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头岭伏击战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10-13 08:21

▲我军进入神头岭伏击地区。 资料图片

风过神头岭

■孙彤

风掠过晋东南的沟壑,带着粗粝的沙哑。站在神头岭上,恍惚还能听到80多年前的枪声在山谷间回荡,久久不散……

1938年3月上旬,侵华日军沿着邯(郸)长(治)公路猖狂进犯,妄图进一步扩大侵略。邯长公路是日军一条重要的交通运输线,沿线布满据点,运输车辆往来频繁。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敏锐察觉到,这条补给线上的各据点兵力分散,正是大好的歼敌之机。于是,“围点打援”的作战方案应运而生——以守备较为空虚的黎城为“点”,佯攻诱敌,诱使潞城敌军出兵增援,然后发起一场伏击战,在途中将其歼灭。位于黎城与潞城之间的神头岭,距离两地较远,日军难以迅速支援,且便于我军设伏,因此成为我军伏击敌人的首选之地。

战前,刘伯承带人到现场一看,倒吸一口凉气——地图上标注的峡谷竟然是开阔的山梁。他不禁长叹:“粗枝大叶可要害死人啊!”原来伏击点所在的公路不是如地图所标位于岭下,而是盘亘在岭上,蜿蜒而过。

以往打伏击战,我军一般选择峡谷地带设伏,将敌人包围在山谷之中。可神头岭却是中间凸起,两侧凹陷,这样的地形容易暴露伏击位置。然而,刘伯承围绕山岭仔细观察后,重新核对了地图,最终提出计划不变。

险地设伏,出其不意。梁上狭窄,这对伏击一方是个限制,但对日军来说,是更大的限制。刘伯承认为,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武器装备难以展开,骑兵也失去机动能力,有利于发挥我军的近战优势;公路边还有之前挖的旧工事,日军不易发觉,我军也可以利用起来,便于突击。

任务落在第386旅旅长陈赓肩上。他令第771团埋伏在神头岭北侧,令第772团埋伏于公路西侧,补充团埋伏在公路东侧。一场伏击战即将展开。

春寒料峭,清冽的风弥漫在山谷中。旧工事边,几茎衰草在风中抖动。我军官兵埋伏在路旁石头后的枯黄草丛里,他们的眼睛盯着远方,枪口对准了公路。

3月16日凌晨,隔山相望的黎城方向,枪声骤起——我第769团开始佯攻。枪声如诱饵撒进太行山,黎城守敌猝不及防,急忙向潞城之敌求援。随即,潞城日军以步骑兵1500余人向黎城增援。

约9时半,日军主力进入我神头岭设伏区域。我军隐蔽良好,未被日军发觉。见时机已到,我军发起攻击。旧工事中,枪声阵阵,手榴弹如骤雨般砸向敌人,炸得日军阵脚大乱,四散奔逃。我军从石后、草间跃起,喊杀声响彻山梁。

我第772团和补充团实施夹击,将日军截成数段;第771团于正面发起猛烈进攻,对敌实施迎头痛击。日军顿时乱作一团,其重型装备无法有效架设,战斗队形被极度压缩,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死伤惨重。

日军主力在伏击圈内被基本歼灭后,一部残敌突围退入神头村内,企图依托村庄的民房和窑洞负隅顽抗。这些窑洞窗口狭小,易守难攻。日军据此构筑了火力点,给我军造成很大困难。我军立即组织强攻。战至中午,日军除百余人逃回潞城外,其余全部被歼。

此战,我军毙伤日军1500余人、缴获枪支550余支、骡马600余匹以及大批军用物资,给侵入晋东南的日军以沉重打击。日军汽车部队一名伍长在日记中写道:“第108师团这样的损失是从来没有的。”一名目睹战况的日本随军记者,曾写了一篇名为《脱险记》的通讯,称神头岭战斗是八路军的“典型游击战术”。

战争不仅是力量的角逐,更是智慧的博弈。当年的伏击场上,已立起由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碑名的“神头之战纪念碑”。静卧的石头上还留有当年的弹痕。神头岭的风声仿佛仍在诉说那一场用勇气和智慧书写的传奇。那些在山梁上一跃而起的年轻身影,其忠骨已深植于这片热土,化为不朽的丰碑。