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群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高千一2017-12-06 08:52

杨德群,字光哲,1902年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清溪乡南仓团(现属汨罗市铜盆乡)的一户书香之家。她的父亲杨年人博学多才,长年执教,誉满湘中。杨德群有姊弟三人,她居长。杨德群自小聪颖好学,1913年考入湖南师范学校,从师于著名的教育家杨昌济、徐特立等人,“她刻苦好学,凝重有礼”,是学校有名的高材生。在湖南女师的学习,为她接受新思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18年,年仅16岁的杨德群在女师毕业。她怀着为教育事业,为妇女解放贡献力量的决心,离开生活舒适的家庭,只身前往湘西穷苦的山区,来到女革命家向警予创办的溆浦小学任教。在与向警予共事的日子里,她不断接受新的思想,培养新的情操。她教的女子体育课难度很大,但她知难而上,想方设法,战胜种种困难,把学校的体育锻炼搞得热气腾腾。同事们称赞她,学生们尊敬她,称她为“任事勇而抚幼慈,教人尤注重人格”的好教师。

杨德群沉默寡言,但遇事勇敢冷静。有一年她休假回家,正碰上军阀败兵途经她家。她正准备帮助一家人一起避难,败兵已撞开房门,用枪威胁她,并抢劫她家财物。她用身体保护母亲,怒斥败兵,败兵端枪欲向她射击。她抢步上前,把枪口推向窗外,枪声震耳,而她却面无惧色,仍愤怒地斥责败兵。后来当师友们听说此事,并赞誉她时,她却说:“义所当为,此身何惜,吾人当以不畏难之精神,为社会谋福利也。”

两年后,杨德群回到长沙,先后在城区小学、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任教。

社会实践使杨德群深深地感到自身责任的重大,为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以便担起改造社会,解放妇女,服务教育的重任,1924年秋,她辞去教师工作,考入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秋,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先考入北京艺专,后考入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成为女师大国文系预科乙班的学生。

在女师大学习的日子里,杨德群的思想有了新的转变,她一面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一面不断探讨社会黑暗的根源,寻找改造社会的方法,当她了解到苏联十月革命的情况后,非常羡慕苏联革命妇女。当时,萧子璋在女师大讲授俄语课,利用课堂宣传苏联革命,杨德群每课必到,认真听讲。她对好友雷瑜说:“我们的责任是多么重大啊……我们知道世上的女子除了在俄国的最少数的女子外,其余都过着非人的生活,而大多数男子亦复如是。陷女子及大多数的男子过这非人的生活的原因,当然是万恶礼教的束缚,及不人道,不平等的法律……要恢复人类的平等和自由,使男女均能过人的生活,非根本推倒现在的社会制度不可。”

在文化学习与社会考察中,杨德群坚决反对口头上大谈社会解放而无实际行动的做法,认为必须把理论注于实际行动之中,不光坐着说,还起来行,要努力奋斗。“……努力奋斗,不是空口可以作到的,我们应找到适当的方法和步骤来”。她对同学说:“没有充足的学识和明了的观察,做事是不会成功的,我们要勤勉地研究学业,忠实而不畏惧地去干事业,我们非达到我们最后的目的,到死是不该休息的。”她正是以解放妇女,改造社会为目的而刻苦学习和不断探索的。1926年初,她怀着对革命先驱者孙中山的敬仰,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在孙中山逝世一周年之际,她挥笔写下“行不惑,教不倦,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中山革命精神。研究革命,宣传革命,实行革命,是中山革命步骤”,以勉励自己,表达自己忠实革命,立志改造社会的决心。

杨德群学习勤奋刻苦,待人诚恳温和,处事沉静勇敢。她不喜出风头,总是埋头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热情参加各项革命活动。同学称她是“富有思想,大有作为”的革命青年。

同年3月12日,大沽口事件爆发。蛮横的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意、荷等帝国主义列强于16日向段祺瑞临时执政府提出“最后通牒”,同时,并排列各国舰队在天津沿海,对我进行武力威胁。消息传来,京津及全国民众愤怒不已。17日,北京学生联合会和社会各团体代表组成代表团,到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要求抵制“最后通牒”。代表们的爱国要求遭到无理的拒绝,在执政府卫队的大棒下,许多代表被殴伤。

帝国主义的横蛮,执政府的无耻和同学的受伤,如同一把把钢刀刺入杨德群的心中,她一反平日的沉默寡言,满腔怒火地投入到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卖国政府的洪流之中。她愤怒地对同学说:“处在这个内乱外侮交相逼迫的次殖民地之中国,倒不如死了干净!可是我要死,要先炸死几个卖国贼才甘心。”

18日清晨,杨德群取出学生会修改章程,认真阅读,不时写下自己的意见。当一位同学问她去不去天安门参加示威大会时,她坚定地回答:“要去。”然后,和同学们一起簇拥着校旗,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出学校,汇入天安门前反帝反卖国的激流之中。

大会结束后,开始了示威游行,杨德群忘记了饥饿与疲劳,斗志昂扬地走在女师大的队伍中,边走边向路边围观的群众宣传爱国道理,高呼“反对卖国投降!”“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当游行队伍到达段祺瑞执政府门前时,她看到了荷枪实弹的执政府卫队,愤怒地对身边的同学说:“我的血都要沸腾了”,她站在队伍前面与同学们一起高呼:“驱逐八国公使!”“抗议最后通牒!”“反对卖国投降!”

示威游行的代表见段祺瑞的要求遭拒绝,卫队与爱国群众相对峙,执政府门前一片杀气……突然间,枪声大作,手无寸铁的群众、赤诚爱国的学生顷刻间倒下数十人,枪声、喊叫声响成一片,执政府卫队端枪握刀持棒,冲向后退着的人群。

枪响之后,场内一片混乱,杨德群被人群拥挤着向大门外退去。这位平日沉静得像一潭深水似的姑娘,此刻却表现出惊人的沉着和勇敢。当她看到自己的同学、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被枪弹击中,倒在血泊之中时,毅然推开拥挤住她的人们,迎着呼啸飞过的弹雨,不顾自身的安危,冲到刘和珍身边,救护自己的同学。就在她即将扶起刘和珍的瞬间,一颗罪恶的子弹无情地射入了她的胸膛……

当女师大的学生们满怀悲愤迎回烈士的遗体时才发现,丧心病狂的敌人竟把烈士的衣物也掠夺一空。更有一些反动文人墨客,为洗刷段祺瑞执政府的血腥罪行,竟不顾事实,大造谣言,污蔑烈士,说杨德群是被金钱收买去做替死的。女师大的学生面对敌人的造谣中伤愤然反击,她们在报刊上揭露敌人的罪恶行径,为烈士正名:“杨女士居恒沉默寡言,遇事不艰险,不张声色,切实从事,而对于国事及其公益事业,尤具热忱,素以立己立人救国救世为职志”,“杨女士这回为爱国心所驱使,参与这最文明的外交请愿活动,惨遭当道豺狼屠杀。”在公祭烈士的大会上,学生们含泪宣誓:只记取平生约誓,待他日元凶授首报君知。人类终有光明一日,中国终有富强的一日。

鲁迅对牺牲时年仅24岁的杨德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而不恤的事实”,“是出于我的意外”。当她“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

1931年,北平宣武门内石驸马大街女师大校园的西跨院内,一座汉白玉的纪念碑拔地而起,上面镌刻着殷红的大字“三·一八遇难烈士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此后每年3月18日,都有成群结队的学生,向纪念碑敬献花圈,缅怀烈士,学习烈士,继承烈士的遗志,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