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声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高千一2017-12-18 09:51

李亚声,又名李绍棠,原名李堂,派名李圣芳,1903年出生在湖北省谷城县茨河镇下街一贫苦农民家。以其父亲李群林驾船和母亲给人纺线、洗衣挣钱,勉强维持生活。

少年时代的李亚声无钱上学,7岁就上山打猪草,剜野菜,下河滩拣树皮、捞浪柴,帮助父母分担家庭重担。邻居教书先生谢继志见李亚声天资聪颖,便好心地将他收留家中,免费让他读了几年私塾。随着年岁增加,家庭更加贫困,李亚声无法继续升学,妈妈含着泪将他送到老河口一家官盐店当学徒。

李亚声在官盐店里,起早摸黑忙忙碌碌,白天烧茶担水,铺板扫地抹桌,劈柴碾盐;到了晚上,还要替老板打洗脚水,倒痰盂尿盆,拖地板,等店里灯全部熄灭后,方能上床。一个成年人的杂役,全由他这个16岁的孩子承担,稍不如老板意,就被罚跪、毒打。但为了生存,他只好忍受凌辱,有泪往肚里咽。悲惨的遭遇,不平的社会,在他那幼小的心里埋下了阶级仇恨的种子。非人的生活,促使他更加勤奋地读书。他拿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买了些进步书刊,利用工余时间,埋头苦学,从中受到不少教益。一天深夜,老板娘发现李亚声的房间还亮着灯,就蹑手蹑脚走进来,把书夺过去,骂道:“怪不得我的灯油干得这么快,原来是你偷着看书”。老板听到老板娘的吆喝,忙跑过来,把李亚声的书撕得粉碎,然后一顿毒打,把他赶出店门。

1924年夏,李亚声进入免费学校武昌华中基督教初级师范读书。他一面勤奋学习文化知识,一面热情探讨社会现状和俄国十月革命的道理。这期间,武汉工人阶级和各界人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使李亚声这个从农村来的青年开阔了眼界,增强了革命信心。李亚声再也抑制不住革命热情,于1925年初夏毅然离开教会学校,转入襄樊的学运中心——第十中学就读。

是年6月14日,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襄樊,激起社会各阶层的极大愤慨。李亚声和同乡同学高如松一起,串联发动第十中学、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学生和教职员工起来声援。次日,在他们的带动下,襄樊学生、教职员工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撒传单,贴标语,登台演讲。社会各界也纷纷举行罢工、罢课、罢市,使襄樊地区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起来。与此同时,李亚声又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如松、宋良猷、黄火青等人组织第十中学、省立襄阳第二师范、鸿文中学等校学生500多人参加抵制日、德、英、美货的斗争。他们成立宣传队,上街呼吁全社会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为五卅惨案中的烈士报仇;并选派一批学生骨干深入到老河口、谷城等地进行宣传,清查仇货;还募捐4000多大洋寄往上海,支持工人的正义斗争。

李亚声的组织能力在这次学运中,初露头角。1925年7月,李亚声、高如松等几位学生被武汉地委作为首批积极分子发展为共青团员,同年10月转为中共党员。

国共合作后,全国革命形势高涨,中国共产党为造就政治、军事方面的人才,适应形势需要,决定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广州深造。1925年11月,李亚声被中共襄阳特支选派到广州黄埔军校第二期政治讲习班学习。同月,国民革命军讨伐叛军陈炯明,李亚声参加了这次战斗,目睹了国民革命军将士英勇作战、前赴后继的革命斗争风采。战斗胜利后,他回到军校即以此为题创作了话剧《东江血》,发表在黄埔校刊上。话剧揭露了阴谋家、两面派陈炯明的丑恶嘴脸,讴歌了革命军将士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1926年6月,李亚声从黄埔军校政治讲习班毕业,由党组织分配到湖南常德地区开展农村工作。不久,国民革命军北伐,党组织又派他到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唐生智部担任政治部宣传科长。根据党的指示,他一面做北伐战争宣传工作,一面在第八军中发展党员,宣传党的政策。

1927年7月,汪精卫叛变后,李亚声撤到叶挺部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开展工作。八一南昌起义时,李亚声任暴动总指挥部后方总队长。部队进入广东后,遭到国民政府军围攻,潮汕战斗失利,部队被冲散。李亚声在撤退途中,巧遇朱德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二十五师,便随朱德撤退到闽赣边境,任第二十五师政治处副主任。在第二十五师政治处工作期间,他帮助朱德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受到朱德的好评。

李亚声在军校学习和北伐期间,已显示出其政治才华和军事才能,襄阳和武汉的党团组织均致信团中央,要求调李亚声回鄂北工作。襄阳团组织致曾晓的信中说:“去岁我地派往广州住政治讲习班李绍棠兄,据他的来信说:6月中旬卒业,我校缺乏理论与实践运动经验的指导者,以致失掉了客观的革命环境,因此,望兄即速给广地方(原信如此)叫他卒业后,返里做事。”团武汉地委致团中央请调李绍棠回襄阳工作的信中说:“当地负责人嘱此间转请中央去函广州调李绍棠同学回襄工作。”

