批党、团员,建立了中共襄阳特支,并担任了特支书记。

1926年春,以襄阳二师为中心的学生运动迅速发展,鄂北大部分地区也相应建立起农民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民运动,震惊了军阀政府,谢远定成了敌人注意的重要目标。为了免遭迫害,党派遣他前往广州参加北伐军,在第十二师担任政治部秘书长、宣传科科长等职。随军北伐途中,他深入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鼓舞士气民心。北伐军攻克武汉后,他奉命调任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宣传部秘书,主编市党部理论宣传刊物《汉声周报》。他在《汉声周报》上撰写文章50多篇,揭露敌人的罪行,宣传革命真理。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革命进入低潮阶段。根据八七会议精神,为了更好地同敌人作斗争,党组织派谢远定第二次回到鄂北。他先后担任中共鄂北特委(兼随县县委书记)、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和特委书记等职,主持筹建了随北游击大队,为发动以枣阳为中心的鄂北秋收暴动,做了大量工作。在白色恐怖的年月里,他经常改名换姓,化装成农民、小贩,只身活动于鄂北地区城乡,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为以后建立鄂豫边苏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28年夏秋之间,中共鄂北特委与湖北省委失去联系,给继续深入开展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避免给党组织造成更大的损失,时任中共鄂北特委负责人之一的谢远定,想到自己对武汉比较熟悉,就自告奋勇,毅然于农历9月只身前往武汉寻找省委。谢远定到武汉后,经中共党员李抱一(又名李实)介绍,终于同省委取得联系。他详细地向省委汇报了鄂北的斗争情况,得到了省委关于下一步斗争的指示。就在谢远定带着省委的指示准备返回鄂北的前一天晚上,因叛徒林家靖的出卖,他在所住的汉口甲子旅馆洗澡堂内被“清乡”督办署稽查队逮捕。被捕后,敌人用辣椒水灌鼻子,用香火烧脊骨,残酷折磨谢远定。面对敌人的酷刑,他坚贞不屈,一言不发。敌人无奈,只好把他送上法庭。在法庭上他怒斥叛徒厚颜无耻、叛党投敌,嘲笑敌人的无能与卑劣。恼羞成怒的敌人把谢远定押赴刑场。在刑场上他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枪口,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29岁。

在枣阳革命纪念馆内陈列着谢远定烈士的像片和英雄事迹,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前来参观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