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峰

来源:中华英烈网 责任编辑:高千一 2018-01-22 10:53

马立峰,原名泽祥,号一山,1909年1月24日生于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马厝村的一个贫苦农家。父母因病相继离开人世后,幼小的马立峰和两个妹妹由伯父收养。伯父也是家道贫寒,马立峰为了给家中减轻一些负担,7岁就上山砍柴,稍长便跟随堂兄下地劳动。由于马立峰从小就聪明灵俐,伯父克勤克俭送他进了村塾,后又向地主借债,送他上小学读书。在学校里,马立峰以敦厚的品行和良好的学业成绩赢得了师长们的赞赏。高小毕业后,他到霞浦县一所教会学校念初中。因学校强迫中国学生信奉基督教,马立峰不久就在不满情绪的支配下离校回乡。

1926年,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在省外读书的福安籍学生利用假期返籍机会,带回了《共产主义ABC》《唯物史观》《新青年》《向导》等革命书刊,在福安青年中传阅。处于彷徨和苦闷的马立峰,从这些书刊中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

1927年初,国民党左派人士在福安成立了国民党福安县党部筹备会。2月,北伐军一部经闽东各地进入浙江,带来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展的消息。马立峰为之欢欣鼓舞,并立即投身福安国民革命运动的斗争行列,走上街头参加各种集会,参与打击、镇压土豪劣绅。不久,国民党右派势力反动了反革命政变,福安的豪绅陈正基也收集反动势力大肆镇压革命力量。马立峰与许多国民党左派人士被迫离开闽东,来到福州。此后,他住在“福安会馆”,以雕刻印章和代写书信维持生活。

1928年春,马立峰和陈铁民、郭文焕等福安籍进步青年,先后加入党的外围组织革命互济会、反帝大同盟。8月,他考入福州理工学校公路专修班。这期间,他同革命互济会中的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开始更直接地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他参与发动福州人力车工人罢工的斗争,参与“双十节”捣毁国民党闽侯县党部的行动,经常在城区闹市散发传单,张贴标语,上台演讲,举行飞行集会。1929年2月,经过斗争锻炼考验的马立峰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中共福州市委决定由他和陈铁民、郭文焕、张志坚四个福安籍党员组成了福安党小组。

同年秋,马立峰在理工学校毕业,校方将他留在教导室协助绘图、刻写讲义。他遵照中共福州市委的指示,以教职员的身份为掩护,积极在学生中进行革命宣传,发展学生党员。不久,又成立了党支部,他任支部书记。年底,他奉命参加中共福建省委军委在福州鼓山举办的党员训练班。1930年1月间,由于国民党警察突然对理工学校进行搜查,马立峰藏在床底下的革命书刊被发现,学校当局将他解雇。

不久,马立峰由中共福州市委派回福安,担任中共福安县委委员、福安南区区委书记。回到福安后,他谋得宅里小学校长一职,并以此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

1930年夏秋之间,中共福安县委先后组织了数次农民暴动,都因缺少武装斗争经验和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1931年初,马立峰避开敌人的搜捕,辗转来到福州,就当时福安的斗争形势向中共福州市委给了汇报。2月2日,市委专门开会研究了福安的斗争,同时决定另组福安县委,由马立峰任县委书记。马立峰回到福安后,将县委机关转移到群众基础较好的南区。

不久,中共福建省委巡视员邓子恢来到福安,协助马立峰领导开展更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在马立峰家里,邓子恢与他一见如故,彻夜长谈,一起详细分析了福安农村的阶级状况,明确了斗争的依靠力量和团结的对象,共同商讨了开展农运的工作计划。

这时,正是豆青发黄的时节,庄稼长势很好,但马厝一带的穷苦农民早在过年的时候就被地主、粮商卖了青苗。待到麦子收后,还是一无所获,群众中普遍蕴藏着一股愤怒的情绪。因此,马立峰和邓子恢等决定以此为导火线,发动农民开展抗麦债斗争。他们以雇农为核心,组织农会小组,随后又发展成秘密农会,形成斗争的中坚力量。后来,在马立峰、邓子恢等的领导下,马厝农民以拖为抗,终于获得了的抗麦债斗争的胜利。群众的革命热情被鼓动起来了,一批表现勇敢坚定的积极分子被吸收入党,村里成立了党支部。附近乡村的农民群众也纷纷到马厝请马立峰等去帮助他们建立秘密农会。从此,福安南区的农民运动形成一股不可遏止的气势,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端午节过后,又是一个麦稻不接的夏荒时节,马立峰和邓子恢又领导溪柄各村近万群众进行了平粜粮食斗争,反对地主、粮商把粮食大量运往外地出卖,在本地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并再一次取得了胜利。于是,南区各乡都先后建立了秘密农会,并成立了中共溪柄区委。随即,赛岐、甘棠、下白石等大乡村也都建立了党的组织和农会组织。福安农民运动的发展,使地主豪绅终日惶惶不安,惊呼“溪柄闹共产了”。