团中央的信,几经辗转,到1927年冬转至朱德部。1927年12月,经朱德同意,李亚声辞去政治处副主任之职,由江西赴湖北襄阳。

1928年春,鄂北农民运动形势相当严峻,特委的工作重心原放在襄阳、枣阳、随州一带,但那里离平汉路较近,地处平原,敌人驻有重兵,所以数次暴动都没有成功,也不能左右鄂西北的农民运动形势。鄂北特委根据地理条件,认为谷城地处武当山、荆山之间,山峦起伏,是个卧龙藏虎之地,计划把农民运动的重点放到谷城,但缺乏领导干部。

李亚声回鄂北后,特委立即派他任中共谷城县委书记,原县委书记高如松改任委员。

1928年3月,由李亚声主持,在盛骆家坪一深山凹里召开了一次党的会议。这次会议有20多名党员代表参加,会议除进一步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北省委关于农民暴动的决议外,李亚声重点强调了加强农民革命武装队伍建设和唤醒农民,普遍打击杀戮土豪劣绅问题。会后,李亚声即分赴茨河、庙滩、当铺、盛一带发动群众。

是年4月10日,在李亚声等人组织下,盛暴动打响了,赤卫队400余人一举攻占盛镇,捣毁了盛公安公局和烟酒分局。1928年4月21日,他们又发动了茨河暴动,农民赤卫队攻占金牛寺、茨河上街等地,给土豪劣绅以沉重打击。

正当李亚声积极组织石花暴动和县城暴动之时,工农革命军鄂北总队在枣阳遭到敌人重兵“围剿”,形势十分危急。特委当即改派李亚声赴枣阳担任鄂北总队党代表,谷城县委书记改派鄂北总队政治部主任李实担任。但是,李亚声为谷城农民运动所做的工作得到了非常大的回响。5月18日,谷城发生石花街暴动,打垮国民政府军一个团,打死打伤国民政府军团长彭怀玺及300余人,缴获步枪400余支,火炮三门。6月16日,谷城又发生县城暴动,工农革命军、农民赤卫队、大刀会协同作战,苦战两个月,赶走敌人一个旅,占领了县城。

李亚声赴枣阳后,还未到职,工农革命军已被冲散。几经转辗,他于1929年1月来到上海阐北信义公寓未婚妻赵彬贞处。高如松在谷城革命失败后,也来到上海,在这里他们受到了赵彬贞的热情招待。此后,李亚声和高如松一面寻找党的组织,一面寻找工作。不久,李亚声即恢复组织关系,在上海秘密开展党的工作。1929年7月,李亚声因被指控为政治嫌疑犯,遭国民政府警察局逮捕,后经赵彬贞请教会出面保释出狱。上海已不能存身,1929年10月经上海党组织派遣,李亚声回武汉领导学生运动,任汉口学生行动委员会主席,公开身份是汉口汉宜公路筹备处职员。1930年2月,经党组织批准,李亚声和赵彬贞结婚,住处由汉口宝善堂迁到汉口洞庭街信义公寓内。

李亚声整日奔走在工厂、学校之间,开展宣传鼓动工作。深入武汉大学宿舍找学生谈心,还利用老同学关系到华中基督教初级师范学校进行秘密串联,发展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他奋笔疾书,先后撰写了话剧《川汉铁路》以及诗歌、杂文等数十篇作品,发表在《武汉时报》上,国民党顽固派的丑恶嘴脸在他的笔下暴露得淋漓尽致。

1930年,李亚声参加了湖北省行动委员会发起的赤色5月总示威运动。

是年8月,为实现中共中央“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即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总暴动计划,中共中央长江局在汉口召开会议,决定将党团组织从上而下合并起来,成立长江总行动委员会,下辖武昌、汉口、口、汉阳四个区行动委员会;李亚声任汉口区行委委员兼秘书长,因他有卓越的学运工作经验,行委分工他继续兼任学运行动委员会主席。

李亚声还参与了组织江汉关示威活动。武汉的学生运动在李亚声等人的组织领导下,开展得异常活跃。

但是,由于受李立三“左”倾错误的指导,这些活动的开展暴露了党的骨干,一些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先后被捕。1930年9月16日,汉口区行委委员宋惠和被捕后叛变,公开带敌捕人,先后共有数十人被捕并遭到残杀,李亚声也上了敌人的黑名单。

一天,李亚声到银行领取经费,被宋惠和发现,特务跟踪后,摸清了他的住址。

1930年9月28日晚,国民党宪兵将李亚声和他怀孕8个多月的妻子赵彬贞逮捕。

在国民党武汉警备司令部,敌人对李亚声和赵彬贞进行秘密审讯。结果一无所获。1930年10月1日,即将分娩的赵彬贞由汉口基督教会保释出狱。

10月28日凌晨,年仅27岁的李亚声在武昌英勇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