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贵

来源:中华英烈网 责任编辑:高千一 2018-02-13 11:35

黄立贵,1906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西省横峰县青板乡山脚黄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读完三年私塾后辍学,为有钱人家放牛。17岁时到洪家塘村打长工。在共产党员吴先民教育影响下,扛长工的黄立贵首批加入农协筹委会,开始了反抗压迫剥削的人生旅程。

1927年底,黄立贵参加方志敏领导的弋横起义,是青板桥地区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任第三路军总指挥。根据起义总指挥部的指示,12月13日率领青板桥地区农民2000余人举行起义。在暴动农民打击下,短短几天内,各村旧政权迅速瓦解,转入黄立贵等组织的农民革命团里。随后,起义队伍向铺前、霞坊等地进发,接连攻下数十村,直逼横峰县城。经过暴动的考验,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间,他被选送到信江军政学校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1930年7月,任红十军军部特务营营长。

1930年11月,黄立贵随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首次入闽北作战,45天打11仗,屡战屡胜,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闽北根据地的“围剿”。方志敏决定留下军部特务营充实闽北独立团,任命黄立贵为团长。从此,他率部转战在武夷山的崇山峻岭中,为闽北苏区和红军的发展浴血奋战。1931年初,黄立贵率独立团两次向广丰五都、二十四都进军,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成立了广丰县苏维埃政府。1931年6月14日,红十军主力回师赣东北后,独立团发动了智取崇安的战斗。黄立贵运用“调虎离山”的战术,把敌人主力引出来。敌人追出来就跑,敌人往回走又打,使敌人疲于奔命,狼狈不堪。同时,他率领100多人住在坑口一带,养精蓄锐,伺机奇袭崇安城。6月23日深夜,他带领部队冒着倾盆大雨,摸过崇安城北门花桥,爬上城墙,消灭敌人哨兵,然后打开城门,冲进城里,一举消灭守城民团100多人,活捉县长、民团团总、团副等反动头目,第一次解放崇安城。1932年9月,方志敏率红十军第二次入闽,独立团继续协同作战。黄立贵率部先克赤石、星村,随后奔袭清城。20日拂晓,攻打清城的战斗开始。敌人依据高墙、碉堡,用猛烈火力压制红军。红军两次攻城均未得手,独立团副团长李金生牺牲。在此紧急关头,黄立贵身先士卒,光着膀子,一手挥刀,一手擎旗,率领敢死队用长竹梯第三次攻城。他们迅速攀上城头,向敌人投出手榴弹,乘乱攻进城内打开城门,红军战士一拥而入,守城敌军纷纷夺路而逃。清城一战,消灭敌军两个团,俘敌400余人。从此,黄立贵名震闽北,被人们称作“黄老虎”。敌人闻之胆战心惊。11月7日,闽北独立团扩编为闽北独立师,黄立贵任师长。

1933年6月5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闽赣省,黄立贵任省委委员。同时,闽北独立师改编为中央红军第二十军第五十八团,黄立贵任团长,随即率部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闽赣省苏维埃所在地黎川失守,闽北苏区与中央苏区被切断。他率部在敌后掩护主力红军撤退,后重返闽北苏区。二三个月后,建立了九万多人口的建(欧)、松(溪)、政(和)根据地。1934年10月,黄立贵从松浦界回师,埋伏在太平隘,与敌激战一天,歼敌200余人,缴机枪一挺、步枪200余支。1935年2月元宵节前夕,黄立贵率五十八团向江西省铅山县陈坊、湖坊、杨村一带推进。他利用黑夜,率领部分战士混进了舞龙灯的群众队伍,冲进陈坊街,直闯敌营。一个连的敌军来不及反抗,就被全部缴了械,红军无一伤亡。

为了统一部队的指挥,中共闽北军分区党委于1935年2月底决定,将红七军团五十八团、闽北独立团、闽西南独立团、各县独立营或独立团等共2000多人,重新组建为闽北红军独立师,黄立贵任师长。他带领独立师,从崇安县长涧源山村出发,翻过铸钱岩,出温陵关,进入江西上饶境内,在雨溪乡歼敌一个连。1935年4月,黄立贵亲率独立师第二团挺进到闽东北宁德、屏南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1935年8月,中共闽北分区党委在崇安凤谷黄龙寺召开会议,根据独立师几个月外线作战的经验,提出了“向敌后挺进,创造新游击区”的方针。根据黄道、黄立贵的建议,在政治、经济政策上也实行大胆的转变。不久,又举行了团以上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黄立贵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形势报告,并对部队行动重新作了部署。会后,独立师兵分三路,打到外线去,创建闽中、闽东北、抚东游击新区,进而开创闽北游击战争新局面。从根据地到敌后,黄立贵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战术。当部队进入敌人后方以后,敌人的碉堡封锁线便威胁不大了。于是,敌人改取跟踪追击和分路合击的方法消灭红军。针对这种情况,黄立贵提出以拖对追,有条件时就打一仗,以分散对集中,以集中对分散,牵着敌人鼻子兜圈子等办法,在“拖”或伏击中消灭敌人。他用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术,打了不少胜仗。

