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闽西红军创建人之一

来源:中华英烈网责任编辑:高千一2018-01-15 16:45

陈正,原名陈成都,1905年出生于福建省永定县金丰区古洋村一户商人兼小地主的家庭。父亲在外经商,家中略有田产。陈正幼年在村中的私塾读书,后就读于本县中川的犹兴公学。小学毕业时,他年仅14岁,即由家庭包办结了婚。婚后,又去广东大埔中学读书。在中学期间,正值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迅猛发展,陈正受到影响,开始寻求革命真理。他曾在校内发起组织学生会,并被推选为校学生会主席。1922年,中共两广区委通过合法渠道,从汕头等地派了几位进步教师到大埔中学任教,并在校内组织起“社会科学研究会”“戏剧研究会”“文艺研究会”等进步群众团体。陈正进一步受到新思潮的熏陶,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愿望更加强烈。

1922年秋,陈正从大埔中学初中毕业后,即把姓名“陈成都”改为“陈正”,考入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集美学校的师范部。1922年至1923年间,集美学校聘请了一批受新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影响的进步教师来校任教。这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各种新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因此,集美学校师生的思想十分活跃。1923年4月,集美学校图书馆在《集美学校周刊》上发表通告,向学生推荐图书馆购藏的《新俄游记》《马克思派社会主义》《马克思学说概要》《社会主义与进化》等有关苏联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书籍。同年6月,进步教员蔡斗垣还把《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讨论集》《阶级斗争》《前锋》《向导》《哲学问题》等书刊,郑重地赠送给集美学校图书馆,以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这样的气氛中,陈正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丰富藏书,认真研读关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书籍,从而开始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1923年冬,陈正放寒假返回永定下洋。假期中,他与曾牧村、胡永东等集美同学邀集永定在外求学的进步青年42人,组织成立了“晨钟社”。“晨钟社”以“改造社会、改造思想”为己任,制定社章28条,规定了社员的权利和义务,选举陈正为该社副主席兼总务委员会主席。该社于同年12月,出版了社刊《钟声》第一期。稍后,陈正等还发起组织“金丰新剧社”,深入农村,演出新戏。“晨钟社”等的活动成为永定县思想启蒙运动及传播新思潮的先声。不久,他们的进步活动即汇入了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同年秋,在广州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通过中共广东区委、共青团广东区委所联系的集美进步学生罗善培、李觉民等,开始在集美学校秘密组织国民党(左派)组织,对外称为“福建青年协进社”。在中共广东区委、共青团广东区委的指导下,集美国民党(左派)组织吸收党员有三条政治要求:一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二是拥护国共合作,拥护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和革命的三民主义;三是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其主张。已开始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陈正,随即被吸收加入国民党,从此开始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1924年冬,集美国民党左派发起成立“星火周报社”,出版《星火周报》,以反帝反封建为中心,宣传国民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并展开了对在集美学校也有一定阵地的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思潮的批判。陈正投身其中,思想政治觉悟迅速提高。1925年5月1日,集美国民党左派发起举行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邀请全校师生及校外的筑路、打石工人都来参加。陈正在大会上登台演讲,呼吁师生到工农大众中去,向工农大众学习,坚决向不平等、不合理的旧世界宣战。

1925年秋,陈正与曾牧村等从集美学校师范部毕业,即回乡创办了下洋公学(设小学和初中)。办学经费全由创办人自筹,陈正动员父母捐出光洋100元和5石白米。教师大都是集美学校和大埔中学毕业的进步青年,陈正任教务长兼教“公民课”。他们以下洋公学为阵地,对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并组织本地青年阅读《向导》《中国青年》《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6年10月,北伐东路军挥师入闽,并迅速光复福建、推翻了北洋军阀在福建的统治。中共党员、广州第六届农讲所学员胡永东、王奎福受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和中共汕头特委的派遣,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长)汀、漳(州)、龙(岩)道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永定,开展农民运动和建党工作。他们先后发展陈正、曾牧村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冬在下洋公学成立中共金丰支部,以胡永东为书记。翌年1月,支部划归中共闽南特委领导,陈正继任支部书记。1927年4月初,福建国民党右派首先背叛国民革命,在全省各地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随后,上海“四一二”、武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相继发生。面对白色恐怖,陈正根据中共闽南特委的指示,将力量转入农村坚持斗争。他们在永定陈东坑、高头等地积极发展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组织党领导的红色农会,启发农民群众的觉悟,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

