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

来源:中华英烈网 责任编辑:高千一 2018-04-25 11:20

张曙,原名张恩袭,1909年6月出生于安徽省歙县。张曙在孩童时代就已表露出非凡的音乐天斌,5岁那年被一位民间艺术家破格收为学童,8岁时已登台作徽剧伴奏。17岁考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结识了田汉先生。在田汉先生的引导下,参加了党领导的文艺团体和进步文艺活动。不久,转入国立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在白色恐怖中,张曙曾两次被捕入狱,在艰险磨难面前,他表现了革命战士忠于革命事业的高尚情操。

1933年,张曙由田汉先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名为曙。1934年抵达长沙,从事群众性的音乐活动。他以音乐为战斗武器,创作《农民苦》、《救灾歌》、《筑堤歌》等歌曲,歌唱工农群众,控诉反动统治的罪行。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他组织了“紫东艺社”、“大学生合唱队团”、“长沙音乐研究会”等革命音乐组织,并担任党报《湘流报》的编辑工作。他机智、勇敢,经常率领合唱队员分散在公开场所,用歌声唤醒民众。1937年,张曙奉命到达上海,立即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发出抗击侵略者的吼声,在《还我山河》、《保卫祖国》、《丈夫去当兵》等歌曲中,表达了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张曙到达武汉,参加了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文艺宣传处的工作。该处由田汉先生领导,其中的音乐工作由冼星海和张曙负责。随着武汉形势的紧张,冼星海赴延安后,音乐工作由张曙一人负责。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夕,张曙转移到了长沙,继续从事音乐工作。11月12日长沙大火,张曙于是携夫人及三个孩子,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于12月16日到达了广西桂林。

张曙一到桂林,不顾旅途的疲惫及辛劳,安顿妥后即全身心地投入到救亡运动之中。当时的桂林城,经常遭受日军飞机的袭击,整日空袭警报响彻大街小巷,人心惶惶,危机四伏。尽管形势严峻,张曙仍满怀激情地发动和组织了一次规模浩大的“桂林反轰炸歌咏大会”。那雄厚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唤起了桂林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斗志。张曙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和进步文艺工作者一起辛勤努力,令桂林的群众歌咏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抗日的歌声响遍整个山城。当时,在桂林的大街小巷,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身材高大、面庞刚毅清秀、目光神采奕奕、浑身上下充满活力的人,活跃在抗敌演剧队和群众歌咏队伍中间,他就是张曙。

12月24日,工作一夜又起了个大早的张曙,怀里揣着昨夜赶工创作出来的《负伤战士歌》,急匆匆地赶到驻在桂林中学的政治部三厅文艺宣传处,向林路、常任侠等音乐界同仁征求意见。同仁们均为张曙积极的工作态度、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精湛的艺术水平所感动。他们望着熬红双眼的张曙,心疼地劝他要保重身体,注意休息。张曙却满不在乎地拍着胸脯豪爽地说:“你们看我多强壮,我如今30岁,至少还可以和敌人干50年!”他满怀激情地和同事们筹划下一步的工作该如何开展,不知不觉一个上午过去了,张曙道别了同事们,回家去了。

回到家中,当张曙和夫人周畸及三个女儿围坐在餐桌旁吃饭的时候,突然,凄厉的空袭警报声划破了桂林城上空——日军的飞机又来轰炸桂林了。这时,张曙果断地对夫人说:“你们走吧!我不走,大大(张曙的小女儿)交给我吧!”夫人周畸知道张曙那无畏和倔强的性格,自抗战以来,张曙从上海、武汉、长沙再转到桂林,每逢遇到敌机轰炸,他从不愿放弃工作时间用于躲避空袭,总是泰然自若,执务不辍。周畸在离开寓所时叮嘱张曙说:“要是拉响了紧急警报,你就带大大到后面院子里的防空沟里去避避。”说完,极不放心地一步一回头地带着两个女儿离去。谁知,这一去竟成了永别。

中午1时零5分,一大群日机如蝗虫般飞临桂林上空。飞机在高空盘旋一阵便俯冲了下来,只见炸弹像雨点般从机上落下。顷刻间,桂林城陷入了一片浓烟火海之中。日机在完成了这一灾难性的侵袭后,呼啸而去。

敌机离去后,周畸焦急地从岩洞里跑了出来,只见城东南面火光冲天。“不好!恐怕我家遭火了。家中还有张曙和大大呢。”周畸等不及解除警报,撒腿就往文昌门内住宅奔去。她慌忙推开关闭着的家门,口中狂呼着“曙!曙!大大!”可屋里一片寂静,无人回答。周畸又奔向饭厅,只见屋中杂物四处散落。周畸心里更加慌张,飞也似的冲向后院,并大声呼唤着张曙和小女儿的名字。只见砖和碎木被轰得横七竖八落了一地,张曙则倒在了乱砖旁的血泊之中,怀里还紧紧搂着被炸得血肉模糊的3岁的小女儿。见此惨状,周畸昏厥了过去。

大地沉哀,漓水悲鸣。杰出的人民音乐家张曙就这样牺牲在敌机的轰炸之下。而张曙到桂林仅8天时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就创作了《我们要报仇》和《负伤战士歌》。

1938年12月24日,这是令中国文化界永远铭记的日子。

噩耗传出,田汉先生痛哭不止。三厅及文化界的战友们于当日下午把张曙和他女儿的遗体入殓。12月26日下午3时,在厅长郭沫若的主持下,三厅驻桂林全体人员及桂林文艺界代表数百人参加了张曙庄严隆重的葬礼。郭沫若亲笔题写挽联:“黄自死于病,聂耳死于海,张曙死于敌机轰炸,重责寄我辈肩头,风云继起;《抗战》歌在前,《大路》歌在后,《洪波》歌在圣战时期,壮声破敌奴肝胆,豪杰其兴!”会场气氛肃穆,挽联挂满四周,挽歌飘荡,凄泣一片。

当天下午,在林路、叶浅予、常任侠等的护送下,张曙父女安葬在桂林南门外将军桥附近的凉水井。郭沫若亲自题写墓碑——“音乐家张曙父女之墓”。

1940年9月,由郭沫若、田汉、老舍等人在重庆发起了隆重悼念张曙的大会。周恩来在会上作了两个小时的讲话,称赞“张曙先生之可贵,在于他和聂耳同为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

张曙的牺牲是壮烈的。人们在清理他的遗物时,从他身上惟一能找到的,是那首刚刚写成的《负伤战士歌》:

谁不爱国?谁不爱家?

谁没有热血?谁愿意做牛马?

我们要报仇,我们忍不下。

带了花又算什么?

鬼子兵,谁怕他,

弟兄们,伤好了再去打,

杀人一个就够本,多杀几个就赚了他;

要干到底才是好汉,

要干到底才能建立大中华!

好一首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它是一位勇士在牺牲前不忘杀敌的绝唱!它连同张曙的名字,响亮地汇入了中华民族雄壮的抗日交响乐章中,永久地镌刻在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斗争丰碑里!

新中国建立后,桂林人民为怀念这位杰出的人民音乐家,将张曙的墓迁至风景秀丽的普陀山北麓。从此,张曙长眠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