1931年8月,中共福安中心县委成立,马立峰任书记。同年秋,马立峰指导穆阳党支部放手发动群众,取得了抗税斗争的胜利,从而打开了福安西区农民运动的斗争局面。

福安农运的浪潮使国民党反动派十分震惊。1932年初,驻闽东的国民党海军陆战队和福安警察队等相继在福安的南区、西区大肆镇压农民运动,四处张贴布告,缉捕马立峰等福安党组织的领导人。福安的农民运动受到严重摧残,马立峰被迫前往福州。

4月16日,中共中央在给厦门、福州中心市委的指示信中,特别对闽东的斗争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党领导农民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为此召开扩大会议,强调福安党组织要马上将游击队组织起来。会后,马立峰陪同中心市委书记陶铸来到福安,他们首先将几十个因敌人缉捕而不能回家的同志召集起来,成立了一支游击武装。不久,陶铸离开闽东,马立峰便同詹如柏一起,率领这支游击队出没在福安的西区、北区和中南区,专门在各乡村打击为非作歹的土豪劣绅,发动群众抗租抗债、减租减息,迅速开辟和扩大了红色区域。

1932年9月12日,马立峰主持召开中共福安中心县委会议,作出了正式成立工农游击队、建立和扩大革命根据地、武装保卫秋收、开展抗租斗争的决定。9月14日,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正式成立,詹如柏任队长,马立峰兼任政委。当天夜里,马立峰、詹如柏率领第一支队化装骗开兰田民团团部的大门,缴获17支步枪和一支短枪,增添了第一支队的实力。此后,第一支队又连接消灭了福安南边的溪尾民团,缴获步枪七支,打下了北区的堂溪民团,打开地主豪绅的粮食和盐库,把粮食和食盐分给当地贫苦农民。随后,马立峰又带领第一支队北上,转战寿宁县山区。

1932年冬,国民党海军陆战队对闽东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翌年初,马立峰赶往北区参加会议途中,被国民党海军陆战队逮捕。敌人连夜将马立峰送到县城,软硬兼施却无法使马立峰屈服,只好又将马立峰解送福州,关押在福建省高等法院看守所。敌人绞尽脑汁,对马立峰先后32次进行酷刑严讯,但仍然始终没能从马立峰身上捞到一点东西。

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福州发动反蒋抗日的“闽变”,被关押在国民党监狱中的共产党人被陆续释放,马立峰也于同年12月7日获释。

马立峰出狱后,即带着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的指示,日夜兼程赶回福安,召集了各县执委会议。他在会上介绍了“闽变”的经过情况,传达了中心市委关于抓住时机努力扩大游击区的指示精神。会议认为“闽变”可能进一步扩大,应趁机举行全面性的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

1934年1月7日,马立峰、詹如柏、叶飞、曾志等率领游击队和赤卫队等数千人,一举攻占闽东水陆交通要道、经济中心赛岐,缴获土豪劣绅的各式枪械83支,打开粮库、盐库,将粮、盐悉数分给广大群众。次日,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在赛岐召开群众祝捷大会,马立峰在会上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号召全闽东的工农大众展开全面的武装大暴动。

赛岐解放后,不到10天,福安全境除县城外都被游击队占领。嗣后,在中共福安中心县委领导下,相继以福安为中心,建立了(福)安(宁)夏、福(安)霞(浦)、霞(浦)(福)鼎、(福)安福(鼎)、福(安)寿(宁)等五个边区县苏维埃政府,下辖30个区苏维埃、300多个乡苏维埃。接着,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在后楼叶山召开有200多名干部参加的大会,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筹备处,马立峰当选为筹备处主任。在此前后,还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团等武装。2月17日,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对闽东党、政、军建设作了全面的部署,决定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苏维埃政权,继续发展红军,全面实行土地革命。会后,开始在福安柏柱洋进行分田试验。马立峰亲自在斗面村召开了上南区各村苏主席、土地委员、贫农团代表等100多人参加的会议,对分田政策和具体问题作了说明,并组织同志们学习了分田大纲,布置了分田工作。从此,一个轰轰烈烈的分田运动便在柏柱洋展开了。

