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军区部队在进军途中。 资料照片
苏中抗日根据地——
从坚守到反攻的战略支点
■马金平 周一
苏中抗日根据地,因其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区而得名。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它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盐城以南,东濒黄海、西至京杭大运河,是一片海拔较低、起伏不大的平原地区。就其内部而言,因有串场河沟通南北、通杨运河横贯东西,又把这片地区分成北部的里下河平原、东部的滨海平原和南部的长江三角洲平原。这里水网稻田纵横,物产丰富,既是国民党政府在江苏的军事政治中心,又紧靠侵华日军在华中地区的诸多后方重镇,斗争环境十分复杂。
1939年,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指示,抽调一部分兵力北渡长江,并控制了江北岸的江都、泰兴、泰县等地,建立了中共苏北工委,初步形成横跨长江两岸的布局态势。随后,国民党顽固派逐渐将反共摩擦的重点转移到华中地区。我根据地军民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先后取得郭村保卫战、黄桥保卫战的胜利,并与南下的八路军部队胜利会师,基本实现在这一地区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任务。皖南事变之后,中共中央指导新四军重建军部,并以苏北指挥部及其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由粟裕担任师长兼军区司令员,苏中抗日根据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敌进我进,确保基本区安全
苏中军区成立之后,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新的对日作战形势,对其提出任务转换的要求,即“将工作重心由城镇转向农村”,作战形式则以反“扫荡”为主。1941年6月,根据地召开苏中地方武装建设工作会议,研判形势、部署任务,并对所属部队进行调整,建立起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同时,进一步确立游击战作战方针,决心以短小精干的力量开展“实际、准确、具体”的攻击行动,积小胜为大胜,用一切方法消耗和歼灭敌人。
这一时期,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严重挑战的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企图把在中国的“占领区”变成其重要的后方基地,开始大肆掠夺物质资源,同时以交通线为依托,修建大量碉堡、据点,以弥补其兵力不足的弊端。在此情况下,苏中军区以若干基本区为防御要点,同时开展敌进我进的游击战,以打破敌人的分割和封锁。其中,以1941年下半年开始的五战丰利、七战三仓为典型代表。
丰利镇和三仓镇均位于苏中抗日根据地的东北部,由于靠近大海、敌伪势力较弱,常有军区机关和部队主力驻扎,是根据地内重要的基本区。从1941年6月开始,敌军就对这两个小镇展开频繁“扫荡”,到12月上旬攻势最为猛烈。12月8日清晨,日伪军兵分三路奔袭丰利,第1师首长在探明敌情之后,发现东南一路敌军因受水网阻隔、机动距离较远,与其他两路基本失去了协同策应的机会,随即决定集中兵力先打东南一路。就在这路敌军刚刚到达双灰山以北,准备组织休息时,第1师第3旅1个营和师部特务营突然发起攻击,一举击溃其伪军1个团,毙伤俘敌300余人。随后,师主力尾随另外两路敌军进入城镇,在城中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下内外夹击,敌军大乱,只能释放毒气夺路而逃。第二天,敌军认为我军能够在丰利作战,三仓必然空虚,遂转兵向三仓袭来。第1师马上调集3个主力团,待敌人进入城中之后将其包围,激战1天后,迫使其撤回据点。经过多次反“扫荡”作战,虽然两个小镇受损严重,但仍在我军控制之下,确保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基本区的安全。
