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镇

来源:中华英烈网 责任编辑:高千一 2018-04-25 11:21

张家镇,又名张达武,1903年5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屏南县双溪镇岩后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童年时,他曾在私塾学习了两年,初识文墨,后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只好随父兄一道务农。岩后村位于政和、屏南两县交界,崇山峻岭,交通不便,耕地少而且贫瘠,当地农民收入微薄,又时常有土匪来打家劫舍、勒饷派款,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苛捐杂税和地主老财的地租高利贷盘剥,岩后村的乡亲们生活饥寒交迫。迫于生计,张家镇在务农之余也当过肩挑小贩,沿村叫卖,赚些微利补贴家用。艰苦的生活历程,养成了张家镇正直、公道、刚强的性格。

1932年4月,中共屏南县特别支部成立后,曾在屏南县北路地区大力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开展“三抗”斗争。在党的宣传影响下,张家镇看到了贫苦百姓翻身解放的希望。

1934年10月,闽北红军独立师300余人,在师长黄立贵的率领下来到政屏边区活动。部队在岩后村驻留期间,张贴革命标语,宣传党的土地革命主张,加上红军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给了张家镇一个更为直观生动的革命教育,使他向往革命的思想更趋强烈。红军后来虽然离开了,但红军在这个青年农民的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从此,张家镇经常和一班青年伙伴谈论起革命和百姓的前途。

1935年初,中共闽东特委派中共周墩县委书记吴华禄到政屏边区开展革命活动。张家镇向他详细介绍了政屏边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百姓的艰苦生活状况,吴华禄决定以岩后村为中心,进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活动。清明节那天,张家镇带吴华禄来到岩后村,参加农民群众扫墓活动,并在群众中宣传革命道理。此后,吴华禄首先在岩后村发动群众,组织农会。为了加快发动群众的进程,张家镇动员全家人都参加了农会。在他一家人的带动下,岩后村的贫苦农民动员起来了,革命的烈火点燃了。不久,张家镇和一些农会积极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政屏边区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岩后村支部,张家镇任支部书记。

张家镇任党支部书记后,在吴华禄的指导下,带领党员和农会积极分子深入到边区的各个乡村,走家串户去宣传革命的道理和党的主张,发动群众起来闹革命。张家镇从实际出发,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事入手,组织动员贫苦农民秘密加入贫农团、抗租团,开展以抗租、抗粮、抗债、抗捐、抗税为内容的“五抗”斗争。在斗争过程中,张家镇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在贫农团、抗租团力量较弱的村,他指导群众采用拖欠的办法,不交租税。在贫农团、抗租团力量强大的村,则组织群众采取强硬的手段,将前来收租逼债的豪绅地主和征收捐税的粮胥捐棍驱逐出境,对其中劣迹昭著分子给予捕杀。这时,政屏边区的“五抗”斗争迅速发展起来,边区50多个乡村、95%以上的农民参加了贫农团、抗租团。从此,在边区内,粮胥捐棍等销声匿迹,苛捐杂税给“抗”掉了,地主豪绅也不敢来收租逼债。因此,边区的田地由佃户以原耕形式保留了下来,实际上实现了“分田”。由于土地回到了农民的手中,农民生活提高了,贫农团实际上成为边区乡村的权力机关,农民群众成了边区的主人。

张家镇根据中共闽东特委的指示和创建革命根据地斗争的需要,十分重视党组织的建设。他在“五抗”斗争中注意发现立场坚定、斗争机智勇敢的积极分子,及时吸收他们入党,壮大党的队伍。1935年7月,鉴于政屏边区的党员人数已增加到四五十人,在岩后村周围的村庄也已建立起十多个党的支部或党小组,中共闽东特委在岩后村召开了边区党员干部会议,组建了政屏中心区委,由张家镇担任区委书记。不久,他又被任命为中共宁(德)屏(南)古(田)中心县委常委。此后,在张家镇的领导下,随着政屏根据地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党的队伍不断壮大。到1936年夏,边区共组建了20多个党支部,党员近百人。张家镇还根据斗争的需要和边区村落分布的情况,把党支部建立在较大的村,形成中心堡垒,以便于对周围小村庄对敌斗争的领导,使党的组织日益健全,战斗力逐渐增强。在此基础上,中共闽东特委批准成立了中共政屏县委,由张家镇任书记。政屏边区坚强的党组织成为农民群众进行“五抗”斗争、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的领导核心。

张家镇在创建政屏根据地的斗争中,还吸取了原中共屏南特别支部没有建立革命武装而遭反革命武装镇压,导致革命斗争失败的惨痛教训,始终把建立武装队伍、开展武装斗争作为头等大事来抓。1935年7月,政屏中心区委成立后,张家镇立即从贫农团、抗租团中抽调了一批立场坚定、斗争勇敢、身强力壮的青年成立了政屏游击队,并亲自担任游击队指导员。他带领游击队保卫区委机关,保卫红色政权,支援“五抗”斗争,开展群众工作,配合闽东红军独立师攻打反动地方民团、进行反“清剿”斗争,为政屏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6年春天,中共闽东特委书记叶飞和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在政屏边界的洞宫山举行会议,研究闽东红军独立师与闽北红军独立师配合作战和成立中共闽赣省委的可能性等问题。张家镇带领政屏游击队筹集粮草、打探敌情、站岗放哨、带路送信,配合主力红军保卫会议,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做了大量的工作。