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8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给广东、广西省委及闽南临委指示信,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传到福建。陈正获悉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异常振奋。他随即向父母要来300块大洋,着手购置武器,筹备在永定金丰山区组建革命武装。

9月10日,南昌起义军挺进广东途中到达上杭县城。周恩来等在上杭县城琴岗书院接见了前往上杭迎接起义军的永定县党组织代表张鼎丞、陈正、卢肇西等人,详细介绍了党中央关于举行南昌起义的决定、起义经过、起义军南征广东的计划和意义,并向他们强调指出:第一使命就是要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问题。这使张鼎丞、陈正等人更增强了革命的信心。从上杭回到永定后,陈正等组织了一支有120多名骨干的工农赤卫队,与溪南区张鼎丞组织的工农赤卫队同时开赴前线,配合南昌起义军攻打大埔县城,歼灭大部守敌,获得重大胜利。

起义军在潮汕和三河坝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有生力量,朱德、陈毅率领部分起义军离开广东,准备进入湘赣粤边开展游击战。途经平和县秀芦溪时,召开了部队干部会议,受中共闽南特委派为向导的陈正、卢肇西和平和县党组织代表陈彩芹等列席了会议。朱德指示永定、平和党组织在今后的斗争中,既要开展农民运动、又要开展武装斗争,把农运与武装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注意与闽粤边区相邻各县的革命斗争相互联络、互相支援。陈正等人受到深刻的启发。

同年10月,中共闽南特委决定组建中共永定县委。特委书记罗明与陈正、曾牧村、卢肇西等分头深入湖雷、金砂、太平等地,与各支部负责人协商县委人选,筹措会议经费、确定会议地点。10月25日,中共永定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顺利召开。会议选举产生县委委员十人,正式成立了中共永定县委。陈正被选为县委委员,并分工担任“组委”。会议决定,坚决执行“争取群众、武装暴动、土地革命和建立苏维埃”的斗争方针,以溪南为中心,与湖雷、金丰联成一片,迅速发展革命力量,准备发动武装暴动。会后,陈正等县委委员分头深入各区乡发动群众,大力发展党的基础组织和农民协会、农民武装,积极开展反对苛捐杂税和“分粮吃大户”的斗争。这期间,陈正与江桂华一起主持建立了中共金丰区委。同时,他带头把家中积粮2000余斤分给群众,而且还千方百计动员母亲拿出了父亲在外经商捎回家中的几百元钱,解决革命经费的困难。中共永定县委用这些钱设立了地下兵工厂,日夜赶制大刀、梭标、单响枪等武器,准备武装暴动。

同年6月28日,张鼎丞、阮山、卢肇西、陈正等指挥永定各区乡农军举行了震撼八闽的“永定暴动”。农军一度攻入永定县城,打开监狱解救了被捕的党员和革命群众,极大地鼓舞了闽西各县党组织和革命群众的斗志,沉重打击了闽西的国民党反动统治。

永定暴动后,暴动武装回师金丰。陈正与卢肇西、江桂华等将暴动武装整编为工农革命军永定农民赤卫队,开始在永定各区乡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革命。1928年下半年,闽西各县革命武装整编为闽西红军第七军十九师,实行“闽西总暴动”。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闽西总暴动”很快以失利告终。此后,陈正随闽西红军第七军十九师五十六团在金丰大山和永(定)、(平)和、(大)埔边界地区坚持斗争。同年12月,中共闽西特委、中共永定县委机关同时被敌破坏。陈正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接任中共永定县委书记。

1925年5月25日,第二次入闽的红四军攻占永定县城,并指导中共永定县委成立了“永定县革命委员会”,由张鼎丞任主席。随后,陈正、张鼎丞即组织力量,在红四军的帮助下,在县城、湖雷、金丰等处广泛开展群众工作,消灭反动民团势力。同年7月,陈正参加了在毛泽东亲自指导下召开的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确定的“为实现闽西工农政权的割据而奋斗”的总路线,使陈正进一步明确了闽西党的路线、方针和任务。此后,以陈正为首的中共永定县委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努力巩固和扩大党的组织,并广泛、深入地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和扩大红色武装的斗争。8月,毛泽东来到金丰大山的牛牯牝。陈正、张鼎丞、卢肇西等经常去牛牯牝向毛泽东汇报永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情况,聆听毛泽东的教诲,并经常陪同毛泽东深入乡村访贫问苦,进行社会调查。在陈正和中共永定县委的领导下,金丰地区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苏维埃政权更加巩固,从而成为巩固的红色根据地。

