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高千一2017-11-20 08:51

刘英,原名光铭,字丹书、聃述,1881年出生于湖北省京山县永隆河刘家榨。父亲刘大美为清代监生,富甲一方。刘英从小就读于安陆府(今湖北省钟祥市),夙有大志,自幼喜读文天祥《正气歌》与岳飞《满江红》。

辛亥革命前夜,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灾难深重,风雨如晦,有志之士勃然奋起,或发愤新学,图师法欧美,实现国家强盛,民族中兴之梦想;或投笔从戎,欲挽救民族危亡,拯民于水火。青年时期的刘英正处于这一重要的历史变革时期,深重的民族危机与人民的苦难,奔涌的时代旋流,使青年刘英的思想受到洗礼,激发起刘英强烈的爱国热情。1904年参加县试,针对日俄战争中日本所显示的强大海军力量和日美海军在太平洋上角逐争雄的现实,刘英抒发政见,认为日本“必侵凌我国以逞其野心”,中国图强必师欧美,“扩充海军,多派学生赴欧美学习,并须师远交近攻之古训,联美以制日”。其论得主考官赏识,考取清代末科秀才。次补博士弟子员。

20世纪初,青年学生中出现了赴日留学高潮。1905年冬,刘英偕族弟刘铁等家乡一帮文化青年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之道。刘英初入东京明治大学学习政治经济,以企回国改良中国落后状况,后结识孙中山,认识到要振兴中华,必推翻清政权,遂转入士官学校学军事。1906年加入孙中山在东京建立的同盟会。次年参与发起成立共进会。

1908年,刘英从日本回国。次年,同孙武等在武昌、汉口秘密设立共进会机关数处,联络革命党人,组织革命活动。

不久,刘英回到家乡永隆河,散发家财,结纳志士,并以京山试办地方自治主持人身份为掩护,暗中从事革命活动,发展革命组织。当时,江汉平原灾害连年,民众纷纷结党入会以图生存,永隆河一带成为会党活动中心。刘英早年在家乡经略有素,又与会党豪俊常相往来,在地方上有一定影响。因此,他根据共进会“工作先从会党入手”的战略方针,特别注重在会党中展开联络活动,发展革命党人,同时广纳贫民豪俊,并派人打入驻永隆清军之中展开活动,发展共进会组织。为了筹集活动经费,刘英在永隆镇上开设“全盛美”杂货铺,并附设邮政代办所,作为联络据点。又邮购革命书报广为散发,扩大革命宣传。刘英父亲对刘英的革命活动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为联系帮会,一次刘英以捐道台为借口,向父亲要白银5000两,其父照数付给,1909年京山大旱,刘英家佃户的粟子均未种上,刘英动员父亲将佃户秋季佃租全免,这一举动大大提高了刘英在当地百姓中的威望。

为了更广泛发动群众,刘英派人在京山、天门、潜江一带动员组织民众,一时间,刘英麾下拥众数千。1910年春,共进会湖北分会成立,刘英被推举为湖北共进会副都督兼第二镇统制,负责指挥汉水流域军事。

当时,在刘英手下,还有刘铁、刘杰、宋镇华等一帮和刘英同时留日归国的青年,他们是刘英发展革命组织,从事革命活动的得力助手,是永隆河起义重要的组织者和领导成员,特别是刘铁,起义后在阳夏战斗和北伐南阳等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州起义失败后,湖北共进会领导人在武昌胭脂巷二十四号召开会议,确定由两湖首先起义。刘英、宋镇华等赴襄加紧进行起义准备工作。刘英致函孙武等,建议以武昌首义号令天下,并表示:决心为武昌革命“先树一帜于(汉水)上游,上拒襄郧之敌,下为武汉声援。”为了随时掌握省城方面情况,刘英派宋镇华驻汉担任联络,自己回京山组织发动起义。

1911年10月12日,辛亥武昌首义爆发的第三天,在湖北省京山县永隆河也发生了一场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全国最早策应武昌首义的革命行动。起义部队主要由乡民、会党与新军组成,数千人的部队从汉水支流旁这一偏僻小镇挥戈而起,席卷江汉平原,威震安襄郧荆,东援阳夏,北伐南阳,为推翻中国千年帝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醒目的一笔。这次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就是孙中山盟友、辛亥时期著名革命党人刘英。

1911年9月24日,共进会、文学社两组织领导人召开联合会议,讨论起义方略,在会上刘英分析了武昌起义的有利条件和重要意义,坚定地向与会者再次表示:若武昌发难,自己“必树义旗于上游,以抵襄郧之敌,成则同为幸民,败则共为齑粉!”其慷慨之情,使与会者为之振奋。

会后,刘英与宋镇华返里,同刘铁、刘杰等加紧进行起义前最后的准备工作。

10月9日,汉口宝善里机关失事遭破坏,彭、刘、杨三烈士被捕就义,革命党人决定起义提前。杨玉如受派遣连夜买舟起程赴永隆河通告刘英,于10月12日到达刘家榨。

刘英得知汉口失事消息和提前举义的决定后,当即召集刘铁、刘杰、宋镇华等召开紧急会议。他说:“我们革命党人是杀不尽的,民国这块牌子是从血里淘出来的,现在我们只有马上动手。兄弟们,我们赶紧干起来吧!”大家一致赞成。

阴险狡诈的永隆襄阳巡防营管带张晋福知事不妙,以尊敬社会贤达为名,假意邀刘英当晚至镇上清营赴宴,欲将其杀害。

刘英早已识破张晋福的诡计,来了个将计就计,经过周密部署后,他带四名亲信(其中李氏三兄弟为当地武林高手)欣然前往。刘铁等人依计率1500人于天黑前包围了永隆镇,并派人秘密通知清军内部同志即时响应。

