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善忠

来源:中华英烈网 责任编辑:高千一 2018-01-15 15:19

江善忠,1906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合富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虽然家里一贫如洗,仍咬着牙关,支撑着让江善忠念了五年书。

1928年冬天,在当地一位共产党员的启发引导下,江善忠毅然投身革命,参加了农民协会,并担任了农协的宣传委员。1929年10月,江善忠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以后,江善忠工作更加努力。他和群众打成一片,坚决地执行党的指示,领导农民与豪绅地主进行斗争。1931年,江善忠调任合富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这时,国民党军已发动了对革命根据地的反革命“围剿”。根据地红军在毛泽东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第一、第二、第三次反革命“围剿”,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但同时粮食供应也发生了困难。江善忠运用多种形式来动员当地群众送粮支援红军。为发动群众,他曾编唱过这样一首山歌:

草丛石岩当住房,为了革命自带粮。

一切困难都不怕,坚决消灭国民党。

这首山歌既是江善忠坚定革命决心的真实表白,又是当年苏区干部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因为它通俗易懂,不但在当时发动群众送粮的活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对根据地人民坚定革命信心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1932年,江善忠被调到上社区苏维埃政府裁判部任部长。1933年,又调任兴国县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他开始有意识地学习马列主义,注意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他在工作中能打破一切情面,对敌斗争毫不松懈。第二年,他又调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

这时,正值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由于在中共中央把持军事指挥权的是以博古、李德为首的“左”倾教条主义者,他们在军事上抛弃了毛泽东灵活机动的战术,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同国民党军打正规战、阵地战,分散兵力,全线出击,结果使红军消耗越来越大,根据地越打越小,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主力红军北上抗日后,江善忠留在苏区,领导革命群众继续斗争。他任公(略)万(泰)兴(国)游击司令部副司令,率领一支游击队潜伏灵山一带,坚持山区游击战。灵山森林茂密,地势险要,很适合打游击。江善忠利用山势,机智勇敢地袭击敌人,使敌人在山区疲于奔命,焦头烂额,但又对游击队无可奈何。随着国民党军一天天增多,苏区的局势也日趋紧张复杂。由于是孤军作战,游击队的处境非常艰难,不久被敌人全面包围。

1934年10月下旬,经反复研究,游击队决定突破敌人的包围。敌人兵力较强,游击队全面突围的可能性不大。江善忠决定自己率部分游击队员阻击敌人,以掩护游击队主力突围。他说:“我们必须以最小的代价、最少的损失,来换取最大的胜利。”

经过一夜激烈的战斗,游击队大部分队员在夜幕的掩护下,打开一条血路,冲出了敌人的重围。江善忠率领的部分游击队员由于在阻击时吸引了大部分敌人,最后被敌人以绝对优势兵力围困在芒捶石峰上。敌人叫嚣着“快投降,抓活的”,源源不断地涌来。游击队员们宁做鬼雄,不当俘虏,回敬敌人的只有一阵阵猛烈的枪声。

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去了,江善忠也身负重伤。他向敌人打完最后一粒子弹,然后望望北方,那是红军长征的方向,那是中国革命希望之所在。伤口在汩汩地流着鲜血,江善忠脱下衬衣,蘸着自己的鲜血,用颤抖的手指在衬衣上写下了“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的两行血书。然后他穿上这浸透着自己革命信念的衬衣,一步一步爬上芒捶峰顶。这时敌人已追得近了,得意忘形地叫着“抓活的”。江善忠回头轻蔑地看了看,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再一次望着北方,心里默念着“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毅然跳下了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