为了扑灭革命烈火,国民党军队和反动民团于1929年7月开始了对闽西苏区的“三省会剿”。随即,永定的中川民团、上金丰民团、中金丰民团会同广东国民党军队陈维远部,共同进攻金丰大山红色根据地。陈正闻讯即派人员侦清敌情,并和县委其他领导人星夜赶赴毛泽东的住处,共同研究制定了保卫根据地的作战方案。随后,陈正带领赤卫队和部分地方红军计150余人,埋伏在七口塘的山岭上。这是敌人进入金丰根据地腹地的最后一道防线。在陈正的指挥下,这一次伏击战共打死打伤敌“先遣队”近400人,俘敌120余人,并缴获一批武器弹药。敌人的这次进攻也因“先遣队”被歼而打了“退堂鼓”。此后,陈正与卢肇西等还多次率领永定工农赤卫队配合红四军主力出击,为保卫苏区,粉碎敌人的“三省会剿”做出了贡献。

在陈正和中共永定县委的领导下,永定苏区在粉碎敌人“三省会剿”的同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巩固。至1930年上半年,永定党组织已有12个区委、111个支部、党员1425人;共青团支部也发展到100多个,有团员300多人;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建立了县苏维政府和12个区苏、113个乡苏;恢复成立了县总工会,并先后成立了店员、缝衣、学徒、理发、建筑、船业、纸业、刨烟、铁业、鞋业等十个工会组织,有会员5000余人;此外,还建立了县妇女委员会、互济会、少先队、儿童团等群众团体。1930年3月,闽西红军第九军成立,永定赤卫队被编为第三团,全团有500余人,拥有快枪400余支。县苏还组建了县赤卫团,下辖五个连共700余人枪。至1930年5月中共永定县委书记由曾牧村接任时止,陈正为永定苏区的发展壮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0年2月,中共闽西特委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陈正被增补为特委执行委员。不久,改为特委常委。在此前后,闽西苏维埃政府筹备处在龙岩成立,陈正被推选为筹备处成员之一。3月18日,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正式成立闽西苏维埃政府,邓子恢任主任,陈正当选为闽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同年5月,闽西红军第九军改编为红十二军,军长邓毅刚、政委邓子恢,陈正任政治部主任。6月,红四军第四纵队一部与闽西红二十军第一纵队合编为红二十一军,军长胡少海,政委邓子恢,陈正调任红二十一军政治部主任。7月,陈正不再担任闽西苏维埃政府执委、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此后,陈正随红二十一军先在闽西苏区东南部的龙岩县万安、白沙、十八乡和漳平县永福等地打击反动民团,巩固苏区边境;接着又开往连城姑田、梅村一带游击,并在姑田帮助建立了上堡、中堡、下堡革命委员会。

1930年8月,由于受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红二十一军在龙岩誓师后,冒险出击东江。由于敌强我弱,红二十一军接连受挫,不得不于9月中旬退回闽西革命根据地。9月下旬,疲惫不堪的红二十一军又被调去进攻上杭,再次受挫。部队因伤亡和开小差大量减员,全军由最初的3000余人减至400余人。陈正眼看革命武装遭受如此损失,痛心疾首,对“左”倾冒险主义十分不满。10月,红二十一军余部与红二十军合编为新红十二军,陈正离开了部队到地方工作。11月,闽西苏维埃政府第二届第二次委员会议召开,陈正被任命为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

1930年12月,中共闽粤赣边特委成立,党中央派邓发任特委书记。翌年3月,特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形成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主张,并错误地把进行所谓的“党内肃反”作为闽粤赣边区党组织的主要任务之一。4月,陈正由于对“左”倾冒险主义极端不满,被诬为“社会民主党”分子遭到错杀,时年仅26岁。

新中国成立后,陈正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其家乡古洋村被改名“陈正村”,以致永远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