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杰三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高千一2017-11-23 09:38

韦杰三,1903年生于广西省蒙山县新墟镇。12岁时入县立高小读书,成绩优异,名列前茅。高小将近毕业时,因羡慕上海的文明,他很想到那儿去读书,曾对同学说过:“如果上海的学校肯收我做校役,我也有机会去研究科学了。”可惜因家贫路远,有志难酬。小学毕业后在本县专修国文一年。虽学习成绩优异,但因经济困难,无力继续求学,乃到本县古排村初级小学担任教员。半年后,即1917年秋,考入梧州省立师范学校,生活和学习费用由公家供给,他孜孜好学,深得师长们的赞赏。那时他惟一的愿望是将来回本乡办一间模范学校,把所有家产拿来“供办学的经费”。他在该校学习一年半,便毕业了。当时,韦杰三刚15岁,在家庭的安排下结了婚。他曾为“早婚和盲婚”而苦恼,但并没有屈服于封建包办婚姻的约束,亦未因家庭经济困难而畏葸,而是“壮志未尝稍懈”,决心继续外出求学。

1919年春,韦杰三克服种种困难,借得数十元钱,到了广州,以工读的办法,就读于慕黎英文专馆,半年后又考入培英中学。他“穷且益坚,勤苦自勉,虽假期仍不释卷”。在努力学好各门功课的同时,他积极参加社会工作,曾任校刊《培英杂志》的编辑、学生自治会的干事等职务。这期间,创办模范学校的念头,“不独没有消灭,且还立得更坚”了。他说:“因我看见广州的学校,比我家乡里最好的中学还要好,而且女子教育又很发达,这么一来,便不致有早婚和盲婚之弊了。于是我那‘不许早婚和盲婚的男女模范学校’的虚想,越发牢不可破了;同时,我又开始在儿童读品上做工夫。”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抱定决心,“勤求自己的学问,和决志升学到大学及留学到外洋去”。如果“万一经费弄不到手,不能升学到大学及留学到外洋去,也惟有一壁自修,一壁给学校做工,或专在儿童读品服务就是了”。后来,他正是这样奋斗的。1921年夏,韦杰三转学到东南大学附中,又被同学们选为学生自治会的周刊编辑,因为评论校政而得罪学校当局,不得不又转学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到上海求学是他梦寐以求的事,因之格外努力。1923年,因经济所迫而辍学,回到蒙山,在县立中学任英语和音乐教员。这年,经过多方商议,在其妻同意下离婚,解除了长期以来因“早婚和盲婚”带来的苦恼。

1924年秋,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时,韦杰三抱着读书救国的宏愿,设法又来到了上海,投奔到进步力量很强的上海大学,入英国文学系学习。1925年,上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各校学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斗争。韦杰三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五卅惨案后,上海大学因学生参加爱国运动被反动当局强令解散。韦杰三不得不再次转学。一个具有强烈爱国心和正义感的有为青年,虽酷爱学习,但国家的危亡却使他无法安心读书,且屡遭学校与社会的打击和排斥。人间的不平、社会的不合理及这一切给他带来的痛苦,激起了他的反抗。韦杰三“好批评,对社会或学校常发不满意语,而对其社会学校之服务,则不遗余力,尝立志研究文学,欲以教育终其身”。这几年,他写了《我的苦学经过谈》《一个为盲婚而战的学生》《从圈里跳出来的一个》《苦儿脱盗》《私逃》等文章,发表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学生杂志》《少年杂志》等报刊上。这些文章反映了他对旧社会的愤懑,也反映了对新社会的追求。他在《我的苦学经过谈》一文中说:“唉!以我一个孤儿,既要自己设法苦学,又常受精神上的痛苦,使我读书难成,我怎不和他誓死宣战?啊!我的同病相怜的人们,别胆怯!别灰心!奋勇上!战胜穷魔!草除专制!成功的神,正在默助你啊!”又说:“我以后仍须继续奋斗下去,决意要打破难关,俾学问稍有成就,一则不负初衷,二则可尽力帮助与我同病相怜的后来者。”

