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席珍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高千一2017-12-08 09:06

余席珍,原名余常良,又名余壁,1903年出生于河南省新县泗店计河村一个农民家庭。

本世纪初的旧中国,社会一片黑暗,民不聊生。余家世代务农,为人厚道,勤劳朴实。余席珍的父母虽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仍难得过上好日子。余席珍7岁时,一字不识的父母不想再让儿子当“睁眼瞎”,遂送他入私塾念书。余席珍生性聪颖,刻苦好学,颇受先生器重。后来家境日渐困顿,由族人资助才勉强维持学业。1923年他入武汉中学就读。此时,董必武、陈潭秋正以武汉中学作为阵地,吸收进步青年加入党组织,培养革命力量。余席珍在进步思想影响下,进步很快。1925年,他在武汉中学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暑假,余席珍和桂步蟾、刘文蔚等一起回到家乡,从事革命宣传工作。他们走家串户,向进步知识青年和农民宣传新思想、新观念,发展培养革命骨干分子。余席珍多才多艺,热情很高,善于宣传鼓动。家里见他经常不归家,就给他订了一门亲,想用小家庭来拖住他,但婚后三天他又出去秘密从事革命工作。

在余席珍、桂步蟾等的宣传组织下,泗店地区党小组成立,农民协会也随之建立。1927年春,余席珍任乘马区第九乡农协会主席。他一面大力培养先进分子,发展农协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运动,一面注意保持革命队伍的纯洁性,提高会员政治觉悟,先后将混进农协会的大地主严继儒、熊文彪等赶出农协会。在他的领导下,九乡农协会迅速发展,不到两个月时间,会员发展到八百余人。同年7月余席珍任中共乘马区区委书记。汪精卫叛变革命后,革命形势十分严峻。为捍卫革命成果,余席珍组织建立了农民自卫军。以武装为依托,农民运动蓬勃发展起来。8月,余席珍率农民自卫军参加了北界河伏击战,活捉并镇压了反动民团团总王芝庭,狠狠打击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接着,他又率农民自卫军参加了镇压方书舟等恶霸地主的斗争。

余席珍是一个政治上敏锐、具有远见、有勇有谋的优秀共产党员,对党始终赤胆忠心。有一段时间,农民自卫军缺乏武装斗争经验,曾被旧军官出身的教练熊正翼操纵。恶霸地主王既之不惜以女儿作诱饵,企图收买熊正翼,以破坏区委机关,消灭农民武装。这一阴谋被余席珍看破,向麻城县委作了报告。麻城县委派王树声向黄安县委求援,当即派戴克敏、吴先筹带农民自卫军100余人星夜兼程,帮助乘马区农民自卫军在东岳庙平定了叛乱,活捉了叛乱头目余佩芳。

1927年11月13日,在中共鄂东特委的领导下,著名的黄麻起义开始了。14日黎明,随着三声清脆的发令枪声,打响了攻打黄安城的战斗。经过四个小时的激烈奋战,农民自卫军解放了黄安城。在攻城战斗中,余席珍率领乘马区农民自卫军猛拼猛打,奋勇当先,受到鄂东特委的赞赏。18日,鄂豫边区第一个红色政权——黄安县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12月5日夜,国民党任应岐部一个师由黄麻地区地主武装配合向黄安县城疯狂反扑。由于敌我悬殊,自卫军在顽强防守4个多小时之后,被迫放弃黄安城,主力转移至黄陂木兰山一带坚持游击斗争。

黄麻起义作为鄂豫皖边区的革命先声,用武装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气焰,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鄂豫皖边区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此后,余席珍依照鄂东特委的指示,率领的麻城县乘马区农民自卫军回到余河、柳林湾一带坚持斗争。他一面休整部队,补充伤亡,一面积极主动地寻找战机,以逸代劳,消灭地主武装,牵制国民党匪军主力,配合兄弟部队开展斗争。

12月底的一天下午,经过半个月休整和补充的农民自卫军在转移途中,不期与敌军遭遇。在数倍于我的匪军攻击下,余席珍果断命令大队人马迅速转移。他亲率一小分队担任掩护阻击任务,为拖住敌人,和敌军激战两个多小时,到傍晚时分,大部分自卫军安全转移。但终因敌众我寡,余席珍身负重伤,不幸被捕。

为了从余席珍身上打开缺口,从而一举“清剿”这一地区的革命力量,敌人对他施以酷刑,先是扒光他的上衣,用烧得通红的铁条烙他的胸和脸,然后用冷水泼。余席珍痛得大汗淋漓,冻得浑身打颤。敌人还将煮得滚烫的松油淋到他的头上,然后一点点地拨。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余席珍,面对敌人的残暴酷刑,毫不动摇,大骂他们是一群食人魔鬼。

几天的严刑拷打,余席珍仍坚强不屈,敌人的妄想没能得逞。气急败坏的敌人将余席珍押解到麻城宋埠干沙河,将他杀害。

余席珍是党的优秀工作者、鄂豫皖根据地的播火人之一。他为中国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牺牲时年仅24岁。

为了表彰英勇无畏的烈士精神,教育激励后代,经河南省政府批准,余席珍被确认为著名革命烈士。其生平事迹和部分遗物一直陈展在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几十年来,成千上万的参观者从这里看到了烈士短暂而光辉的生命历程,无不低首扼腕,默念致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