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彝

来源:中华英烈网 责任编辑:高千一 2018-01-14 11:09

黄彝,又名聪训、剑津,曾化名荒木,1903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五美乡。父亲黄静南,以教书为业。在六兄妹中,黄彝居第三。他先毕业于五美高小,因勤奋好学,得到学校创办人徐特立的器重,并资助学费,得以继续求学于长沙师范学校。

1919年,五四运动的风雷激荡全国。身为长沙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负责人之一的黄彝,积极地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中。他同好友蒋长卿等率先在学校成立了“救国十人团”,并与部分同学组成话剧团,活跃在长沙县东南乡和浏阳县西乡的村村落落,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开展抵制日货的活动。他们的演出像星火,在人民的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1926年,一个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的日子,黄彝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家乡。经徐特立推荐,他担任长沙县五美乡济贫女校校长。一到学校,他便满怀热情地投入了工作。济贫女校的学生分赤贫、次贫两种,赤贫全部免费,次贫免费二分之一。当时,社会上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很严重,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受教育的机会很少。黄彝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他的4个姐妹自小到大未进过学校的大门。为了能让贫苦人家的女儿上学,为了唤醒千百万妇女的觉醒,黄彝不辞劳苦地奔忙。在学校,他既是校长,又是教员,课余还要到岳云奄、南薮庙、五美山等地访问农民群众,从事协助组建妇女会等工作。那时,蒋长卿担任五美高小校长,与济贫女校相隔不过半里,黄彝常与蒋长卿商量开展革命活动问题,共同组织宣传活动,培养了不少革命骨干。1927年初,他到长沙市周南学校任教,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马日事变发生后,长沙一片白色恐怖,黄彝随熊瑾玎一道奔向了武汉。1928年,他又从武汉到上海,先在中共江苏省委工作,后到上海艺术大学读书。不久,黄彝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囚禁于提篮桥西牢,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

1929年春,黄彝与张耕陶、周剑正等3人从上海调到厦门中华中学任教,并从事地下斗争。不久,黄彝又先后调任中共福建省委副秘书长、秘书长,1930年调任福建省互济会主任。黄彝办事沉着果断,工作一丝不苟。当时,国民党思明县(今厦门市)的监狱里关押着党的干部和团员40多人。怎样才能使这些同志脱身牢狱呢?一个劫狱计划酝酿成熟了!以省委书记罗明和省团委书记王德均等为首成立了特别委员会,陶铸担任特委会书记兼劫狱行动总指挥,黄彝担任特别委员会的秘书长。他一想到那么多同志还在监牢里备受敌人的折磨,心就如火烤般难受。他到处奔波,不辞辛苦,做了许多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因为准备组织工作周密和指挥有方,这次劫狱前后只用了10分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便打死了狱警20多人,顺利地救出了这40多位同志。中共中央对这次劫狱斗争作了很高的评价,称赞这是“闻名全国的厦门劫狱斗争”。当时的《申报》和《厦门日报》都作了详细的报道,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长期的地下斗争,既磨炼了黄彝的意志,也丰富了他的斗争经验。有一次,他偕妻子由上海返回福州,轮船眼看即将启航,忽然大批水警气势汹汹登上轮船,强行检查船上乘客。情况万分危急!只见黄彝不慌不忙、镇定自若地拐入厕所,迅速将身上藏有密件的挂表从厕所丢入江里,才安然离去。

黄彝总是以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和忘我的精神对待党的工作。1931年夏,中共中央调他去香港。这时,尽管他的妻子已怀有身孕需他照料,但他却愉快地服从了组织分配,如期启程。这年冬,他又奉命调回上海,先后在上海沪西区委及中央组织部工作。1933年初,又调任山西特委宣传部长(后任特委书记)。对频繁调动,他毫无怨言,化名荒木,及时抵达工作岗位,认真工作,冒着风险,尽最大的努力使太原受到破坏的党组织得以很快恢复、发展和壮大。他经常废寝忘食,忘我工作,即使回到家里也不休息,把全部的身心都奉献给了党的事业。由于长年的劳累和生活的艰苦,他病倒了,下肢严重浮肿,经医治无效,不幸于1934年3月20日在太原逝世,时年3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