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军区海防纵队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4-29 08:15

▲苏中军区海防团司令部旧址。 资料照片

我军历史上的海上力量——苏中军区海防纵队

■徐平

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正式成立。1989年,中央军委确定4月23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抗日战争中后期,出于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我军就已经组建了一些海上部队。这些部队活跃在鲁、苏、浙、闽、粤沿海地区,积极开展海上游击战,为后来人民海军的成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苏中军区海防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武装力量。这支坚持在苏北沿海地区战斗的红色海防部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发展成为人民海军组建时的主干力量,最终成为东海舰队的一部分。

抗日战争中期,新四军苏中军区领导粟裕等根据苏中抗日根据地拥有400余公里海岸线的特殊条件,为便于开展海上武装斗争,决定建立一支海上部队。1942年11月5日,新四军第1师海防大队在何家灶扩编后升格为苏中军区海防团。粟裕指派第1师3旅旅长陶勇兼任海防团团长。粟裕对海防团的几个负责人说:“这是我们创建的第一支土海军,你们来干,一定要干好!”他为海防团制定了三大任务:一是打通苏中到浙东和山东的南北交通;二是发动组织苏中沿海的渔民和盐民群众,建立自己的武装保护自己的利益,巩固苏中海防;三是保护转移到海上的军区后勤各单位。

海防团初建时,编有3个海防连、1个机炮队和1个山炮连。既然叫海军,当然得有舰和艇。鉴于船只短缺,海防团指战员开动脑筋,想出两种方法增加船只数量:一是自己造木船,或是由渔会派船、向船主租用。这些木船本身不具备军事打击能力,于是海防团指战员克服艰苦条件,在木船两侧船舷加装几块钢板,在船头船尾摞上几袋沙包,再架上轻重机枪和迫击炮,硬是将一条条木船改造成简易“军舰”。船上没有雷达、电报等一系列正规海军设备,多船作战时便无法统一指挥。为解决海上指挥和联络问题,海防团想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土办法”,如用不同颜色的旗子,挂大桅、挂船头或船尾以表示不同的指挥讯号,调遣哪支部队、怎么打、何时行动也各有不同的旗子挂法。夜间行动时,海防团改用手电筒、火把和花炮。这种较为原始的联络方式,日军一来无法侦听,二来看得云里雾里,反而大显神通。就这样,新四军海军驾驶着这些落后的“军舰”、使用简陋的武器装备,在苏中近海海域开展游击战,发展渔业、盐业生产,建设后方基地。

海防团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1943年11月,海防团扩编为下辖3个团的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纵队,由陶勇兼任海防纵队司令员。海防纵队建立后,开辟了苏中同苏北、山东、浙东、上海的海上交通,不仅为苏中根据地运输各种军需物品,还多次护送地下党员等经海上出入根据地。在苏中反“清乡”斗争形势最紧张的时候,海防纵队为后方机关提供了安全的海上大后方,还将兵工厂、被服厂、印刷厂和后方医院等各类工厂转移至海上开工,确保前方枪支弹药和其他军需物资的持续供应。

抗日战争胜利后,海防纵队与新四军序列内另两支海上武装苏北海防队、浙东海防大队等合并,改编为华中军区海防总队(后改称为华中军区海防纵队)。解放战争中,华中军区海防纵队屡建功勋。1948年底,为准备渡江战役,海防纵队奉命南移,在江苏靖江八圩港组成一支汽艇大队。在渡江战役中,汽艇大队担任突击队。部队凭借多年海上作战经验,驾驶船只迅速冲破国民党军的江上防线,为渡江战役的胜利贡献了力量。1949年4月,随着华东军区海军成立,这支1000余人的部队被编入华东军区海军第1纵队,成为华东军区海军的一支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