1936年6月,叶飞带领闽东独立师第一纵队从周墩的碧岩村转移到政屏边区活动,途中在坂头村与国民党军队400多人遭遇,随后被敌人咬住紧追不放。张家镇闻讯,立即带领政屏游击队赶到坂头村附近,有意暴露目标,吸引了敌人,使叶飞等特委领导人和独立师第一纵队得以摆脱敌人的“追剿”,安全转移,进入政屏边区隐蔽休整。

中共政屏县委和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张家镇又及时地扩大革命武装,把政屏游击队扩编为政屏游击支队。次年2月,他在中共闽东特委组织部长阮英平的支持下,从闽东红军独立师第二纵队抽调了一部分指战员,与政屏边区斗争骨干组建了政屏游击队第二支队。这时,加上从闽北红军独立师转战到边区的闽东支队,政屏边区内有了三支游击武装,斗争力量大大增强。张家镇指挥这些游击队主动出击,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袭击反动民团据点,消灭反动地方武装,同时,更加积极地配合闽东红军独立师进行反“清剿”斗争。

1937年夏,国民党顽固派闽东地方当局纠集独立第六旅一个团和福建省保安团,加上反动地方民团,共4000余人再次进攻政屏根据地,掀起第二次“清剿”高潮。敌人进入边区后,分驻各个主要村庄,构筑碉堡,实行移民并村,企图断绝游击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妄图一举消灭红色武装,摧毁政屏革命根据地。张家镇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立即带领游击队和党员干部转入山林打游击。敌人抓不到张家镇,就窜入岩后村,捆绑吊打了张家镇的母亲黄际娇,并把岩后村烧成了一片废墟,妄图以此胁迫张家镇下山缴械投降。但张家镇心坚如铁,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决心领导政屏边区武装和人民群众与敌人展开殊死的斗争。

为了有效地打击敌人,粉碎敌人的“驻剿”,张家镇在闽东抗日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阮英平的指导下,一方面将一部分游击队化整为零,组成游击小组,在边区内到处袭扰敌人;同时,亲自率领一个支队的兵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挺进到根据地外,到处张贴革命标语,攻打民团据点,捕杀土豪劣绅,造成浩大的声势,促使“驻剿”政屏根据地的反动民团军心动摇,急忙撤回本乡本村去保卫自己的老巢。另一方面,张家镇又派出精干人员侦察敌人的布防和调动情况,派兵伏击运动中的敌军,半夜鸣枪袭扰驻防的敌军,要“把肥的敌人拖瘦,把瘦的敌人拖垮”。此外,他还指派各村未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和“白皮红心”的联保主任、保甲长,开展瓦解敌军、涣散敌军心的工作,使驻宜洋、深洋两村的敌独六旅许多士兵逃亡,迫使敌人放弃某些据点,收缩兵力。敌人对政屏边区的包围圈被打开缺口后,张家镇认为政屏游击队主动出击的时机成熟了。于是,他当机立断,集中三个游击支队的兵力,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奔袭了屏南县城——双溪镇,迫使敌人把“驻剿”部队全部撤回县城防守。至此,政屏边区的反“清剿”斗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1937年底至1938年初,根据第二次国共合作达成的协议,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闽东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六团时,张家镇将政屏游击队近百名指战员送到部队,自己则奉命返回政屏边区,继续领导边区的革命斗争。他回到根据地后,一方面组织发动各阶层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一方面把未北上的人员组成新的游击队,游击队既是保卫中共政屏县委机关、保卫边区人民利益的基本力量,又是抗日救亡的宣传队。

闽东主力红军改编北上抗日后不久,国民党顽固派闽东地方当局即开始背信弃义地疯狂摧残革命根据地,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张家镇的长兄、中共政屏县委宣传部长张达文也被杀害。4月16日,张家镇在屏南天坑垅召开政屏县委紧急会议,研究开展抗日反顽的斗争措施。会后,他亲自赴寿宁县新康口村,与中共寿(宁)政(和)庆(元)中心县委书记范岩寿商讨互相配合,进行抗日反顽斗争的策略。

4月19日夜,反共大刀会头子林熙明在国民党顽固派特务的唆使下,纠集了300多名匪徒,向游击队发起突然袭击。游击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应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上驻地有内奸策应敌人,激战到第二天拂晓,游击队伤亡巨大。危急关头,张家镇调整了战斗部署,率领战士们杀开一条血路,突出重围,来到新康口村外的小河边。这时,张家镇完全可以顺着河边安全撤走,但他为了掩护更多的同志冲出重围,又带领部分同志抢占村边的制高点,集中火力向敌人射击,掩护后续同志突围。不幸的是,张家镇等人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又一次陷入了重围。在激烈的战斗中,张家镇射完了最后一粒子弹,扔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又挥起大刀,勇敢地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肉搏,最后壮烈牺牲。他的牺牲换来了其他一些同志的安全突围,保全了革命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