正当韦杰三为到何校去继续求学而冥思苦想之际,适逢北京清华学校增设大学部,招收新制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他欣然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录取。1925年秋,作为清华学校大学部第一年级学生,他来到了清华园。

来清华的前夕,同乡苏甲荣向韦杰三介绍了著名散文家、清华教授朱自清,并写了一封介绍信。到校后,韦杰三钦慕朱自清的才华与“诲人不倦”之师道,曾前往朱自清住所请教,并热切地要求转到朱自清的班上听课。但因学校规章所限,未能如愿。据其国文课老师钱子泉教授说:“他知道不能转时,也就很安心地用功了,笔记做得很详细。”那时,家中无钱供他求学,韦杰三在外读书用的钱,“一小半是自己休了学去做教员开来的,一大半是向人告贷来的。”在校中,他给人的印象是心地纯洁,待人谦和,乐于助人,坚毅刚强,刻苦学习;平时沉默寡言,但一谈国事,便慷慨激昂,滔滔不绝,对各种不合理现象,从不沉默,勇于抨击,并提出自己的主张。朱自清称赞韦杰三“年纪虽轻,做人却是有骨干的”,“是一个可爱的人”。

1926年3月中旬,日、美、英等8个帝国主义国家以大沽口事件为借口,向中国北洋政府提出“惩办凶手”,“赔偿损失”等无理要求,并发出最后通牒。这种强盗行径,使一切热血的中国人,无不为之义愤填膺,国内各种抗议活动纷纷而起。

18日,社会各界群众和各高校学生纷纷聚集在天安门前,在李大钊、赵世炎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八国通牒国民示威大会。会后,部分学生队伍在组织者的率领下,高喊着“打倒帝国主义”、“拒绝通牒”等口号,游行到铁狮子胡同的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

这天,气温骤然下降,阴云密布,雪花纷飞。韦杰三和清华的同学们,义无反顾地走在队伍里,他忘却了疲劳和个人的安危。谁也不曾料到军阀政府竟以持枪的卫队来对付手无寸铁的群众,执政府门前的枪声响了,游行队伍遭到血腥屠杀。勇敢地站在队伍前面的韦杰三,不幸腹部连中4弹,倒在血泊中。同学们立刻把他抱出来,送往协和医院急救。40多位青年的牺牲和100多人受伤的血,染红了执政府门前的广场。3月18日这一天,被鲁迅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韦杰三躺在医院里,在昏迷中怒骂:“段贼兽心,何为以我为牺牲耶!”临终前,他仍关切着祖国的命运,望着周围的同学说:“我心甚安,但中国快要强起来呀!”21日凌晨,韦杰三终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含恨离开了人世,年仅23岁。

噩耗传至清华园,同学们万分悲痛,派代表于22日进城迎灵。灵柩运至沙滩路口,北大学生会率同学数百人举行了路祭,许多人恸哭欲绝。灵车来到了清华西门,路的两旁早已站满了自愿迎祭的同学、教师和职工,他们忍着悲痛给烈士供上祭物,然后对烈士遗体三鞠躬,默哀5分钟。静默中传来隐隐的哭声,大家为失去了这样的一位好青年感到十分悲哀。

烈士的遗骨先葬于清华园内“水木清华”北面土山之阴,3周后移至圆明园,与其他“三一八”死难烈士合葬。同学们为烈士敬献了一幅挽联:“碧血溅都门,丹心照清华”,赞扬韦杰三烈士以满腔的热血,浇灌了祖国的革命之花。

为了表达对韦杰三烈士的敬仰和怀念,清华师生把韦杰三生前发表在《培英杂志》《学生杂志》《少年杂志》、上海《民国日报》副刊等报刊上的作品,汇编成《韦杰三烈士集》出版发行。师生们还特地从圆明园废墟移来一根大理石断柱,把它竖立在清华园内原烈士墓地,作为烈士的纪念碑。它象征着正在成长中的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遭到反动派摧残而夭折;同时,这断柱又取自被帝国主义侵略军焚毁的圆明园旧地,它又是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见证。三一八断碑激发了清华师生的爱国之情,时刻提醒着他们勿忘国耻,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