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怀昌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高千一2018-01-12 15:11

郑怀昌,又名郑昌,1913年生于广东省惠阳市淡水镇一个小商人家庭。儿时就读于古氏私塾和淡水青年新社小学。他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深得老师的器重。后因战乱,肄业于崇雅小学。

1925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与支持下,广东革命政府组织以黄埔学生为主力与粤军张民达、叶剑英部为右路的东征联军,开始讨伐陈炯明。东征军在惠阳农民武装的有力配合下,2月15日攻克淡水。东征首战告捷,使郑怀昌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参加军民联欢和宣传队、慰劳队,散发革命传单,张贴东征军政治部布告和标语,给东征联军送茶水,当向导,还参加平民学校和淡水青年新社的活动。这时,东征军高涨的士气和革命宣传,给少年郑怀昌以深刻地影响。在东征军的推动下,淡水地区工农运动迅猛发展,郑怀昌参与儿童团的宣传队,高举犁头旗,在淡水望牛岗和城郊上下土湖等地宣传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的主张,到街头张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减租减息”、“一切权力归农会”的标语,制造革命舆论,打击反动地主的嚣张气焰。不久,上海爆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郑怀昌又积极投身声援这场大革命运动之中。他发动同学举行游行示威,沿途高呼口号,号召人们起来抵制日货,使用国货。省港大罢工爆发后,他又主动协助省港罢工委员会纠察队派驻淡水办事处的纠察队,严密封锁香港、截缉走私去香港的货物,及时向纠察队通风报信,揭露商团武装和土豪勾结寻衅的阴谋,提供走私犯偷运私货线索,捉拿走私首犯严信、严师归案。

1927年,上海的四一二和广州的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先后发生后,淡水地区工会、农会转入地下活动。郑怀昌面对逆境,坚持斗争,接受地下党、工会负责人邓锡善布置的任务,出色地把革命传单散发到淡水城内和郊外乡村,使敌人惶恐不安,风声鹤唳。由于表现突出,1928年郑怀昌被吸收参加共青团。1929年,任共青团惠阳县委宣传部长。1931年春转为中共党员,任团县委宣传部长兼团淡水区委书记。担任领导职务后,他深入宣传发动群众,把全区的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妇女会等组织又普遍恢复起来,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活跃起来,建立了地下交通站,输送一批青年参加红军游击队。同时又发动群众抗租、抗债、抗捐、抗税和不缴民团谷的斗争,组织赤色联防,发展巩固赤卫队,保卫夏收斗争。不久,因反“AB团”事件,团惠阳县委改为团惠州县委,实行特派员制,郑怀昌兼任团紫(金)河(源)特区特派员。1932年秋,他任团惠阳县委书记。

1933年10月,中共惠阳县委遭破坏。郑怀昌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对自己的信仰毫不动摇,迎着狂风恶浪坚持战斗。他继续潜伏在根据地,组织党团员分散掩蔽,转入地下活动,赤卫队转移山地,化整为零,潜伏活动。由于当时惠阳县党组织直属两广临委领导,郑怀昌于同年11月赴香港向中共两广临委汇报。中共中央巡视员钟仲衡要他留在香港,负责两广临委(是由两广党、团省委及中共香港市委联合组成)工作,恢复两广临委与中央和属下党组织联系,出版阵地刊物《两广红旗》,指导党组织进行革命斗争。当时,两广临委直属领导下的党组织除了香港党组织外,仅有东江、琼崖特委和个别县(惠阳、西江、曲江县?工?委)等组织。1934年1月,郑怀昌担任两广临委书记。3月,与黄昌、林春等调去中央学习。同年8月,从中央学习回到香港。郑怀昌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共两广临委改为中共香港工作委员会,作为广东省一级的党组织,并担任书记。在香港任职期间,郑怀昌很重视党的外围组织工作,在广东兄弟橡胶厂、德成织布厂、三洋织绸厂、中华书局等单位,把进步青年组织起来,成立“九龙自觉读书会”,发动工人购买和阅读进步书刊,从中发现积极分子,培养革命骨干,为恢复和发展党团组织创造条件。

1934年10月的一天傍晚,由于叛徒出卖,中共香港工委机关遭到严重破坏,郑怀昌也不幸在香港尖沙咀住处被捕。在狱中敌人对他施以酷刑,逼他供出两广党组织的名单,但郑怀昌坚贞不屈,使敌人大失所望。郑怀昌虽身陷囹圄,但却总是挂念革命同志的安全。他托原惠阳县委与两广临委政治交通员叶文华四处探望,并告诫同志们“要刻苦坚持,要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由于香港工委遭到很大的破坏,他在狱中想尽办法打通狱卒,从狱中送出消息,使有可能暴露身份而又尚未撤离的同志尽快转移。当宪警得意忘形地押他去和省委地下交通员杨华对质时,郑怀昌十分机智地抢先一步说:“这是我的房东,我在她家搭膳,每月交15元伙食费”,这句话提醒了杨华,使杨华身份没有暴露。

1934年11月下旬,郑怀昌被国民党军警押送到广州。不久就惨遭杀害,年仅2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