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张伯简

来源:新华社责任编辑:王俊2018-04-24 09:31

张伯简,字稚青,1898年出生在云南省剑川县金华镇一户白族人家。他的父亲张鹤裳是一位教师,为人耿直正派,性格倔强,曾冲破官府的阻拦,到丽江府去控告贪赃枉法的州官。张鹤裳这种不畏权贵,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斗争的精神,给了幼年的张伯简极深的影响。

张伯简小学毕业以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大理第二中学。在中学学习期间,他目睹军阀割据的旧中国,四分五裂,民不聊生,暗暗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宏愿。他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优良,尤以作文、书法见长。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们的表扬。他在18岁那年所写的条幅杜甫诗《秋兴八首》,现仍保存在剑川县文化馆。

1919年张伯简初中毕业后,回到了故乡教书。不久,为了追求革命真理,他来到了广州,经亲友介绍,在广州一所驻粤滇军医院中当军需。由于他不愿意做这份工作,以“理财本非所能”为由辞职,重新寻觅革命的途径。1919年4月到8月,张伯简写下了《南越游记——稚青日记》,记录了当时广州的社会情况和他的思想、生活及向往,洋溢着忧心国事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日记中写道:“晨起,看新闻纸数张,内有留英学界《敬告国人书》。意重语长,言之痛心。”“今日广东学界中学以上学生,经医院往军政府请愿取消青岛各条件,一时男女学生共千余,可谓热心国事。”“今晨见报纸载风潮甚烈,广东学界又因青岛问题全体罢课,军政府亦表同情,然皆纸上谈兵,未见实际,殊可叹矣!”

1919年冬,张伯简离开广东到法国勤工俭学。当时,留法的中国学生从事着紧张艰苦的劳动,但所得极少。张伯简既做工,又要努力学习,饱尝了中国工人备受歧视、剥削之苦,同时接触了受十月革命影响的欧洲无产阶级,逐步领悟了马克思主义。勤工俭学的学生中有少数人提出,发起向国内军阀政府要求生存和求学权利的“求学运动”。赵世炎、李立三等则组织“勤工俭学会”,提出“某做苦工,不希官费”的口号及“互助、劳动、改造社会”三信条。张伯简是勤工俭学的中坚,他坚决拥护半工半读,曾以“留法工人张伯简”的署名在《勤工俭学变迁略史》一文中表述了他对勤工俭学的看法:勤工俭学是世界潮流而产生,是一种最光明显著的社会运动。他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知识阶级的猛省和劳动阶级的觉悟,也就是初步改变中国的黑暗。

艰苦的生活,紧张的学习,繁重的劳动,损害了张伯简的身体,他日渐消瘦。同学们都建议他到法国、奥地利去旅行和休假,以恢复健康,还热情地帮助他筹集了旅费。张伯简在1921年8月1日从柏林寄给国内亲友赵星海的信中,说明了他去德、奥的目的:“惟不愿以此时间、金钱花于风月,拟乘此机会旅行德、奥两国,一观战后军国主义之消长,与国际和平会议后所造出强权跋扈之各国,对于战败国国家所留下之罪恶,及战败国民负担加重以来之反声,顺便参观两国科学界之真精神,与德国革命后劳工运动之趋势。”

张伯简在德、奥两国短期居住后,又回到法国,继续勤工俭学。由于受十月革命的影响,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阶级矛盾发展的现实,加之经常接触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求解放的革命真理,思想上产生了飞跃,决心为无产阶级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1921年下半年,他在法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下的活动。这一年的冬天,他转赴德国在柏林继续勤工俭学。

1922年6月,“旅欧少年共产党”正式在巴黎成立,赵世炎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周恩来、张伯简分别被选为宣传部长和组织部长。赵世炎对张伯简评价很高,认为他“信仰很坚,诚实又有见地,且善活动,不过不善言语就是”。1922年秋,张伯简去苏俄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会后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1924年2月27日,张伯简由彭述之、彭泽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通过他入党要求的中共旅莫支部会上,张伯简激动地表示:自己以往带了很重的知识阶级的色彩,虽然经过青年团的训练但仍有不足。现在能够加入共产党,得到更严密的训练,极为满意。1924年秋,张伯简取道西伯利亚回国,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并应瞿秋白的邀请任上海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同时,他经常来往于平汉线一带进行党的秘密工作,生活极其艰苦、紧张。他的朋友杨立逵回忆说:“只见他拂晓外出,深夜归来,在简陋的屋子里伏案疾书,甚至通宵达旦亦不为苦。”张伯简在上海工作期间,还积极参加了由蔡和森主编的《向导》《中国青年》等刊物的出版发行工作。

张伯简对革命理论工作非常重视,常在百忙中依据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教材,翻译和编纂了《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原素表》和《社会进化简史》等理论书籍。国民政府当局曾以“宣传共产党,鼓吹阶级斗争”之罪名,通令各省邮检查扣此书。《社会进化简史》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中央出版局重印过,并被广州第六届农讲所列为“授课以外之理论研究”书籍。

1924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了《政治生活》周刊,张伯简是该刊的创办者及编辑,他当时担任中央出版部书记的职务。1925年1月,张伯简出席了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团候补中央委员,后来还代理过团中央工农部长的职务。在“国民通讯社”担任领导工作期间,他报道过全国各地工人和学生运动的发展情况。在工作中,他与纱厂女工、共产党员薛映华认识,并结成了革命伴侣。

张伯简除了从事工运、学运外,还在引导云南省的青年参加革命运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曾和后来回云南担任临时省工委书记的王德三,建立了以云南旅外同学为骨干的党的外围组织“新滇社”。白族革命英雄周保中入党前,曾受到张伯简的很大影响。张伯简还介绍过一批云南籍革命青年到广州滇军中工作。

1925年下半年,张伯简受党的指派到广州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书记、组织部长,同时还负责工人运动刊物《工人之路》的编辑出版工作。1926年,中国共产党以“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的名义,在广州举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任所长,张伯简被聘为教员。

在震惊中外的省港工人大罢工中,张伯简作为罢工委员会书记,和张太雷、邓中夏、苏兆征一起领导了这次罢工运动。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由于日夜操劳,张伯简早已患有的肺病突然恶化,不幸于1926年8月中旬在广州珠江颐养园与世长辞,时年仅28岁。

(来源:中华英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