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努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高千一2017-12-08 08:51

邹努,1902年出生在江西省新干县潭丘乡中洲村一贫苦教师家庭。在父亲的影响下,他自幼勤奋好学,奋发向上。13岁时,父亲去世,他不得不辍学在家,帮助母亲维持贫寒的生活。白天他和家里人在田间辛勤劳作,晚上他常常借着邻居家的油灯看书。他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感动了四邻乡亲。1918年秋,邹努在乡亲们的资助下,带着“要为穷人争口气”的志向迈进了新干县立小学读书。在这里,他博览群书,刻苦学习,历年考试门门功课优秀。轻松的校园生活,已满足不了他强烈的求知欲,他开始大量涉猎课外读物,小书摊前常常出现他瘦小的身影。

此时他在作文中写道:“人必不能自立,始有赖他人维持,故赖他人之维持而存在者,先已失其独立性,一旦维持者不予维持,便无存在之可能,而岌岌不可终日。”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同盟会会员邹继龙在新干县城“大佛寺”办了个“新干养成士训练班”,传播民主主义思想,邹努经常去听课,逐步接受了新思想。这年春末,守旧派在县立小学门口贴了一幅攻击新文化的对联:“大学堂,小学堂,不大不小学堂,学成是人是鬼?中教习,西教习,又中又西教习,教书非武非文。”横幅是:“白菜变黄只要把锅盖,黄菜变白菜永世变不来。”邹努看后十分气愤,编了一首歌谣回击守旧派。歌谣写道:“咱们的国家,物博地又大,人口多兮,你说你的话,我说我的话,大家说的话,大家听得懂。喂,四万万同胞,都来改用中国话。大家说的话,大家听得懂,唤起民众呀,世界庆大同。”

1922年,邹努考入南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参加了江西最早的革命团体“改造社”。1923年1月,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此后,他与赵醒侬、方志敏、袁玉冰等,共同发起并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民权运动大同盟”。1924年3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南昌省立第一师范就读期间,他在校内组织了一个“读书会”和进步学生一起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共同阅读高尔基、托尔斯泰及欧洲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的进步作品,进一步开阔了思想,丰富了阅历。在同学中,邹努是比较贫寒的,不论春夏,总是穿着母亲为他做的土布衣裳。没有衣服换洗,他常是晚上洗,第二天不等全干就又穿上了。频繁的社会活动和贫寒的生活,没有影响他的正常学习,他每年结业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由于他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因此,他以才思敏捷、文笔精彩,富有说服力、鼓动性的演说才能,非凡的组织才干和机智果敢、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同学的敬佩,成为一师的学生领袖。他先后领导了南昌市各校“反对开除学生”、“反对克扣学生伙食费”的活动,参加了方志敏领导的反对学校腐败教育等斗争。同时,他以学生会的名义举办了平民夜校,招收在校的工友和学校附近的贫民40余人,编成识字班。这个班后来有20多名学员参加了革命队伍。

1924年7月,根据党的指示,邹努回到新干,组织成立了“新干县暑期学生补习班”。这个补习班实际上是宣传革命道理,培养革命骨干的。邹努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躲过了当地恶势力的纠缠。一天晚上,邹努正在给同学们讲授“帝国主义侵华史”。当他讲到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时,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幅中国地图,一边指着地图,一边历数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罪行。每讲到一处,他就用粉笔在地图上划去一块,等讲完了,一张完整的中国地图已是支离破碎,四分五裂了。正在这时,窗外传来了“七月迎张大王,一番雨过一番凉……”的歌声,原来这是邹努布置的暗哨在报警。邹努回身擦黑板上的地图和“帝国主义侵略”几个字,而单单留下“中国史”3个字,那些暗探看不出什么破绽,败兴而归。8月,邹努在新干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发展了20多名进步师生和工人入团。