席间,张晋福突然拔枪向刘英射击。李氏三兄弟一位飞跃而起,挥拳猛击其手臂,子弹向上打在屋梁上,另两位迅速飞出匕首将张杀死。刘英即向在座官兵宣布起义,群起响应。

刘铁等听到枪声,即率众高呼口号浩浩荡荡冲进镇内。少数清兵开枪抵抗,被起义部队击毙。

次日,刘英以“中华民国政府湖北副都督”名义发布起义布告,对驻防金宝湾、罗汉寺、下洋港等地清军予以招降,派孙镜(孙铁人,1923年曾在孙中山改组后的国民党中央任党务部长,1958年卒于台湾)等到京山县城劝知县陈中孚归顺义军,京山城不攻而下。此时,武昌起义消息方传到永隆河。

永隆河起义后,四方民众纷纷前往投奔,不日即应者逾万。一时间,永隆河畔兵马如潮,刀枪如林,口号声响彻云天。10月18日,令刘铁、刘杰为先锋,遴选精兵二三千人,由永隆河顺流而下直捣天门县城。驻防天门城的清军在义军声威震慑下,不击即溃,知县荣浚等11人被处死。次日,刘英下令开仓济贫,并以湖北荆襄国民军代表身份布告于民。

永隆河起义在襄河上游与武昌首义相呼应,旗开得胜,震撼了清朝统治,有力声援了武昌新生的革命政权,给革命党人以巨大鼓舞。

在天门,部队迅速发展到5000余人,分编为两标,刘英自兼第一标标统,刘铁为第二标标统。

武昌首义后,清政府调兵大举南犯,企图将新生的革命政权扼杀于摇篮之中,武汉形势十分吃紧。刘英应军政府电令,派刘铁率精兵七八百人经汉川新沟、蔡甸,驰赴汉阳支援,同时派兵进攻潜江。10月25日,清巡防营统领刘韫玉率众自钟祥来犯,刘英邀击于张截港,敌军大败,残敌绕窜刘英家,烧杀掳掠而去。刘英挥戈南下,于11月1日占潜江县城,10日占监利县城。继又先后收复江陵、公安等县,完全截断了襄河,成功地为省城把住了西北门户。

汉阳失守,武昌势危,刘英一面继续派兵增援阳夏,一面力图进兵襄樊,以阻挡南下增援之敌,并向军政府请领枪弹。一贯仇视革命的黎元洪早就对刘英自称副都督心存疑忌,这时,黎虚与委蛇,延至11月下旬,始任刘英为攻襄代表。时安襄郧荆招讨使季雨霖北伐乏师,派人与刘英联系,刘英慨然应允说:“苟利于国,当竭力相佐。”即自动取消副都督称号,改任招讨使署军务处长兼顾问。12月5日,招讨部队抵天门岳口,刘英率部结队欢迎,随即附军北上。12月6日抵沙洋,招讨部队整编为两标,刘英部合编为第一标,由刘铁任标统归入季雨霖部。

永隆河起义部队的并入,使招讨部队声威大振。原清军管带张楚材拥兵自重,自称“大总裁”,踞钟祥,拒不受招讨使署节制。1912年1月8日,刘英、刘铁指挥部队趁夜巧袭,赶走张楚材,占领钟祥。

1月19日,季雨霖进驻襄阳后,准备北伐,刘铁部改编为第十八标,刘铁任标统兼北伐右路军指挥,亲率本标第一、三两营,敢死队70名、马队40骑、山炮30,间道枣阳,取唐县,占新野,会师南阳。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临时政府。帝国主义把袁世凯作为他们的代理人,在帝国主义的帮助下,清朝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由于孙中山的妥协退让,南北议和,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南北议和后,季雨霖部改编为第八师,永隆河起义部队编为第三十团,刘铁任团长。刘英回武昌,被黎元洪聘为高等顾问。同盟会湖北支部成立,任支部长;当选国会众议院议员;授陆军少将。

1913年,袁世凯派人在上海刺杀了宋教仁,袁世凯的反动面目暴露,东南皖、赣等省起兵讨袁,刘英与詹大悲等在汉口法、日租界设立机关,密谋响应,事泄,逃往日本。不久,刘铁在沙洋率部反袁战败,亦化装重渡日本。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广大人民和革命党人的反对,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组织武力讨伐袁世凯的活动。刘英、刘铁率先加入。同年底,刘英奉孙中山命回湖北任分区司令,参与策动二次讨袁,并电召刘铁回国。刘铁到上海,寓法租界,因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被捕。1915年7月31日,刘铁被袁世凯爪牙上海镇守使郑汝成杀害于西炮台,时年仅26岁。

为维护共和制度,1917年夏,孙中山倡导护法运动,并南下广东,想借助西南军阀的军事实力,开展护法运动。同年秋,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刘英参加非常国会,任大元帅府参议。荆襄独立,刘英任靖国第四军司令,又被鄂西军总司令蓝天蔚委为襄河招讨使,转战鄂西、川东一带。

1921年,刘英奔母丧回籍过汉口,寓法租界。时鄂人驱逐鄂督王占元运动正烈,刘英号召旧部参加,被叛徒告密,王占元贿通法国领事,将刘英逮捕。9月5日,刘英在武昌阅马场惨遭杀害。

刘英殉难后,广州革命政府为之举行隆重追悼会,孙中山亲笔谕示:“一俟大局底定,举行公葬。”

辛亥革命,刘英、刘铁赤手联袂起京山,兄、弟俱壮烈殉国,至今犹为人们所追念。

1985年,京山县政府将刘英墓从永隆河其老家迁移至县城东烈士公园内,并在墓旁修建刘英、刘铁亭,立碑镌刻其生平事迹,供游人瞻仰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