建立政权,贯彻一元化领导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是抗日根据地形成和巩固的重要标志之一。从1941年开始,苏中抗日根据地就开始了民主建政工作,但是受到敌、顽势力和游击战争客观环境的影响,很难进行自下而上的选举,因此,根据地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自上而下进行政权建设。通常情况下,由各级党委向地方政府选派县长、区长,再由县区长提名政府主要成员。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吸纳大量民主党派、进步人士、群众代表等进入政府机构,共同参政议政。
在组织建设上,自苏北区更名为苏中区之后,苏北区党委也更名为苏中区党委,并成立苏中行政公署,其职能地位相当于地区性的军政委员会。随着反“扫荡”斗争的不断深入,苏中抗日根据地亟须将党、政、军各方面工作统一起来,实施一元化领导。1942年底,为实现这一目标,各级军政委员会均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各级党委,共同受苏中区党委领导,统筹全区范围内的党、政、军工作。
在苏中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发展党员方面,他们不仅吸收农民、雇工和产业工人入党,还动员大量知识青年加入组织,不仅大幅增加了党员数量,还极大提高了党员质量。在思想建设方面,苏中区党委高度重视政策宣讲和学习教育工作,全区发行的党报、刊物有15种之多,其中《抗敌报》《苏中报》《党风》等报刊不仅是宝贵的学习教育资料,更搭建起重要的抗日宣传舆论阵地。在敌军工作方面,苏中区党委结合属地城镇较多的实际,建立多个秘密党组织和交通联络点,深入敌占城市从事地下工作,为党和军队获取大量宝贵情报,并为下一步开展反攻、接管城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车桥战役,揭开大反攻序幕
1944年初,在经过两年多艰苦卓绝的反“扫荡”之后,苏中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新四军第1师和地方武装也得到锻炼,主力部队完全有能力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反观敌军,不仅其“分割”“封锁”的企图没能实现,其兵力也因被不断抽调捉襟见肘,我军实施局部反攻的时机逐渐显现。2月,苏中区党委召开扩大会议,粟裕在会上提出攻打车桥的建议。拿下车桥,既可以打通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扩大解放区,又可以锻炼部队、提振军民的抗战士气。
车桥位于淮安东南,是日伪军重点经营的一个据点。他们在此深沟高垒,修建碉堡数十座,形成了内外交叉的密集火力网。
鉴于车桥易守难攻的特点,粟裕等师首长指导部队精心准备。一是充分研究地形、敌情。早在1943年6月,粟裕前往黄花塘军部参加会议时,就有意设计了一条环绕车桥、淮宝地区的往返路线,随他一同前往的还有部分侦察人员。通过实地侦察,大家对车桥一带的地形已了如指掌。车桥刚好是日军驻扬州的第64师团和驻徐州的第65师团部署结合部,这两部平时的协同配合很差,一旦开战难以相互支援。为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优势,第1师将平时互相熟悉、作风相近的部队混合编组,共编成3个纵队和1个总预备队,在增强部队之间默契程度的同时,提高了重点方向上的战斗实力。同时,考虑到攻击车桥,附近驻淮安的日伪军必然会出动支援,粟裕专门抽调部分主力部队,埋伏在敌人必经之路芦家滩一带,坚决阻止敌人援军通过。
1944年3月5日凌晨,第1师第7团兵分两路,趁夜暗直插车桥镇。这一行动大大出乎敌人预料。我突击部队仅用25分钟就全部冲到镇内,将日伪军各处碉堡分割包围,开始各个歼灭。天亮之后,驻守淮安的日伪军果然出动增援车桥,当他们行进到芦家滩附近时,遭到我军顽强阻击。战至黄昏,车桥伪军基本被全歼,日军也仅剩数人龟缩到少数几个据点负隅顽抗,战斗进入搜剿残敌阶段。至6日清晨,车桥战役胜利结束,我军共计歼灭日军465人、伪军483人。这场战役的胜利,打乱了日伪军“扩展清乡”“强化屯垦”的计划,打开了苏中西北局面,进一步加强了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扩大了第1师的机动范围,震慑了淮宝地区日伪军所有据点。此战是华中敌后战场转入反攻的标志。
苏中抗日根据地是在平原水网地区开展敌后抗战的典型代表,根据地军民在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和新四军第1师的带领下,以机智勇敢的游击战挫败敌人的阴谋企图,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抗战还未结束,粟裕就率领第1师主力南渡长江,执行发展苏浙皖边区的战略任务,为下一步实施全面反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