1935年严冬的一天,黄立贵率领师部和一个营共百十来人,到达新区屏南县上楼村,向土豪筹款。因为是新区,群众基础差,消息不灵通。第二天凌晨,当黄立贵完成任务后,率领第二批三四十个干部战士离开村子时,敌七十九师一个团打了过来。部队被迫退到村中一个大院子。这是个地主庄院,前后都修了炮楼,四面筑有高墙。见红军的游击队退到院子里,敌人高兴得乱喊乱叫。一团人围着院子,一上午就发起了十多次冲锋,几十挺机枪把土墙打得像蜂窝似的。游击队守在两座炮楼里,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下午,敌人发疯似的竟将大院四周民房一把火点着了,刹那间浓烟四起,火光冲天。见到熊熊火焰,一些同志很紧张,黄立贵却笑着说:“那好嘛!周围房子烧掉了,敌人不是更不易接近我们了吗?”下午三四点钟,敌人仍无退走的迹象,游击队员的子弹所剩无几了,黄立贵决定从敌人那里想办法。在同志们的掩护下,他带领队员突然冲出大门,用机枪对敌人猛烈扫射,紧接着跑到敌人机枪掩体上面,不断向敌人投掷手榴弹。这一连串的突然动作,使敌人一时晕头转向,往四面乱跑。趁此机会,黄立贵等扛回敌人留下的两箱子弹。等敌人定下神来再开枪时,他们已经回到院里,关上大门。当天色黑下来,敌军后撤几十米,点起火取暖吃饭,只在大院门口留下百把人堵着。黄立贵命令大家说:“我们该走了,每人只带一支枪和两枚手榴弹,其余物资都扔下,走!”说罢,他腰上插把“快慢机”,一手拿梭镖,一手拿两颗手榴弹,带着侦察班首先冲出去,迅速向敌人丢了两颗手榴弹,接着拔出“快慢机”一扫,逼迫敌人向两边后退。紧跟在后面的部队,一下子冲过了稻田和一条水沟,突围到村对面的一座山上。这一仗,敌军死伤400多人,红军除两名炊事员被俘外,无一伤亡。

1936年,闽北游击根据地基本稳定。叶飞等领导的闽东游击根据地得到发展,同刘英、粟裕等开辟的浙西南根据地相连接。4月,黄道、叶飞、黄立贵在政和、周宁交界的洞宫山举行会议,成立中共闽赣省委,黄道任书记,黄立贵任省委常委。8月,黄立贵兼任中共闽中特委书记、闽中军分区司令员。这时,闽北、闽东、浙西南三块游击根据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到了年底,游击战争得到更大发展,形成20余县的闽北游击根据地。1937年初,蒋介石集结八个正规师和地方保安团的大量兵力,对南方各游击根据地发动大规模进攻,闽北独立师遭受很大损失。部队经常被逼到大山上,吃的是野菜野果,战士们饿得头昏眼花,冻得手脚发麻。部队党组织加强了对党员和指战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黄立贵经常给部队上课,坚持部队的军事训练,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励大家,并采取各种巧妙办法与山下群众联系。正是在群众支持下,才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刻,保存了党的旗帜和革命武装力量。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调集国民党第十三、七十九师的兵力对闽北红军独立师进行“清剿”。1937年7月,黄立贵率30多人从顺昌到邵武,找中共闽赣省委书记黄道研究工作。向崇安前进时,途中遭敌重兵围追堵截。13日拂晓,部队渡过邵武富屯溪,跳出敌“搜剿”圈。部队十分疲劳,有的同志认为可以歇一下了,黄立贵说:“不行,这里离邵武15里路,不是我们站脚的地方,继续往前走。”随后,带领部队战士拖着极度疲劳的身体翻过一座大山,又爬过一座长岭,实在走不动了,黄立贵只好决定到山脚下沙溪桥沙田村,翻山后到梧桐村吃顿饭再走。当部队刚端起饭碗,由于当地伪甲长杨玉发的告密,国民党军一个连已将黄立贵等层层包围。黄立贵立即拔出驳壳枪,打倒已冲进屋子的两个敌人,随后率两个警卫员把住窗口,一边打击敌人,一边指挥部队突围。他大声呼喊:“赶快走,我在这里顶住,你们冲吧!冲出去到光泽城外集合。”战士们不肯走,他跺着脚命令道:“快!快冲!把房东老大爷带出去,不要担心我。快!快!快!”战士们这才带着老大爷冲杀出去,直跑出五里路,还看得到村庄上空的滚滚浓烟,听得见村里激烈的枪声。威震敌胆的黄立贵师长,为了给大家多争取点时间和狠狠打击敌人,隐蔽在屋门侧面,拔出大刀,按着受伤的腹部,进来一个敌人就劈死一个。敌人不敢前进,一边后退,一边举枪射击。黄立贵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之中。同他一起坚守的20多人,也全部牺牲。残忍的敌人割下烈士的头颅,悬挂示众。梧桐村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含着热泪,掩埋了烈士遗体。后来又将黄立贵的遗骨迁移到崇安县城列宁公园的烈士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