是年9月,邹努回到南昌,当选为南昌学联主席,组织出版了《江西学生》《南昌青年》和《我们的前途》。他用大量精力从事宣传和理论教育工作,传播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投身革命运动。他在《江西青年目前的中心工作》一文中谈到:“我们要确信青年是时代之花,是新社会的柱石。要促进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而成功,只有到青年群众中去,猛烈进行新文化运动,使青年群众在思想上、行动上发生彻底的改革,然后,革命才有成功的希望。”同时,他在一次会议上,针对南昌学界的弊病尖锐地指出:“我感到南昌学界太沉默了,许多人始终抱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向教科书’的态度……,我们的学问决不是光从书本上、学院式的研究得来的,必须注意从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现象中去探求,然后才能适应社会实际的需要,这种学问才是活的,于人类社会进展上才有裨益。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目前的政治环境……南昌成了封建势力充溢的黑暗世界……我们读书明理的学生,英气蓬勃的青年,热血沸腾的青年,可以忍受反动势力妥协而置之不闻不问么?”在邹努等人的宣传、组织推动下,江西学生运动迅速开展起来。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6月3日,赵醒侬、邹努等主持成立了“反帝国主义残杀上海同胞江西后援会”。5日,他们组织南昌市各界共3万余人冒着大雨在皇殿侧举行盛大集会和示威游行,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从6月中旬起,邹努便把主要精力转到抵制仇货的斗争上。9月3日,江西沪案交涉后援会和江西学联举行会议,邹努在会上坚决主张严厉打击奸商的卖国行为,把抵制仇货的斗争坚持到底。会后,他亲自带着同学查获“哈德门”香烟200箱,还有洋伞、洋布等,价值2万余元,并将这些洋货在赣江边烧毁。这一行动震动了全城,市民无不拍手称快;但是,也触怒了地方政府,数百名军警赶往现场,逮捕了邹努、姜铁英、杨大鹰等6人,关押在江西省军务督办公署达一个月之久。在狱中,邹努对于敌人的审讯毫不畏惧,立下了“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

邹努等人被捕,激起全省各界人民的愤怒,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也登载了关于邹努等人被捕的消息。人民群众的反对,社会各界的抗议,迫使江西地方政府不得不释放邹努等人。

邹努出狱后,更加忘我积极地工作。他和丁健亚等在党员会上作了题为《双十节之意义》《关税自立问题》《国民党革命与世界革命之关系》等演讲,受到与会同志的一致称赞。10月28日,邹努被选为第六届团地委委员,担任组织部长。11月,邹努发起成立了“青年互助社”,并举办了两所农民夜校,还为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和黄埔军校选送了不少学员。

1926年5月20日,江西省学生总会成立,邹努当选为主席,会上通过了邹努起草的宣言和维护学生利益、开展反帝运动、帮助工农运动、开展平民教育等多项决议。他为青年学生请来郭沫若、李富春、林祖涵等人作专题报告;请蔡畅为小学生演讲、讲故事、唱法国歌曲。邹努还主持了南昌全市百余个团体数万人的群众大会,发表了长达两小时的反帝反军阀的报告,在江西学生界影响很大。

1926年11月,北伐军进攻江西取得胜利,宣告北洋军阀在江西反动统治的结束。1927年1月,中共江西区委正式成立,南昌市的基层党组均为江西区委直接领导,邹努任中共江西省立第一师范支部书记。1月14日,邹努在全市各界反英示威大会上发表演说。17,日他主持召开了全市各团体代表的联席会议,部署了列宁逝世3周年纪念活动。18日,他担任声援上海人民反英运动联席会议主席,亲自草拟了会议决议。25日,他带领南昌市慰劳军士委员会的同志,赴武汉慰问北伐军将士。这一系列的工作,对发动群众,推进革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邹努机智巧妙果断地开展对敌斗争。此时,他用“雷特”、“雷特女士”等笔名在《红灯》《江西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了《白色恐怖与赤祸蔓延》《一年容易又春风》《为南昌学生进一言》《戴季陶》《如我是鲸》等几十篇文章,唤醒革命者认清当前的严峻形势。他在《赤的五四精神复活起来》一文中大声疾呼:“中国革命到一个很严重的很危险的时期,除了武汉新都以外,全中国是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到了很严重很危险的时期,我们应该怎样?我们要认清日本帝国主义对待中国民众政策比以前更毒辣;我们要认清蒋介石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养的新走狗;我们要认清工农武装是今日最迫切之口号。”

1927年2月,方志敏和邹努等领导召开的南昌市民大会,开始了反“AB团”的斗争。4月1日晚,省总工会、省农协、省学联和军官教导团的代表在市总工会举行紧急会议,决定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邹努代表省学联参加了这次会议。2日上午,邹努主持了控诉“AB团”罪恶大会。会后,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队、学生和军官教导团的便衣武装,在邹努等人的带领下,冲向“AB团”非法党部,先后抓获“AB团”首要分子罗时实、巫启圣、程天放等人。反“AB团”斗争取得完全的胜利。

随着全国革命形势恶化,江西革命形势也产生变化。6月5日,朱培德下令释放程天放等“AB团”首要分子,停止工农运动,以“礼送共产党员出境”的名义,将邹努、姜铁英等21人驱逐出境。

此时,全国第九次学生代表大会正在武汉召开,邹努代表江西学生参加了会议,并当选为全国学联常委。他在会上作了发言,号召青年们:“血钟响声悲切,赤潮涌波光裂,鲜红的血花遍地洒,投笔从戎救中华。”会后,组织上决定派邹努赴冯玉祥部开展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邹努于7月下旬回到江西,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之后,他受党组织派遣担任河南省团委书记。不久,河南党组织遭到破坏,邹努被捕,9月下旬,被秘密杀害于湖北和河南交界处的武胜关。时年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