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奋平,原名罗西琪,1913年10月5日生于广西贺县公会镇清泉村一个佃农家庭。由于生活困难,罗奋平一懂事就参加生产劳动,帮助父母料理家务,小小年纪即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这使他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旧社会的种子。1922年,罗奋平9岁,父母为了培养他,送他进入私塾读书。罗奋平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学业优秀。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反帝怒潮波及全国,举国上下群情激奋,连偏僻、沉静的贺县也被惊动了。罗奋平积极参加了学校师生掀起的反帝游行活动。在这场斗争中,罗奋平首次经历了有组织的群众运动,他无私无畏的斗争表现引起老师、同学及一般群众的注意。
1926年,罗奋平进入贺县县立第二十七小学就读。在校期间,他成绩优异,深得老师与同学的好评。1929年春,广东军阀与新桂系的军队在粤桂边境混战,贺县是双方交战区之一。一天,桂军一个连进入罗奋平的家乡清泉村。他们自恃刀枪在手,全不把村民放在眼里,强占住房,随意抢拿群众的财物,欺侮妇女,激起了人们的愤怒,但人们敢怒而不敢言。这时,罗奋平放学回家,为维护群众的利益,年仅16岁的罗奋平挺身而出,找到了带队的桂军连长据理力争。在铁的事实面前,桂军连长理屈词穷,只得责令手下士兵把抢去的财物归还村民。一个少年勇于找军官论理,这在闭塞保守、畏军如虎的清泉村农民看来,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行为。大家因此对他刮目相看,有人预言这个少年一定会做出一番事业来。
这年秋天,罗奋平进入设在平乐县城的广西省立第十中学读书。这所学校藏书较多,他爱读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经过如饥似渴的阅读,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初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心为改造旧社会而奋斗。
1931年,罗奋平从省立中学毕业回乡。第二年,他被聘为公会大岩小学教师。他学识渊博,勤于工作,认真负责,得到校方的肯定与学生的尊敬。这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地位的提高,他敢于斗争、勇于伸张正义、敢于为民请命的个性丝毫未改。他智勇兼备,表现了一个成熟的、正派的知识分子风范。
1933年,公会区长黄瑾光决定修建一条通往钟山县珊瑚矿的公路,他不顾农民利益,强迫农民无偿毁田拆屋,群众非常愤怒。罗奋平即去见区长据理力争,使区长不得不改变原定的路线。
1934年春,罗奋平考取了广西平乐专署干训队。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干训队的政治训导员何德润(贺希明)。在何德润的启发和影响下,罗奋平阅读了许多有关南昌起义、苏维埃运动和共产主义理论的书刊,接受了革命进步思想。同年底,从干训队毕业的罗奋平被聘任贺县第六小学校长。后该校又招聘黄传林、李洪光、李汉群、谢觉民、罗西宏等进步教师到校任教。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向师生宣传马克思主义,讲有关共产党的知识,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使人们受到了教育。这一年,学生毕业离校时,罗奋平专门召集全体毕业生座谈,亲自给他们讲话,鼓励他们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1935年初,广西省教育厅将贺县六小改设为省立表证学校,由教育厅委派桂平人陈史董为校长。同年,罗奋平调到贺县一小女子分部任教师。罗奋平的进步活动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校长陈家榜曾派人暗中监视他的行动。约在1935年冬,六小改为八步镇表证中心学校,罗奋平任校长。罗奋平很注意团结各位同事,与他们交朋友,交流思想,启发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向师生宣传革命道理,引导他们热爱祖国,追求个人进步。在他的启发教育下,一些老师和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黄传林、李洪光就是其中的代表。
1937年7月,中共广西省工委组织部长黄彰派浔江特委特派员黄传林回贺县建立党支部,发展党员。黄传林由于对八步表证学校比较熟悉,遂又进入该校任教师,以此为掩护从事党的活动。同年8月,经黄传林介绍,罗奋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这年秋天,为发展党的组织,罗奋平辞去八步表证学校校长职务,与黄传林一起到公会活动。罗奋平到公会后,曾在大岩小学、新寨中心校任教师,积极开展建党活动,先后发展了谢盘石、吴动、谢振等人加入党组织。至年底,贺县共发展了七名党员,加上从外地转来的党员,共有党员10名。1938年1月,经黄彰批准,中共贺县中心县委成立,罗奋平任书记,兼管富川、钟山、昭平、怀集和矿区党的工作。在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公会成立了“公会各界抗日救国后援会”,发动群众筹粮、筹款、募捐物资,支援抗日前线,同时作出了在瑞昌、大平、水口、大桂山一带建立抗日武装根据地的计划。
同年2月,根据贺县中心县委的安排,罗奋平到大平乡任乡长兼中心校长,积极筹建贺(县)信(都)怀(集)边抗日根据地。罗奋平、丘奕焕曾利用结拜兄弟的形式,与当时在贺(县)信(都)梧(州)边界颇有名望的李炳操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三人分别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联络地方上的中上层人士,号召群众支援抗日战争。罗奋平在大平与吴动、黄海波到瑶山龙槽等地熟识地形,访贫问苦,结交朋友,宣传党的政策和抗日战争形势。为开展统战工作,罗奋平利用地方习惯,拜大平地区较有威望人士吴节臣为契爷(谊父),与吴动、黄海波和水口乡乡长陀佩英、中心校教师曾世平结义为兄弟,以此对他们进行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教育,鼓励他们支持抗日战争,加入到全民抗战的行列中来。由于罗奋平等人积极扎实的发动、组织工作,贺县的群众被动员起来,该地区已具备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基础。
1938年初夏,罗奋平为更好地开展抗日活动,辞去了大平乡乡长的职务,确立以瑞昌为地下党革命活动的据点。同年6月,经贺县中心县委批准,建立了中共瑞昌支部。罗奋平与浔江特委特派员黄传林曾两次亲临该支部指导工作。在支部领导下,瑞昌设立了民众阅览室,成立了宣传队,秘密散发传单,定期出版墙报、画刊,演出宣传抗日、歌颂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戏剧,大力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各项政策。8月,罗奋平奉命调离贺县,去延安抗大学习。
罗奋平与黄传林、李洪光等人一道从梧州经广州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再转往西安,于1938年9月中旬到达陕西洛川,进入延安抗大总校洛川分校(八路军随营学校)学习。同年12月离开洛川到延安抗大总校,编在三大队一中队二队,罗奋平还担任所在连队党支部的组织委员、排政治干事。由于他在学习、生产、行军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获得了同志们和上级领导的好评。
1939年9月,抗大向太行山转移。罗奋平正患痢疾,拄着棍子吃力地行军。他顽强地坚持行军,终于到达了晋察冀解放区。1940年初,罗奋平分配到五台军分区(第二军分区)任连指导员,同年冬(一说1941年春),在山西省孟县西烟镇附近反“扫荡”作战中,他顽强与日寇战斗,壮烈牺牲,年仅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