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卓元

来源:中华英烈网 责任编辑:高千一 2018-01-15 17:21

谢卓元,又名冠欧,别名大头,1905年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英雅乡下村茶园里的农家。1923年至1926年,他在大埔中学(县城茶阳镇)读书期间,品学兼优,被推举为大埔县学生联合会主席。他与大埔县旅省的进步大学生、时任青年团广东省委、团广州地委领导人张善铭、蓝裕业等人书信往来密切,从他们的信中,谢卓元更多地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当张善铭等人利用寒暑假回乡宣传革命时,他更是紧随左右。这样谢卓元坚定了投身革命的信念,参加了团组织。他在大埔参与组建“新学生社”,发展青年团员,指导全县青年、学生运动。在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的大革命时期,1926年3月,谢卓元以大埔县学联会和大埔县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的身份,当选为国民党大埔县党部执行委员。他与中共党员郭栋林、饶龙光等人团结国民党左派,开展工人、农民运动。谢卓元由于表现积极,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的委派回到埔西地区,领导大麻、英雅、银江、三河等区乡的革命斗争。

1927年9月18日,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潮梅地区,犹如一场及时雨促进了大埔全县的工农革命运动。身为大埔县暴动委员会委员、中共大埔县委委员的谢卓元,为迎接起义军的到来,参加策划实施了荣阳(县城)、湖寮、高陂、百侯等镇的“策应暴动”,组建起大埔县工农民主政府。他还指派学生张贴起义的革命标语和布告。10月上旬,由朱德指挥的南昌起义军在三河坝与敌军展开激战,谢卓元积极动员农军参战,组织人员为起义军做饭担水、搬运枪弹、救护伤员等。他还动员余勇文等一批共青团员、进步学生到起义军政治部工作,跟随部队南下潮汕平原,为起义部队增添了新鲜血液。

同年10月,为贯彻中共八七会议精神,谢卓元受组织指派,回到家乡英雅,开展农民运动,进行土地革命。1928年,他与县委成员张土生一起领导农民开展抗租罢耕、实行“二五”减租的斗争。大力宣传“耕者有其田”的道理,在家乡提出“打倒军阀、土豪劣绅”的革命口号。为了使这些口号变成行动,谢卓元等人大力加强组织建设,成立了共产党支部和团支部,吸收在斗争中表现突出的人员加入党团组织,为日后工作打下了较好的组织基础。6月,他指挥农民武装捕杀土豪管愚村、谢灼、黎清渠等人,鼓舞农民斗志,革命斗争的声势震动韩江两岸。

韩江两岸土地革命的火炬刚刚点燃,反动派就企图将它扑灭。大埔县国民党反动派政府派出军警和民团围捕中共党员,“进剿”赤色山区,并悬赏八百银元缉拿谢卓元。谢卓元、张华云夫妇只好离开英雅乡,转移到三河坝的周边山村,继续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他们日间隐蔽,夜里进行工作。经过艰苦的组织工作,于1928年夏,筹建了中共大河(大麻、三河)区委员会。

反动派像蚊子一样围着谢卓元等人嗡嗡乱转,不久,国民党军队徐景唐部与三河团防对三河、大麻、英雅等赤色地区进行更为残酷的“围剿”。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转移敌人视线,中共大埔县委决定将人员和武装分为二部分,向埔西、埔北发展。谢卓元、张华云夫妇和县委成员丘宗海、张土生、张国栋等人,北上青溪坪沙地区,成立了中共埔北区委会,沿汀江一带建立了乌猛斗、马头山、花果园,坪沙、青溪等革命据点、交通联络站,这为后来的中共中央的秘密“韩汀交通线”和大埔交通中转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谢卓元等人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1929年8月中旬的一个晚上,谢卓元和县委委员丘宗海、张国栋等人带领青溪的共产党员和精干武装长途奇袭驻坪沙公学的国民党军少将高参丘反、廖武郎(均是大埔人)。击杀获得成功,在四周震动极大,反动派不得不推迟“清剿”闽西革命根据地的计划。谢卓元在艰苦的游击战中炼就了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沉着冷静的性格。有一天,谢卓元只身向青溪转移路经坪沙山村时,与两名团防队员狭路相逢。他机智沉着,先发制人,迅速掏出手枪,突射两弹,两名团防队员应声中弹身亡,他则终于安全到达目的地。他还参与组织青溪暴动,处决土豪恶霸分子后,开粮仓、发食盐、救济贫民,他的传奇事迹鼓舞了群众斗志,扩大了革命影响。

