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贞谦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高千一2017-11-15 19:10

邓贞谦,又名邓中坚、邓健行,化名曾持,1907年出生在江西省萍乡市上粟区彭高乡茶源头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7岁入茶源头村邓氏族学校读书;9岁时升入萍乡芦溪高小。1920年,由于生活所迫,14岁的邓贞谦依依不舍地告别父母,到萍乡城内谋生,先后在“顺兴和”,“惠丰和”商号学徒;1923年,又考入萍乡中学继续读书,并接受了对他一生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教育。

当时,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在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领导下,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这在他的头脑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校期间,他和孔原、刘里等进步青年一起组织筹建了进步团体“互助社”(后改名“策群社”),寻求革命真理,贴标语,撒传单,从事学生爱国运动。他还利用暑假,邀集一些同学,在家组织了平民夜校,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传播马列主义,启发工人觉悟。安源党组织对他们的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具体的领导与帮助,使萍乡中学的学生运动逐步开展起来。邓贞谦等同志建立的“策群社”,较好地担负起了宣传群众、鼓动群众的任务,为萍乡学生革命团体及青年团组织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和组织作用。

1926年,邓贞谦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在这里,他目睹了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邓贞谦放弃了在大学的学习机会,于1927年暑假返回故乡,致力于革命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党组织介绍,他在南昌参加了方志敏组办的江西农民运动训练班的学习,结业后,根据党的指示,以特派员的身份回到萍乡从事农民运动。当时,反动军阀在萍乡制造了血腥的六五事变,反动势力十分猖獗。他不顾个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难,与萍乡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在萍乡东门伞铺建立了党的秘密机关,利用伪县长要他主办《新萍周刊》的机会,广泛开展革命宣传活动,疾呼:“革命是没有先后老幼的,好比电车路一般,上的上,下的下……中国的革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时期了。统治阶级虽尽量的屠杀,可是革命高潮,不但不曾低落,并越发发展了。可以断言,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他重建了萍乡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任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总务工作。

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以后,各地武装起义风起云涌。中共安源市委经湖南省委批准,准备在上粟举行武装暴动。萍乡北路的上粟市,位于萍(乡)、浏(阳)、醴(陵)县交界之地,敌人统治势力薄弱。只有萍乡县政府靖卫队一队人马驻扎在那里。邓贞谦借助于对上粟情况熟悉和主办《新萍周刊》、广泛联系社会的优势,想方设法派遣一批共产党员到靖卫队工作。同年阴历小年晚上,农协会员四十多人与靖卫队内的共产党员里应外合,将靖卫队五十余支枪全部缴械。第二天开往上粟的斑竹,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直辖第二团,建立了萍乡北路革命根据地,造成了北路地区的武装割据。

1927年12月5日,中共安源市委召开扩大会议,改组了市委,邓贞谦当选为安源市委委员,年底,由安源市委派往萍乡湘东区担任区委书记。

邓贞谦任区委书记以后,与刘型、袁德生等人,周旋于湘东、排上、下埠、东桥等地,广泛发动农民,组织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27年12月30日晚上,邓贞谦等组织排上、上桥的农民赤卫队,联合醴陵农民赤卫队一百余人,手持梭镖、乌铳,攻打排上地主武装,烧毁了大地主张明义的房屋。1928年农历二月初九,他又率领农民武装攻打了下埠地主武装靖卫团,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壮大了农民武装。与此同时,邓贞谦还负责安源市委和井冈山的联络工作,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徒步往返于安源与井冈山之间,传递文件,护送革命同志,推进革命斗争。

1928年5月,邓贞谦从井冈山返回安源,途经芦溪的南坑,不幸被南坑靖卫团逮捕,旋即被押送到萍乡县城监狱。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邓贞谦大义凛然,威武不屈。他估计到自己难以活着出去,便对去探监的姐姐说:“不要哭,我难于出去了,送点纸、笔、墨来。”在狱中,他用饱满的革命激情,挥笔写下了两副对联:“暴动不怕剧烈,牺牲要有价值”;“坚决执行土地革命,彻底肃清统治阶级。”

邓贞谦在遗书中写道:“……不死于病魔,而死于反动政局之下,是死者最痛快的一回事!……要革命就要很坚决很勇敢地毫不犹豫地站在无产阶级方面去杀戮一切豪绅统治阶级。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作一次最后的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莫要说我们一钱不值,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这段话充分表现了邓贞谦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和在对敌斗争中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6月8日,国民党反动派决定杀害邓贞谦。就义前,他向敌人提出,必须用椅子抬他走,起初,敌人不答应,邓贞谦就坚持不肯走路,反动派毫无办法,最后只好叫几个士兵用一把椅子抬着他。邓贞谦整理了一下衣服,从容地坐在椅子上,唱着《国际歌》,高呼“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在萍乡大西门外从容就义,年仅2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