不久,由于“闽变”失败,国民党新十师、第八十四师和省保安队两路夹攻闽东苏区,并勾结土豪劣绅和反动大刀会,对革命群众进行疯狂的报复。3月,马立峰同赖金彪、范武人一起率领闽东独立团第十六连对安福、宁生、霞浦等地的反动大刀会进行反击。红十六连在霞浦首战大坪岗大刀会告捷后,接连扫光大岭、芡岭、阮泽、勇南、柘头、泽中、西家宅等处的反动大刀会据点。随后,又挥兵南进,荡平了宁生龟山、官岭一带的大刀会,廓清了柏柱洋周围方圆百里之内的反动武装,稳定了整个苏区的局势。

1934年4月底,柏柱洋分田试验基本结束,马立峰等党政军负责同志齐集柏柱洋,与从各地来的代表及群众3000多人一起,召开大会庆祝分田的胜利。会后,马立峰从福安南区抽调了一批有分田经验的骨干分子,前往福霞、霞鼎等边区县,推广柏柱洋的分田经验,掀起了闽东土地革命的高潮。

1934年5月,闽东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闽东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马立峰被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6月,中共闽东临时特委成立,叶飞任书记,马立峰任常委。此后,在闽东临时特委的领导下,闽东全区纵横10个县、方圆700里,1400多个村庄的几十万人口在土地革命中分得了土地。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群众踊跃参加红军,到同年6月,闽东红军增编了两个团;9月底,正式成立了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同时,把革命势力发展到古田、屏南二县,掀起了古屏边区的革命浪潮,并建立了宁(德)罗(源)新苏区。

闽东苏区和红军的迅速发展壮大,土地革命的急剧发展,极大地震动了国民党反动派。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力红军进行长征后,国民党政府以第十二绥靖区司令王敬玖为总指挥,调集了3万多正规部队,会合福建、江西省的十几个保安团,以及闽东各地的反动民团、大刀会,分兵三路对闽东苏区进行大规模的“清剿”。10月下旬,敌人攻入闽东苏区中心柏柱洋。

在敌人的进攻面前,马立峰与叶飞、詹如柏等特委领导人以无比坚定的信念,一面发动群众投入反“清剿”斗争,一面指挥闽东独立师主力为保卫苏区开展浴血奋战。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独立师在柏柱洋、赛岐、溪柄等地的战斗均告失利。1935年1月,马立峰在柘菪的莴柏沙坑里村,主持了闽东党政军领导人参加的紧急军事会议。会议根据当前形势,决定由叶飞和赖金彪率领独立师一、二团迅速撤出苏区打游击,马立峰指挥三团在苏区内牵制敌人,掩护撤退,然后转入福安东区的大山里,依靠当地群众的支持与敌人周旋。

独立师主力转移后,闽东苏区大部分被敌人占领,剩下的也被分割为安福、宁周屏、福寿、霞浦、福鼎等几个小块。马立峰率领红三团坚持在福安东区海拔千米、方圆200余里的崇山峻岭中,继续与敌人展开顽强的斗争。但是,在艰难的游击战争岁月里,革命队伍中难免出现一些可耻的叛徒。红三团团长游聚康等叛变后,与敌人积极密谋,欲置马立峰于死地。1935年2月8日上午,叛徒陈石元、游阿乐等来到马立峰驻扎的下坪凤落洋。马立峰不知他们已经叛变,陈石元在向马立峰“汇报”时,游阿乐偷偷把枪口对准马立峰的胸膛。但闽东人民爱戴的革命领导者的威望,令叛徒不由地浑身发抖,一声枪响,子弹却从马立峰身边擦过。马立峰顿时明白了一切,怒斥一声“叛徒”,并掏枪撂倒了身边的陈石元,迅速转身撤出大厅。但是,当他跑到厅下廊沿时,躲在外边的敌人开枪击中了马立峰。

闽东人民的忠诚儿子、革命斗争的主要领导人马立峰英勇地牺牲了,时年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