1930年1月,谢卓元任大埔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5月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县赤卫大队指挥,领导大埔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成立区乡革命政权,扩展游击区、巩固革命苏区。

为了开辟新区,谢卓元、张华云等人移驻大埔东部地区,活动在广东省饶平县北部、福建省平和县、诏安县(简称饶和埔诏苏区)边界地区。谢卓元先后任中共饶和埔县委委员、代书记,中共饶和埔诏边县委执行委员、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等职。他和边县党领导人,团结战斗、创建了东江革命根据地的饶和埔诏苏区,从而恢复了闽西苏区与潮汕地区的联系。

1930年夏秋间,在李立三“左”倾的“以城市为中心,促成全国武装总暴动”的错误总方针指导下,闽西红军向广东东江进军,三次攻打大埔县城均告失利。大埔县县长梁若谷反而乘势率兵数百人,三路围攻中共饶和埔边县委机关驻地和村。谢卓元、丘宗海等指挥农民奋起迎击,激战半日,终因寡不敌众,后撤至大东乡。

1931年2月7日,饶和埔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广东省大埔县大东乡大产村召开。得到了消息的反动派,调集闽粤二省数千人马,分三路围袭大东乡,企图一举剿灭饶合埔边的革命势力。大兵压境,谢卓元一面指挥会议代表紧急分散返乡,一面组织民众疏散到山林中。与会的部分领导人北上闽西,到闽粤赣特委机关汇合。谢卓元、张华等人则东进福建省平和县、诏县边境山区坚持革命斗争。

谢卓元、张华云活动于福建省诏安县秀篆、石下、马坑等地饶和埔诏苏区的山村。在革命低潮的艰难岁月里,他们坚持宣传发动群众,发展党、团组织。派人潜入白区,侦察敌情,带领赤卫队打击土豪劣绅、解决给养,在广东东部、福建省西南部边界地区,顽强地保存着革命的火种。

1931年春天,谢卓元、张华云出席了福建省诏安县秀篆乡石下村召开的中共饶和埔诏县委扩大会议,会议决议健全领导机构、扩充农军、开辟革命新区。6月,县委书记刘锡三遭敌袭击而受伤,县委决定由谢卓元、余丁仁主持县委日常工作。他们团结协作,扩展农民武装,领导闽粤边区人民进行艰苦的革命斗争。

谢卓元善长宣传工作,常在大小会议上演说。他的讲话、精辟深刻,生动有力,富有鼓动性,深受群众欢迎。他指派赤卫队员到各地散发传单、张贴标语。鼓舞民众、瓦解敌军;派人剪断电话线、破坏通讯器材;利用敌占区城镇有亲友的赤卫队员、购买纸张、电池、药品等急缺物资,度过难关。

1932年4月,中央红军攻克闽南重镇漳州市,大大促进了闽粤边区革命斗争的形势。谢卓元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扩大农民协会、赤卫队、赤卫常备队(脱产武装)、妇女会等组织,巩固革命据点村。6月,饶和埔诏区苏维埃重组,谢卓元任党代表、兼肃反委员、宣传部长等职务,领导边区广大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成立区乡苏维埃政权。

1932年秋天至1934年冬天,广东饶平县、福建省平和县、诏安县国民党军在地方民团的配合下,反复“围剿”饶和埔诏苏区。诏安县北部的陈坑、白花洋、石下、马坑、赤竹坪等苏区村庄多次被洗劫、焚烧,民众惨遭摧残,斗争环境日渐艰苦。谢卓元等对艰苦的环境,毫不畏惧。在“反围剿”的艰苦斗争中,谢卓元经常与张华云一起编写、印刷传单,并派人潜入白区内张贴标语,开展政治攻势,收到良好的效果。他带领农民群众、赤卫队、红军官兵上山与敌人周旋。采用“敌剿我方上山打游击、敌驻我方夜袭敌人,敌走我们回村生产”的斗争策略,粉碎反动势力的军事围剿。

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时任中共闽粤边区特委委员的谢卓元不同意特委书记黄会聪的“不断进攻”方针,认为“中央苏区的革命已转入低潮”,我们的策略应该是“扎根民众,保存力量”。1935年夏,中共闽粤边区特委开展“肃清社会民主党”运动。谢卓元、张华云夫妇及区、乡干部几十人,被疑为“社会民主党分子”而关押。12月底,射卓元、张华云被错杀于福建省南靖县(今龙海县)程溪乡白云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和广东省大埔县人民政府等部门对错杀谢卓元、张华云夫妇的案件进行复查后予以平反昭雪,追认其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